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荷才露尖尖角之自律 十幾年前有一次我需要從香港到廈門辦事情,時間不急,而且那時大多數的長途旅行依賴飛機,鐵路網絡并沒有現在這樣發達,就想體驗一下十幾個小時甚至幾天坐船在茫茫大海中航行什么感覺。剛好那時中港碼頭有航程18小時到廈門的服務,我就去那里買票排隊上船。 那個年代內陸的經濟發展遠不如香港,收入水平相差超過十倍,從口音可以聽得出,旅客絕大多數是持雙程證、從廈門周邊地區去香港的第一代移民回家鄉探親的。 登船的人比我想象的多很多,但人們很有默契很有秩序地排隊上船,即使幾乎每一個旅客都帶著好幾個大行李箱啊蛇皮袋啊,依然沒有影響排隊上船的井然,效率很高,不小心行李袋撞到旁邊的人大家都客氣著禮貌著。 經過一個下午和整夜的航行,同樣這一批人到達廈門碼頭上岸的時候,行為表現卻完全不同:爭先恐后推推搡搡,過程中有六個提很多行李較弱小的老人和婦女差點被擠得掉下海,場面完全失控,雖然我只有一個隨身的雙肩包,卻沒有膽量跟他們擠,干脆退后讓人們先過我殿后好了。 到了廈門,跟朋友說起來這件事,他很自然地歸因于“中國人天生不排隊的”,但我覺得其實沒這么簡單,因為同樣是這一群人昨天在中港碼頭可是排得很好的。排隊,對于這些人而言是一種他律而不是自律行為,因其行為受環境影響而不是行為主體自發的。 如果要更加深入的去分析的話,自律首先需要認同,認同目標,認同某一個行為的必要。 比如排隊這個行為,背后代表的是人們對公正公平的看法和接受程度,先到先得不論種族、性別、社會地位等等。除了從小被灌輸排隊的必要,更重要的原因是內心對排隊背后含義的真心認同,才能保證這個人無論在香港還是廈門,在地球還是外太空保持行為的一致性。 律,是約束的意思。 他律,自始至終依靠他人的約束(懲罰,檢查,監督等等)達致某一類行為的持續性。 自律,則有自己內在的評價體系,能做到自我管理,克制情緒而專注于行動本身,以達成某一類行為的持之以恒和設定結果的實現,無論外在環境因素如何改變。 我們來把自律他律的區別進一步延伸到幼童的行為上: 一個小朋友打人咬人,如果大人威脅他再這么干就懲罰他,他怕了停止了這一行為,時間長了大人不注意他多半還會再犯,因為停止打人咬人是害怕受懲,而不是發自內心地認同打人咬人不對需要改正。 一個小朋友每天要父母逼著監督著才去彈規定的一個小時,其間不時抬頭看墻上的鐘,時間一到馬上就不彈了,這是他律。因為他不覺得彈琴有樂趣更不認同每天練琴的必要性。 一個小朋友在父母的要求下不吃薯條冰淇淋或者其他垃圾食品,大一些有了零錢脫離父母視線范圍,可能會自己去買來大吃特吃,如果他沒能真心認識到垃圾食品的潛在性威脅,就無法做到自律的遠離它們。 一個小朋友不到六歲每個星期天被父母逼著要讀19本書,她覺得非常難受,跟幼兒園的同伴訴苦,我不太相信父母不要求的時候,她能主動地維持這一習慣。閱讀是一種愉悅的體驗,摻雜如此多如此深的不愉快情緒,并不能幫助兒童建立起良好的閱讀習慣。 為何育兒中要談及自律? 孩子年齡那么小談自律自我控制意義不大吧? 自律對人一生取得某些成就至關重要,甚至說比智商更重要都不為過。除了天賦秉異的人,大部分的人其實智商差別都在一個合理的范圍。那些所謂的成功人士除了擁有必要時改變認知的能力,自律所表達的自我克制、自我約束、自我完善恐怕是最重要的特質了。 