眾所周知,《三十六計》與《孫子兵法》為兵法界的黃金搭檔。 《三十六計》是一本計謀書。計謀,乃對戰之策,即與敵人在戰場上相遇時謀劃的策略。《三十六計》一共有三十六篇,每篇講述一個計謀,一共有三十六個計謀,而每個計謀針對一個策略。《三十六計》立足一點,只講兵法中最為靈活的用兵計謀,它是冷兵器戰爭方面的精華選集。 《孫子兵法》是一部兵法書。兵法,乃用兵之道,即戰場上的一起施為(包括對戰之策)。《孫子兵法》分為十三篇,每篇論述一個兵法主題,這十三篇構成“戰略”、“策略”和“戰術”三個部分,給讀者呈現了一個系統的兵法體系和一個完整的兵法觀。 所以說,《孫子兵法》展現的是一個完整的兵法面,它以行軍打仗為主,側重于大局的控制,少有謀略,多為將領如何領兵打仗。而《三十六計》展現的是一個個具體的計謀點,沒有絲毫的行軍要領。可以說《孫子兵法》是《三十六計》的一個基礎,《三十六計》采用市場細分的戰略,立足于兵法中的“策略”,而'策略'是兵法中最具魅力的一個部分,所以可以將《三十六計》作為《孫子兵法》的一個補充。后人所謂“用兵如孫子,策略三十六”。意思是大的戰爭決策和部署要用《孫子兵法》那樣系統的兵法體系去分析和執行,而具體的戰役戰斗用《三十六計》將有助于更好的操作和實施。 很顯然,這兩本書都有自己的弱點和優點,撇開這兩本書的地位單從內容上來說也不能這么斷然地說出孰強孰弱。如果把它們分割開來并不能達到最理想的用兵效果,相反,一個左手捧著《孫子兵法》,右手捧著《三十六計》的才是一個聰明的人,一個會打仗的人,一個常常打勝仗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