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為一名醫生,我一直把治病救人做為我的人生目標,每次疾病診治過程都是一次艱辛的如履薄冰的經歷,但病痛解除,看到病患及家人泛在臉上的笑容就心滿意足。我的導師是陳家倫,許曼音和羅邦堯教授,所在的瑞金內分泌代謝病學科形成于上世紀50年代,是陳先生、許先生在他們的老師鄺安堃教授帶領下建立起來的,并成為中國內分泌代謝領域的創始人,在我讀研究生時,瑞金內分泌已經成為國內最主要的內分泌代謝病臨床中心之一,是一個具有醫學研究傳統的學科。 1994年,我博士畢業后如愿在瑞金醫院內分泌代謝科工作,唯求做一謙和、實在、值得信賴的醫生。但在臨床實踐中又遇到許多不解之密,不僅有在診斷上難以確診的罕見病例,也有在治療上不盡人意的不治之癥。要解決這些臨床問題,就必須探究發病機制和治療方法,這就是我最初從事臨床基礎研究的始動力,正是帶著臨床的疑點和難點,從臨床博士論文當中獲得了靈感,提出了“糖基化終未產物在糖尿病慢性并發癥中的作用”的科學問題,我幸運地獲得國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資助,并建立起自己的實驗平臺。所以說,我親身體會到國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是一項人材項目,給那些剛起步的青年人第一桶金,助力他們在科學研究上更快更好的起步。 青年基金的獲得使我深刻感受到基礎研究能力的欠缺,畢竟之前受到的訓練和教育全都是臨床方面的,補基礎研究能力的短板于我已是迫在眉捷,非常感謝美國Baylor Collage of Medicine的徐建明教授,他接受我到他實驗室工作,他是一位實驗技術扎實而又全面的學者,在美國的兩年不僅補了實驗技術的欠缺而且培養了科學思維和視野。瑞金醫院內分泌具有深厚底蘊,主要由以臨床為主的瑞金醫院內分泌代謝科和以研究為主的上海市內分泌代謝研究所組成,回國后瑞金醫院李宏為院長和我的導師陳家倫,許曼音和羅邦堯教授給我極大的支持,在他們的關心和支持下,我逐漸將內分泌科和研究所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在瑞金醫院內分泌內真正建立起轉化醫學體系,即臨床和研究的相互結合,陳竺院士曾形象地比喻為“乒乓球'原則,即臨床醫生將臨床的難點提交給基礎研究者,在尋找出答案后返回臨床解決實際臨床問題,正是這種臨床基礎伙伴團隊以高超的打乒乓球樣的無數個回合,不僅極大的提高了臨床水平,而且使我們的基礎研究更貼近臨床,圍繞臨床,形成瑞金內分泌自身特色。而更重要的是這種臨床與研究體系也得到國家基金委和業內專家的認可,因而獲得更多資助,更為關鍵的是,瑞金內分泌兩個重要的方向也逐漸確定:一是糖尿病發生學,二是內分泌腫瘤。現在回想耐住寂寞,打好基礎,組建團隊,選好方向,構建平臺真的很重要,最初幾年雖無矚目的成果出現,但我們逐漸構架內分泌腫瘤生物樣本庫并開展多發性內分泌腫瘤的研究,不僅報道了中國最大系列的胸腺類癌所致異位ACTH分泌綜合癥,報道中國多發性內分泌腺瘤病I型和2型的臨床特點,而且證實阝Catenin在核內積\瘤病1性的病因,不僅確立臨床特色,而且形成穩定研究方向并發表系列論文。經過積累,2005年,我又很幸運地獲得國家自然基金杰出青年基金的資助,做為一名臨床醫生,能獲得杰青資助對我以后發展起到極大助推作用,使我實現了由臨床醫生向研究型醫生的躍升,杰青為我們打開一扇門,走進臨床需求驅動型研究這個充滿希望的領域,也讓我們瑞金內分泌走上臨床和研究雙驅發展的快車道,我很感謝與我差不多同時成為杰青的一群代謝疾病領域研究的科學家,管又飛、張辰宇、劉勇、朱毅、郭非凡和汪南平等,他們給了我很大的幫助,因科學識友,以研究會友,互相之間鼓勵和交流,使我們結下深厚的友誼。