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成跑步的習慣會給你的身體帶來數不盡的好處,但同時,你的關節和肌肉可能會遭受重創,變得非常容易受傷。學會分辨及避免常見的跑步損傷對于培養成功的跑步習慣極為重要。 把自己逼得太緊、超出了自己的體能極限是造成運動損傷的主要原因。初級跑步者可能會在自己的身體還沒來得及充分適應之前,就跑得太過頻繁或距離太長;而高級跑步者可能會增大距離和速度,在更加惡劣的地形和極端天氣狀況下跑步。請記住,永遠都要對自己的身體構造一清二楚,然后揚長避短,實現自己的期望。 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講解一下關于跑步常見的幾種損傷。 跑步者的膝蓋 膝蓋前部(膝蓋骨)與大腿骨(股骨)下端相連的部位鈍痛是跑步者膝蓋常發生的主要癥狀之一,也被稱作髕股關節綜合征,主要是膝蓋骨錯位造成的。這種癥狀的誘因可能是由于骨骼結構存在問題,例如膝蓋骨在膝關節的位置過高;也可能是其他因素誘發的,比如跑步的時候腳內翻,而同時大腿肌肉使膝蓋骨外翻。 誘因 ◆骨骼結構缺陷。 ◆大腿肌無力。 ◆腿筋或跟腱繃得太緊。 ◆足支撐的位置不恰當。 ◆跑步方式不正確。 ◆過度訓練或過勞。 癥狀 ◆上下樓梯時,膝蓋骨內部及周邊疼痛。 ◆蹲坐時,膝蓋骨內部及周邊疼痛。 ◆由于坐下時膝蓋長時間彎曲,膝蓋骨內部及周邊疼痛。 ◆感覺膝蓋無力或不穩固。 ◆當彎曲或拉伸膝蓋時,會發出摩擦聲或咔嗒聲。 ◆膝蓋骨摸上去感覺很軟。 治療方法 ◆在傷勢痊愈之前暫停跑步。 ◆冷敷、緊壓和抬高。 ◆服用布洛芬(ibuprofen)等鎮痛藥。 ◆做伸展運動。 ◆進行力量練習。 ◆在鞋子中放入足弓墊。 外脛夾 跑步者常常抱怨小腿骨內側(脛骨)或前部疼痛,這通常是由于短時間內大幅度加大日常跑步的訓練量,如跑步路程大增,或者跑步次數太過頻繁等,沒有讓身體得到充分的恢復所致。與跑步者的膝蓋損傷一樣,造成這一損傷的原因也分為結構性和誘發性兩種。脛腓骨疲勞性骨膜炎會使脛骨處一兩組肌肉受到損傷。前外側外脛夾影響脛骨前部和外部的肌肉,是由于對稱肌肉的結構失調造成的。后中側外脛夾影響脛骨后部和內 部的肌肉。任何一種跑步都會造成后中外脛夾,跑鞋不合適也會造成這樣的損傷。扁平足的人也很容易遭受外脛夾之苦。 誘因 ◆骨骼結構缺陷。 ◆足支撐的位置不恰當。 ◆過度訓練或過勞。 癥狀 ◆跑步時,當腳后跟接觸地面,脛骨前部和外部出現疼痛,并最終轉化為持續疼痛(前外側)。 ◆腳踝骨上部的小腿內側出現疼痛,并最終轉化為持續疼痛(后中部)。 ◆脛骨一碰就痛(后中部)。 ◆踮腳或向內轉動腳踝時疼痛(后中部)。 ◆出現炎癥(后中部)。 治療方法 ◆在傷勢痊愈之前暫停跑步。 ◆做伸展運動。 ◆進行力量練習。 ◆冷敷。 ◆服用布洛芬等鎮痛藥。 ◆穿帶有硬跟的跑鞋。 ◆在鞋子中放入足弓墊。 ◆經過幾周的治療后慢慢地恢復運動。 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是指從腳跟到腳趾厚厚的筋膜組織出現炎癥,又被稱為跖腱膜炎。足底筋膜炎會使腳跟處產生劇烈的疼痛,尤其是休息之后再站立起來時,疼痛感會更加明顯。如果你身體超重,并且從事的工作也需要長時間走路或站在硬質地面 上,再加上平足或者足弓較高,那么你患上足底筋膜炎的可能性就較高。因此,在養成跑步習慣的過程中就需要特別留意。 誘因 ◆過度訓練或過勞。 ◆小腿肌肉緊張。 癥狀 ◆腳后跟劇烈疼痛。 治療方法 ◆休息。 ◆冷敷。 ◆服用非類固醇類消炎藥。 ◆做伸展運動。 應力性骨折 應力性骨折是指骨頭表面出現細小裂縫,大多發生在小腿處或足部。如果你在數周或數月內不斷增加跑步的強度和頻率,或者身體缺鈣的話,就會很容易發生應力性骨折。脛骨(小腿內側的一塊大骨頭)、股骨(大腿骨)、骶骨(脊椎骨底部的三角形骨頭)和跖骨(腳趾骨)是最容易發生應力性骨折的部位。如果你懷疑自己的某個部位發生了骨折,那就暫停自己的常規跑步計劃,盡快咨詢醫師—如果放任骨頭上細小的裂縫任意發展、不去治療的話,可能發展為完全性骨折。 誘因 ◆過度訓練或過勞。 ◆骨骼結構缺陷。 癥狀 ◆受影響部位逐漸產生肌肉酸痛。 ◆受影響部位肌肉僵直。 ◆發生骨折的骨頭有尖銳的疼痛感。 治療方法 ◆在傷勢痊愈之前暫停跑步。 ◆充分休息。 ◆服用非甾體類消炎藥。 ◆做伸展運動。 ◆強化肌肉鍛煉。 ◆在發生應力性骨折的部位打上夾板,或進行其他形式的固定(主要取決于受傷的嚴重程度)。 ◆進行物理治療(對于較嚴重的骨折)。 內容來源:《肌肉訓練彩色解剖圖譜:馬拉松運動 |
|
來自: 踏雪無痕zmbk92 > 《跑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