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圖:畢加索作于1924年的水墨自畫像 活字君按 隨著越來越多中國觀眾對西方文化興趣的與日俱增,國內在西方藝術的譯介、收藏與展覽方面也有著長足進步。僅去年以來,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的基弗特展、木木美術館舉辦的安迪·沃霍爾特展,以及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舉辦的“勞森伯格在中國”特展等,都引發了觀展熱潮和廣泛討論。最近,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舉行的“從莫奈到蘇拉熱:西方現代繪畫之路(1800-1980)”大展,更是以前所未有的體量系統地梳理了現代西方繪畫的前世今生,令藝術愛好者大飽眼福。 然而,與西方繪畫所受到的熱捧相比,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其實現代西方藝術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受到了中國傳統藝術的啟發、影響乃至直接借鑒。讓我們通過如下文字,以畢加索為例,了解中國藝術是如何影響世界的。 中國書畫對世界藝術的重大影響 陳傳席 陳傳席,著名藝術學者。現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博導,兼任中國佛教藝術研究所所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等。著有《六朝畫論研究》《中國山水畫史》《中國繪畫美學史》《中國繪畫理論史》等。 畢加索(Pablo Picasso,1881—1973)早期的油畫,基本上和歐洲傳統繪畫一樣。他自己說他在少年時臨摹文藝復興大師的作品,和當時的大師們的作品完全一樣。一樣就沒有發展了。他1901年畫的《橫躺的裸女》(Jeanne [Reclining nude]),仍然是歐洲傳統式油畫,用面表現而不用線表現。還有他的《自畫像》(Self Potrait,1901)也是以面表現的。還可以列出很多事實。 畢加索《橫躺的裸女》,1901 年作。這幅畫雖然吸收了歐洲印象派的一些畫法,但仍然沒有畢加索的突出風格。 但他后來臨摹了中國畫,有五大冊,每冊三十多幅至四十多幅不等。當然他用毛筆畫,不可能是地道的中國畫傳統線條,大抵都和他1956年在法國尼斯贈送給張大千的《西班牙牧神像》中的線條相類。有些線條也暗合于中國傳統的提按、方圓、輕重之變化,有的線條也有圓潤感,但這都不是自覺的。有的人物畫是用水墨畫的,也頗有點韻味。 后來,他又用毛筆學齊白石的畫,畫了二十本。他學齊白石的畫學得并不像,但他學了中國畫后,便改面為線,他的畫變為主要用線來造型了。有的是用線勾好后,表現質感的部分也用面,但他的“面”也是中國化的,似中國畫的寫意筆法,不是傳統歐洲油畫式。 他1907年創作的《阿維農少女》(Les Demoiselles d’Avignon)被公認為第一幅立體主義繪畫,其畫法主要是用線,尤其是《阿維農少女》的那幅油畫草稿更明顯是用線造型。 畢加索《阿維農少女》。這幅草圖畫于1907 年,用線造型更明顯,和他以前用傳統歐洲油畫的用面造型有明顯區別。 愈到后來,他愈重視線的造型。有時用粗線,有時用細線。他的《帶齊特琴或吉他的女人》《拿曼陀林的少女》《夢》《三個音樂家》《走鋼絲的雜技演員》《三個舞者》《鏡前少女》《坐在庭院中的女人》《戴藍紅色帽子坐著的女人》《生之喜悅》等,后期幾乎所有的畫都是用線造型。他1923年畫的《戀人》(The Lovers),實際上就是用油畫畫中國畫,線條也好像是用細毛筆勾寫似的,實際上是用小油畫筆勾的。 畢加索《戀人》,1923 年作。這幅畫更似中國畫,是用油畫的材料(油畫筆、油畫色、油畫布)畫中國畫。 畢加索《生的喜悅》,1946 年作,也是用線條造型,直線、曲線都用,但因用油畫筆,畫不出中國畫有提按變化的效果,但顯然是學了中國畫之后的作風。 