瑞金內分泌臨床水平的提高得益于我們研究的深入,同時臨床資源的積累和擴展又極大促進研究的更加深入。我們建立了遺傳內分泌的分子基因診斷平臺,進一步發展為gene panel診斷技術,建立了30余種新的臨床診斷方法,有關胰島細胞瘤的二代測序證實35%的由于YY1一個熱點突變所致的研究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有關65.5%的腎上腺腺瘤所致庫欣綜合癥是由于PKA催化亞基一個熱點突變所致的研究發表在Science。同時我們與國家CDC合作證實中國18歲以上常住人口糖尿病患病率后來無論是自己的科研還是為11.6%,18~60歲流動人口的糖尿病患病率為5.6%的論文分別發表在JAMA和Lancet DE上,并以此為基礎,結合城鎮化進程代謝疾病隊列和糖尿病與腫瘤/心血管并發癥相關性隊列,建立了由于45萬人500萬標本組成的瑞金代謝疾病生物樣本庫,這也是瑞金內分泌的臨床和研究如虎添翼,快速發展,也很順利的成為基金委的'創新群體',在這個群體中有臨床醫生,也有臨床流行病學者和基礎研究者,我們皆來自瑞金內分泌,出自同一師門,相互間親密無間,相互合作甚或傳承,從事我們心愛的內分泌代謝事業。 做為臨床醫生從事科研,一開始我們就把解決臨床問題做為我們研究的目的,堅持臨床驅動性的科學研究。在經過科研的積淀,我也開始相信,醫學必將以更加迅猛的速度向前走、甚至向前跑;而且在這場智力的追逐中,跑“對”方向者必將是未來的領軍者。而這個“對”的方向,必須是臨床實踐和基礎研究的緊密結合。 從我個人的經驗來看,臨床醫生的科研思路應源于臨床,才會發展為原創性研究。“從分子到分子”并非我們所長。但于臨床醫師生而言,科學研究又非常重要,臨床驅動型研究,不僅解決臨床的疑難之處,而且又能反饋臨床——我們本職工作就是看病的醫生,須以臨床為本。但現在甚囂塵上的一種觀點,即臨床醫生無需做科研,又失之偏頗。事實證明,做這種臨床導向性的科研的確可以顯著提高我們的臨床服務水平。真正好的醫生,有創造力,有建樹的醫生是用腦子行醫的醫生。臨床醫學的進步一定要有一批非常好的臨床基礎,有先進的思維,又能付諸實施的綜合型研究型臨床醫生來推動,瑞金內分泌首先用二代測序的方法發現胰島細胞瘤和腎上腺腺瘤庫欣綜合癥的致病基因,這首先是利用臨床資源進行的基礎研究,但繼而我們嘗試利用此結果將以上兩種內分泌腫瘤分為攜帶致病基因和非攜帶型,實現了分子分型,反饋臨床,提高臨床診斷水平。 做到在繁忙臨床工作同時還能沉下心做研究并非易事。個體的時間需要分配。比如我白天工作時間大部分會分給醫院和病人,晚上則會分給實驗室和文獻。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瑞金內分泌的工作性質。瑞金內分泌一直在國內排名第一,臨床異常繁忙,臨床醫生只有26人但要處理每天千人左右的門診病人并要管理90張病床。而臨床檢驗僅6人,每天起碼要完成3600項指標的檢驗。6個人的編輯部出版中國最好的內分泌代謝雜志《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和唯一被SCⅠ收錄雜志“ Journal of Diabetes”。專職科研的PI僅有10人,但他們每年承擔10項以上自然基金并發表近40篇SCI文章。