一個人生活上工作中大大小小目標的達成,正是仰賴于自律意識。自律就是生命之舟的舵手,確保始終向著目標不偏離航道。 自律是一種健全的自制,需要很強的自我意識去管理自己,而自我意識的養育,需要一個人從小有自主選擇的訓練,允許自由意志存在的環境。 關注這個專欄的讀者應該能注意到我自己對于小娃的陪伴中特別注意這一點。事實上,這篇文章亦是應兩位讀者的提問而寫的。更直白一點,自律并不是天生的特質,而是從小培養的,自很多生活細節中慢慢形成的一種良好品性特質。 那么怎么才能培養一個自律的孩子?我也沒有答案或者干貨,只能談談自己的看法和實踐。 有些家長總喜歡當孩子的差評師,口無遮攔管不住自己的嘴,這正是一個家長缺乏自律的表現。家長自己都做不到自律,如何要求那么小的孩子學會自律? 所幸這一點我做得相當的好,盡量溫和鼓勵,不給予評判。 舉一個例子,小娃并不是從小就會自動自發的收拾玩具的,3-4歲時她弄得滿地亂糟糟的時候: ● 我可以恐嚇“你再不好好收拾就別想吃飯!” ● 可以命令“給你10分鐘馬上收拾好!” ● 可以責備“你都三歲多了怎么還學不會收拾玩具?!真是邋遢” ● 可以諷刺“你在學校不是都把教具收拾好才能做另外的work?家里怎么就做不到?家里可以很亂而不管啊?是不是?”…… 然而我的做法是: ● 要么我跟她一起收拾,手把手教雖然慢但有意義,孩子會改善。 ● 要么偷懶慫恿她自己收拾“貝啊,今天幫媽媽收拾一下玩具?媽媽背痛又犯了”,等她自己收拾好了會說“你今天整理的蠻好,尤其這個角落,這些筆都根據大小長短分好類呢!good job!” ● 要么就平時給她看一些自己東西自己收拾的幼兒視頻。 ● 要么就送她上學時特意當她的面,當一件大事一樣跟老師提起“小娃昨天在家里玩,過后把滿地的玩具書包收拾的妥妥貼貼,跟媽媽收拾的一樣好!”。 四歲不到她已經學會整理玩具,每次玩耍結束都會習慣性的自發收拾好,東西全部歸位回原處。無論她自己收拾還是我幫著收拾,之后我總會讓她看一下體會一下成果:“貝啊你看收拾好是不是看起來地方寬敞還漂亮了?” 這是在建立她對于東西不能亂放,對于收拾必要性的認同。
分享日記一則。 摳腳丫子 (6 歲) 今年六月初小娃在等鋼琴老師的時候,光著腳坐在墊子上大約覺得無聊,竟然捧著腳看來看去準備摳腳丫子……媽媽進來一看馬上制止她,告誡她不可以在公共場所摳腳丫子,這樣沒有禮貌也不合適。 到了11號那天,我在廚房聽著聽著怎么琴聲斷了,廳里安靜得很呢?出來一看,原來我們家鋼琴師坐在小白凳子上又摳腳丫子,琴譜攤開,風吹得嘩啦啦響也不影響她專心致志地盯著腳丫子看。
小娃喜歡摳腳丫子好幾個月了。她那種摳腳丫子的方式是很滑稽的,也未必就是癢,盤腿坐,捧著自己的腳丫子專心致志地瞄來瞄去,努力要找一點什么皮皮來撕一下,搞得我也很好奇把她的腳抓過來巡視一番,想明白她到底在看什么。 有時候她畫畫或者讀書做到一半突然說要去上廁所,半天在浴室里不吭氣,一看,她正坐在馬桶上腳踩矮凳子,雙手抱著另外一只腳無比沉浸地細看再細看。 我自己不摳腳,不大明白她怎么會有這古怪癖好哈哈哈,但覺得無傷大雅只要不在公共場所這等玩法,也沒什么,所以偶爾提醒一下要洗手多半聽之任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