1937年他創作的著名的《格爾尼卡》(Guernica)也全用細線造型,這是傳統歐洲畫中所沒有的。 畢加索《格爾尼卡》,1937 年作,用中國畫的細線條作畫,完全不同于傳統的歐洲油畫。 畢加索學中國畫用的是毛筆,他送給張大千的那幅《西班牙牧神像》,也明顯是用軟毛筆畫的,線條圓潤,有粗細的變化。但他用油畫筆畫油畫時,線條便無變化了。因為油畫筆的鬃毛刷很硬,缺乏彈性,畫不出粗細的變化,只能畫出直線條。 ![]() 畢加索《西班牙牧神》,1956 年,畢加索將此畫送張大千。這是用中國毛筆、用中國畫的方法創作的以線條為造型基礎的畫。這時畢加索已臨摹過很多中國傳統畫,他的突出風格基本上來自中國畫。 所以,他后期形成他個人特殊風格的畫幾乎都是用直的、或圓的、或各種幾何形的線條為主畫出來的。其畫屬于立體派也好,現代派也好,但畫法明顯受中國畫的影響。形成他的繪畫風格的部分來自中國畫,若沒有中國畫的啟發,便沒有畢加索后期的成功。畢加索也十分感謝中國畫對他的啟發。他對中國畫的評價也十分高,遠遠高于歐洲畫。 ![]() 畢加索《庭院中的女人》,1938年作。這一幅不僅用黑色的線條造型,其中樹葉也是中國花鳥畫中的寫意畫法。 張大千在1956年也回贈畢加索一幅畫,上畫兩株竹子,前濃后淡。據張大千的敘說,他見畢加索用毛筆學中國畫,但不知用筆之法,他便畫竹子告訴畢加索應該怎樣用筆。如果張大千的話對畢加索有影響,那么這影響仍然是來自中國的傳統,因為張大千是研究中國傳統的畫家。 ![]() 畢加索還說過: 我最不懂的,是你們中國人為什么跑到巴黎來學藝術”,“在這個世界上,談到藝術,第一是你們中國人的藝術;其次是日本,日本的藝術又是源自你們中國;第三是非洲人的藝術。除此之外,白種人根本無藝術,也不懂藝術。 看來,畢加索對藝術史也頗有見地,他說“日本的藝術又是源自你們中國”是非常正確的,這比很多美術史研究家的看法高明得多。日本藝術對世界產生影響的是“浮世繪”,全用長線條造型。日本人說是學習中國唐代的繪畫,其實主要是學習中國明代的陳洪綬。早期“浮世繪”中的人物造型多來自陳洪綬的人物畫,畫法更是來自陳洪綬。當然,他們同時也學習了中國唐宋傳統和其他一些優秀的中國畫家的作品。總之是“源自中國”。因而,凡學浮世繪者實際也是受了中國畫的影響,不過是中國畫的再傳“弟子”而已。 ![]() 左:漢畫像石(見徐州漢畫像石館),右:畢加索作品(畢加索的立體派畫早在中國漢代就有)。 西方人早期用面表現物像的油畫乃是來自古希臘,后期用線表現物像的油畫來自浮世繪和中國的寫意畫,歸根結底是來自中國。所以,畢加索說“白人根本沒有藝術”,也是十分正確的。白人沒有原創的藝術,這也是普通美術史研究家所不知、更不敢道的。 ![]() 畢加索后期用中國毛筆作畫 畢加索還說:“中國畫真神奇……連中國的字,都是藝術。”崇尚西方畫和現代派的人提起畢加索,無不五體投地,他的每一句話都比圣旨還重要。那么畢加索如此崇尚中國畫,論之為世界上第一等藝術,他們怎么又聽而不聞,視而不見了呢?難道一些根本不懂藝術的畫商能高于畢加索嗎? ![]() 畢加索的水墨畫之一 畢加索還說過:“如果在中國,我不當畫家,我一定當書法家。”可見他對中國藝術的理解,畢加索未必能看懂中國的書法,但天才人物的感覺是很準確的。 了解更多 ![]() 《中國藝術如何影響世界——從莫奈到畢加索》 陳傳席 著 活字文化策劃 中華書局即出 即將問世,敬請期待! 西方近現代的畫家,最知名者如畢加索、凡高、馬蒂斯、莫奈、塞尚等等,都直接或間接受到中國書畫的巨大影響。傳統西方油畫以面表現物象,而中國書畫以線表現物象,空中的云,河中的水,本來無線,但畫時也都用線去表現。近現代西方畫家的作品凡有新意者,大多改面為線而從事創作,在西方各大美術館中皆可看到,這都是學習中國書畫的結果。 ——陳傳席 目前本書已在下廠印制當中 活字文化設計師在前方發回最新進展 ![]() 預計本月內就將與各位讀者見面 關注活字文化微信 長按關注活字文化 成就有生命力的思想 微信ID:mtype-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