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是中國人生活的基本空間單元。在中國建筑發展史上,把宮殿、衙署、寺觀以外的居住建筑統稱為民居。中國傳統民居飽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信息,不僅有中國傳統的建筑藝術價值、歷史文化價值、社會風俗價值和景觀審美價值,更是中國數千年來各種文化交融共存,各民族相互融匯發展的縮影,見證了族群的繁衍和時代的變遷,成為千年不老的歷史記憶。 品質容齋 品位容齋 中國疆域遼闊,歷史悠久,自然和人文環境不盡相同,各地民居顯現出多樣化的面貌,中國的民居種類數不勝數。或豪邁大氣,或精巧雅致,或功能獨特,或科學實用,構成了一個個奇妙無比的“民居世界”。 東北民居 最典型的東北民居樣式就是坐北面南,以獨立的三間房最為多見,而兩間房或五間房都是三間房的變種。房子坐北面南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采光和取暖的需要,這一由自然環境造成的建筑格局的風格最后演繹成一種意識形態上的風俗習慣,坐北面南的房子叫正房,面向東面或西面的房子叫廂房,東西廂房采光都不如正房好,所以人們都不愿意住廂房。 從陽光照射的角度而言,人們把坐東面西的房子叫西廂房,坐西面東的廂房叫東廂房。東廂房要比西廂房好一些。舊社會有錢人家自然是不會少娶老婆的,第一個娶來的是原配,大老婆,住的自然是正房,所以原配又會根據其住的地方被稱為正房。二老婆三老婆等等自然要住廂房了,廂房又叫偏房,所以其他小老婆們也被稱為廂房。大名鼎鼎的慈禧就是住在西廂房的小老婆,所以人們都叫她西太后。 大多數人家只能蓋一個走向的房子,那就是正房。只有有錢人家才有能力和需要蓋其他走向的房子,通常是在正房的兩端再蓋出東西廂房來,如果在正房前面再蓋一趟坐南面北的房子的話,這樣就圍起了一個方形的院子,這就是我們今人說的四合院。北京之所以四合院建筑多,就是過去有錢有勢的人家都跟皇上到北京來了,這些有錢有勢的人家所蓋的房子自然就都是四合院了,如果更有錢一點的話,就不僅僅是四合院這么簡單了,還要院中建院,院外建院,可謂三進三出。大門不出二門不進的典故也是源于東北民居的。 典型三間房的室內格局是三個房間東西排列,東邊的房間稱東屋,西邊的房間稱西屋。東西屋子都是住人的,東西屋子之間的屋子是做飯的地方,也是放一些生活雜物的地方,東北人稱這間房子為“外屋”或者“外屋地”。外屋有兩個大鍋臺,分別管東西兩屋火炕取暖的,也是家里做飯的灶臺。 東北民居向陽一面的窗戶,在入冬以前,會裁一溜紙糊在窗戶外面,寒風就不會鉆縫進屋。“窗戶紙糊在窗戶外”,正是東北的“三大怪”之一。 馬架房是吉林蒙古族農民住宅中主要的房屋,在山墻開山,形如吉林東部山區漢族農民的馬架,故稱馬架房 。其房平面近方形上部可用橢圓頂,極似蒙古包,保持了蒙古族的民族習慣。馬架房全部用泥壁,不做基礎,四面皆土坯墻圍繞,當陰雨連綿之際,墻壁會因潮濕而脫落,房屋壽命難以保持長久。 朝鮮矮屋,常見于東北的朝鮮族聚居區。因矮得名,室內凈高2.2-2.4米之間,再加上地面起火坑,人們活動的空間就更加低矮。朝鮮族民居保留了一些我國唐代時民居的風格與形式,比如席地而坐的習慣、家具矮腿的設計等等。在建筑外部有一處偏廊,以方便家人和客人在此脫鞋之用。