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福寺座落于老城區東大街北側,當地人民俗稱大寺廟,寺院坐北面南,規模宏大,南北長200米,東西寬117米,占地面積23400多平方米,五進院落,十座殿字,布局嚴整,構造壯觀,殿內塑像、壁畫、琉璃脊飾、雕花門窗薈萃一堂,是一座不可多得的古建藝術殿堂。崇福寺創建于唐高宗麟德二年(665),是馬邑名將尉遲敬德奉敕而筑。當時興修了金剛殿、藏經樓、大雄寶殿及東西配殿,崇福寺規模初具。遼代曾改做林太師府署,名曰林衙院、林衙署。但相傳院內有靈光屢現,居者惶恐不安,便又改衙署為僧舍,取名林衙寺。金熙宗崇信佛法,皇統三年(1143)大將軍翟昭度奉敕在大雄寶殿后建起彌陀殿,其后不久又建觀音殿,寺院終成現在規模。金海陵王完顏亮于天德二年(1150)賜額崇福禪寺。此后,元、明、清各代都曾有過重建、擴建和修葺。明成化年間重修殿宇后,改大雄寶殿為三寶殿、藏經樓為千佛閣。現存彌陀殿、觀音殿為金代遺構,距今已有850多年,三寶殿、千佛閣、東西配殿、金剛殿、鐘鼓樓均為明代所建,山門則是新近恢復的仿明代建筑。
崇福寺一進院正面5楹大殿為天王殿,也叫金剛殿,原來內供四大天王及兩金剛,現已無存,辟為文物展覽室,不定期搞專題展覽。
崇福寺二進院面闊5間、進深3間的二層閣樓為千佛閣。明代以前叫藏經樓,明代重修后閣內周設千尊佛像,遂更名千佛閣。千佛雖已不存,但名稱沿用至今。正面彌勒佛像和佛后的木制閣樓模型。佛像為銅鑄,高約1米,是崇福寺傳存的明代作品。后面三檐雙層閣樓,高約4.5米,結構精巧,造型別致,據傳是明代仿唐代這里的大藏經閣式樣而作,觀賞和研究價值都很高。東西兩側的造像。東邊7尊是砂巖造像,高1米左右,是從朔州南榆林鄉舊廟遺址中出土;西邊7尊為貼金檀木造像,計有1佛4菩薩2羅漢,是朔州西山名剎神應寺遺物。
崇福寺三進院落左右相對的是兩座面寬5間的配殿,東邊是文殊堂,原內供文殊菩薩和十八羅漢;西邊是地藏堂,原內供地藏二正菩薩和十大閻君,現二堂塑像均無存,辟為文物陳列室。值得注意的是,按照佛寺慣例,如果東側為文殊殿,西側該是普賢殿;如果西側為地藏殿,東側應為觀音殿。而這里卻是文殊殿與地藏殿相對。
崇福寺四進院正北便是崇福寺的主殿彌陀殿。金熙宗皇統三年(1143)建,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崇福寺歷史,至為可貴。殿身面闊七間,通闊40.96米,進深四間八椽,22.31米。殿為單檐歇山頂,總高約21米。殿身坐落在高大的臺基上,基高2.4米,基前又有寬敞的月臺,襯托得殿宇高大雄偉,瑰麗壯觀。殿正面檐下,懸有“彌陀殿”豎匾一方,是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的原物。殿前當中五間為隔扇門,后檐明間和兩梢間各裝大板門兩頁,供游人進入殿堂之便。為了擴大內部空間面積,當心五間,中柱減去,前槽四根金柱僅留兩根,并移至次間中線上,增大了佛壇位置與禮佛部位的空間,這種減柱與移柱的做法,是我國建筑史上的大膽創新。彌陀殿內的塑像,分布在長跨四間的大佛壇上,主像結跏跌坐,中為彌陀佛,左為觀世音菩薩,右為大勢至菩薩,佛教稱為“西方三圣”。主像兩側塑脅侍菩薩4尊,身式微曲;臺前兩角有兩金剛侍立,威嚴雄健,怒目圓睜。好像在履行各自的護法職守。這些彩塑都是建殿時作品,雖經明代重裝,但造型、軀體、衣飾、面容沒有大的變化,仍不失為我國金代塑像中的珍品。彌陀殿內四周滿繪壁畫,共計345.75平方米,也是金代作品。畫題內容主要是佛和菩薩。在一座殿堂之中,建筑、塑像、壁畫、琉璃以及門窗隔扇,檐下匾額、墨書題記等多種金代文物,薈萃一處,歷經800多個寒暑,完好無損,實在難得。
崇福寺五進院觀音殿,是僅次于彌陀殿的金代建筑,其梁架結構最富有獨創性。為“四椽伏對乳伏用三柱”。殿內前槽金柱全部減去,后槽金柱置在佛壇兩側,使殿內前部更加寬廣。因省去前槽金柱,四椽伏跨度加大到10米,所以為減輕其負荷,在梁上和平梁前端施較大的人字叉手,把殿前槽上部載荷傳遞到前檐和后崇福寺檐柱上。這種神奇的建造能力,充分反映了古代建筑匠師的才能技術。
繩床上坐全身活; 布袋中藏兩大寬。
布袋全空容甚物; 跏趺半坐笑何人。
玉瓶甘露滴; 紫竹惠風生。
觀空有色西方月; 聽世無聲南海潮。
若不回頭,誰替你救苦救難; 如能轉念,何須我大慈大悲。
音亦可觀,方信聰明無二用; 佛能稱士,須知儒釋本同源。
|

|
整理制作:惡人谷珠樓 轉貼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