我們幾乎是瑞金醫院最繁忙的一個專業。每天“正常”的是七點半上班,六點半下班。門診的護士都對我們有意見——經常是整個大樓的燈都關了,但我們的診間還有病人。科研的時間真的是擠出來的,但擠出時間從事臨床研究已成為一種習慣,我們有一個科室主任就想帶著孩子休四天假,我同意了,竟然一遍又一遍的感謝。其實讓我心里非常過意不去,但實驗室里還是總有人,燈還是總亮著。而臨床上大家更是相互謙讓,互相團結,大家很自覺地早到醫院又很晚離開,瑞金內分泌有一個口號“清晨高高興興上班,傍晚戀戀不舍下班',這就是一種團隊文化,一種臨床加科研的新型醫師的文化。記得有一次,我的腰間盤突出發作,臥床休息。此時很希望看幾本閑書放松一下,結果他們還是給我拿來了最新一期的《新英格蘭醫學雜志》(TheNewEnglandJournalofMedicine)。就這么看著看著,還真看出一個新idea(理念),即測定血間烴腎上腺素和間烴去甲腎上腺素的測定在嗜鉻細胞瘤診斷的價值,很快在瑞金內分泌建立了這項新技術,極大提高嗜鉻細胞瘤的診斷準確率,解決了以往激素測定在嗜鉻細胞瘤診斷價值不高的難題。 隨著臨床規模的擴展和研究的不斷深入,人力和時間成為一個很大的進一步發展的制約因素,重塑架構、提高效率已成為瑞金內分泌的必須,首先團隊人員結構進行調整,形成研究型醫生---以臨床為主兼顧臨床研究;臨床型科學家---以研究為主兼顧臨床工作;基礎研究科學家---全身從事科學研究;同時配以兼職的統計學家和技術人員。繼而以亞學科為單位形成研究型醫生領導的由臨床型科學家、統計學家和技術員組成的臨床研究小組,我們稱其為臨床和研究伙伴團隊,極大提高效率,在臨床規模和效率提高的同時,瑞金內分泌不僅在臨床頂尖雜志JAMA等發表臨床研究結果,也在Science等發表基礎研究結果,而所有這些正是基于瑞金內分泌完善的臨床與基礎有機結合的轉化醫學體系。 回顧我本人和、瑞金內分泌與基金共同成長的經歷,我們會遇到不同的難點,各種的瓶頸和或高或低的坎,但我們的進步就是解決難題、跨過坎坷的過程,每每欣喜于自身的進步時,回眸一望那些曾認為不可逾越的坎,才真正體會到困難是永遠的,而進步永遠與克服困難相伴。有時技術是個坎,有時機制是個坎,有時人是一個坎。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坎,但沒有跨不過去的坎。最初有想法沒經費,基金就是坎,獲得青年基金但不會做,技術是個坎,出國學習撐握技術,回國后人成為很重要的坎,當有人去從事這個工作后又發現機制是一個坎,就要解決機制的問題。后面可能還有一個反復。但就當下而言,厘清機制的問題就是重中之重。例如臨床中一些司空見慣的現象,對一個基礎科學家來講也許是很新鮮的,他或許就會從中獲取靈感。臨床醫師苦苦不能解決的問題,基礎科學家也許很容易的解決。因此如何有新的機制讓臨床醫生與基礎科學家交流就很重要,團隊中不同角色的成員的相互學習和交流,相互交織,就一定會有很多很多火花出來,成為解決問題的源泉。在發展中建立適應發展的機制和框架,而不是為機制而機制,實事求是,順應發展,這也是我們課題組能發展得非常快、非常好的原因。 -------------------------------- 寧光,山東濱州市人,中國工程院院士。本科畢業于山東醫科大學,1994年畢業于上海第二醫科大學獲臨床醫學博士學位。現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內分泌代謝科主任醫師、教授,中國內分泌代謝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