夏天,矮屋會敞開門窗,廊又成了一處很好的歇息和乘涼的場所。 四合院 所謂四合,“四”指東、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圍在一起,形成一個“口”字形。也就是由正房(北房)、倒座(南座)、東廂房和西廂房和中心庭院,共同組成的院落式民居,為華北、山東及東北廣大地區內各族居民采用。 四合院的走向一般是坐北向南,布局上,通常在南北向縱軸線上建正房(即北房),在正房前面東西向橫軸線上建對峙的東西廂房,形成主次分明的格局。整個四合院,大都按照中國傳統的習慣,采用對稱的辦法建筑成。 ![]() 住宅大門多設在東南角上,象征風水八卦上的“巽門”方位,附會“紫氣東來”的吉祥。大門內迎面建一影壁,使人從外面看不到宅內的活動。二門建在縱軸線上,常為華麗的垂花門。進二門為內院,即主要的庭院,是住宅的核心部分。 ![]() 四合院庭院方闊,尺度合宜,寧靜親切,花木井然,是十分理想的生活空間。院門一關,處于一種完全封閉狀態。一家一戶,在一個封閉式的院子里,過著安逸、消閑、安靜的日子,享受著家庭歡欣、天倫的樂趣,自有一種悠然自得的感覺。 蒙古包 ![]() 蒙古包,古稱穹廬,又稱氈帳、帳幕、氈包等。蒙古包主要由毛氈和木架構組成,是一種能夠拆移的中國北方游牧民族的典型民居。 蒙古包的制作非常簡單,一般由木柵、撐桿、包門、頂圈、襯氈、套氈、皮繩和鬃繩等部件構成。木柵,蒙語稱“哈那”,主要是由柳木椽子編制,用皮釘固定,扎成網狀。將若干哈那連結,就形成蒙古包的圍墻。蒙古包的大小由哈那的多少而定,五六個哈那的蒙古包最為常見。用皮繩、鬃繩將哈那、天窗與撐桿等部件扎在一起,就形成了蒙古包的骨架。然后再取襯氈、套氈依次覆蓋圍墻、屋頂和天窗,并以鬃繩系牢,整個蒙古包就搭成了。 ![]() 蒙古包的外觀通常呈圓包狀,包頂為拱形,線條流暢。這種構造特點使其能夠經受草原上的沙暴和風雪:尖頂圓形的蒙古包迎風阻力小,頂上又不積雪、不存水,寒氣不易侵入,冬暖夏涼,安全舒適。 蒙古包的內部陳設也別具特色,富有民族風情。地上鋪滿中間繡著云紋和吉祥圖案、四周用各種顏色的毛線鑲出花邊的氈子,佛龕、被桌、豎柜、箱子、碗架等上面或繪以刀馬人物,或繪以山狍野鹿、花卉等,色彩鮮明,栩栩如生,與本來就做工講究的哈那、撐桿和包門相映襯,富麗雅致,別有風情 。 ![]() 蒙古包結構簡單、輕便,不僅容易拆裝和移動,還有很強的兼容性,可以任意裝配,以調節蒙古包的大小。 蒙古包整體呈圓形凸頂,頂上和四周由一屋至兩層厚氈覆蓋。普通的蒙古包,頂高3.3-5.0米,圍墻高17米左右,蒙古包大門朝南或東南。內有四大結構,分別為:哈那(即蒙古包圍墻支架)、天窗(蒙語“套腦”)、椽子和門。蒙古包最小的直徑有300厘米左右,大的可容數百人。 ![]() 蒙古汗國時代可汗及諸王的帳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的大小以哈那的多少來區分,通常分為40個、60個、80個、100個和120個,哈那為120個的蒙古包,面積非常之大,可達6000多平方米,遠看如同一座巨大城堡,十分壯觀。 半農半牧區大多建造固定式的蒙古包,周圍墻壁用土砌成,上面用葦草搭蓋。除蒙古族外,哈薩克、塔吉克等族牧民游牧時也使用蒙古包居住。 山東民居 ![]() 山東民居不是一戶一院獨立,而是十幾戶甚至幾十戶集中建筑,呈居住大院特征。