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書亞·梅羅維茨(Joshua Meyrowitz)是美國著名的傳播學者,他與萊文森都是波茲曼的博士生。1985年,他的重要著作《消失的地域——電子媒介對社會行為的影響》(No Sense of Place: The Impact of Electronic Media on Social Behavior,肖志軍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1986年獲美國廣播者協會和廣播教育協會的最佳電子媒介圖書獎,以及語言傳播協會的年度圖書金獎,被譯成日、法等多種文字出版。 作為媒介分析領域的一個代表人物,梅羅維茨結合麥克盧漢的媒介技術決定論和戈夫曼的劇場理論,指出電子媒介是通過改變社會的情境影響人們的行為方式,比如外在體現為男女性別的融合、成人與兒童的模糊以及政治人物的祛魅等方面。電子媒介影響社會行為的機制是:角色表演的社會舞臺進行了重新組合,并由此帶來了人們對“恰當行為”觀念的改變。 一、梅羅維茨的理論源頭 1. 麥克盧漢的媒介理論 ① 媒介并非僅僅是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環境中的人們之間傳播信息的工具。它們本身即是訊息。 ② 傳播形式的轉變是對社會變化產生作用的極其重要的因素,但這一因素卻普遍受到忽略。 2. 戈夫曼的社會學的情境決定論 戈夫曼的情境決定論將人們的社會生活同戲劇進行類比,他認為人人都在不同的社會舞臺上扮演大量不同的角色,在每位或每群觀眾成員面前顯示自己的略有不同的“變體形式”。人們在特定的環境中的行為舉止可分為兩大類:“在前臺的行為”和“在后臺的行為”.合適的在前臺的行為代表擔任某一社會角色的人按其所扮演角色的社會規范應有的行為。 二、梅羅維茨的主要觀點 1. 每種獨特的行為需要一種獨特的情境 梅羅維茨認為,對于每一社會情境來說,人們都需要一種明確的界限,因為人們需要始終如一地扮演自己的角色;不同情境的分離使不同行為的分離成為可能,而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情境的重疊或混淆則會引起行為的錯亂,社會角色就會隨之變化,面對混亂的角色特點,人們會感到困惑不解、不知所措。因此,真正不同的行為需要真正不同的情境。 2. 電子媒介促成了許多舊情境的合并 ① 電子媒介促成了不同類型的受眾群的并合。 ② 電子媒介還促成了原先接受情境、順序和群體的改變。 ③ 電子媒介使原來的私人情境并人公共情境。 四、梅羅維茨的理論價值與理論缺陷 1. 理論價值 ① 把傳播媒介看作社會環境的一部分。 ② 較好地處理了受眾與媒介的關系。 2. 過于夸大媒介對社會環境和人們社會行為的影響 ① 忽視社會意圖對媒介管理和內容等的影響,沒有談及社會制度和媒介制度的關系。 ② 把媒介本身的特點和媒介傳遞的內容混淆在一起,缺乏連貫性。 梅羅維茨指出:“過去社會依賴物質地點作為接觸或隔離其他人的首要決定因素,受到了電子媒介的破壞。電子媒介弱化了男性場景和女性場景的觀念,特殊小屋或建筑物觀念,以及或神圣或世俗的地點的觀念。電子媒介改變工作和家的新潛力,可能最終會驅除家庭和公共領地分開的必要性,將男性和女性整合進工作和家庭單一的社會場景中。隨著地點或場景聯系的結束,男性和女性可能在身體上分開,但在社會上卻是一體的,或者是共同隔離在家中,但是與其他社會場景相聯系。有了電話、收音機、電視和計算機,家在許多方面成了大世界的一部分,我們僅僅是在其中‘居住和生火’”。 |
|
來自: Guardianzct4tb > 《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