郵票圖案就是山東居住大院式民居建筑。這種居住大院大小不等,一般周圍建有2層~3層的外廊式樓房,院內集中建有公用設施。屋頂大多為硬山頂,屋脊高而陡,既有利于排雨水,又便于晾曬漁網。門窗施以彩繪,十分精致。 ![]() 海草房是膠東漁村最傳統的建筑形式,現存最早的已有300年歷史。海草房以石為墻,石來自于就近的山石和海石,根據其形狀堆砌而成,形成錯落有致、色彩斑斕的“壁畫”。 ![]() 屋頂為海帶草,柔軟有韌性,耐腐蝕,不易燃燒。海草房工藝講究,工序復雜。建好的海草房是灰白色的屋頂,海草苫的很厚,屋脊顯得渾圓,憨態可掬,這與墻上棱角分明的石頭對比鮮明,看上去古樸久遠...... ![]() 牟氏莊園,面南背北,共分三組,包括六個院,占地2萬平方米,建有萬堂樓廂480多間。 ![]() ![]() ![]() 山西民居 ![]() 山西民居,是中國傳統民居建筑的一個重要流派。在中國民居中,山西民居和皖南民居齊名,一向有“北山西,南皖南”的說法。 ![]() 相比于南方民居的婉約,北方的民居更顯得莊嚴和厚重,深宅大院,中軸對稱,鱗次櫛比,庭院重重,頗為氣派。 ![]() 以土坯大磚為建筑材料,常為瓦房。瓦房的布局、結構一般以三間為主,院墻和房屋形成四合院,院墻大門和房頂都建有獨特的裝飾。 ![]() ![]() ![]() ![]() 晉中窄院,是一種豪華而精美的合院型民居形式,其民居多通體由青磚砌成,造價不菲。典型的晉中窄院由三間正房、東西廂房和倒座房組成,所有房屋均有高大的體量,為單面坡屋頂。圍繞屋頂還有一圈凹凸的圍墻,整個院落給人很強的安全感。 ![]() ![]() ![]() ![]() 河南民居 “康百萬”是明清以來對康應魁家族的統稱,康家土地商鋪遍及山東、陜西、河南三省八縣。 ![]() ![]() 康百萬莊園縱跨明、清、民國三個時期,背依邙嶺,面臨洛水,北憑黃河天險,南瞻嵩岳屏障,依山就勢,環境優美,居高臨下,地勢險要,雖由人做,宛自天工,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天人合一、師法自然”的理念。 ![]() 明、清時期,康百萬、沈萬三、阮子蘭被中國民間稱為三大“活財神”;民國時期“東劉、西張,中間夾個老康”,是中原的三大巨富之一。六七十年代,河南康百萬莊園、四川劉文彩莊園、山東牟二黑莊園,被稱為全國三大莊園。 ![]() 西北窯洞 ![]() 窯洞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部的黃土高原地區。人們利用黃土壁立不倒的特性,水平挖掘出拱形窯洞。這種窯洞節省建筑材料,施工技術簡單,冬暖夏涼,十分適宜居住。 窯洞的歷史非常悠久,據古建筑學家考證,早在4000多年前,西北黃土高原上的漢族就有“挖穴而居”的習俗。 ![]() 目前我國的窯洞民居主要集中在晉中、豫西、隴東、陜北、冀西北。由于自然環境、地貌特征的不同,加之地方風土習俗的影響,窯洞的形式不盡相同,從建筑的布局結構上大體可以劃分為崖窯、地窯和箍窯3種: ![]() 崖窯,即在天然的土質崖壁上,先找一個理想的土坡或土塬,在向陽的邊緣地區鏟出一個立面,再向內挖一個深約為七、八米,高寬各約四米的洞,正面裝上門窗即可用于居住。沿直立土崖橫向挖掘的窯洞,洞寬3~4米,深5~9米,直壁高度2~3米,窯頂掘成半圓形的筒拱。并列各窯可由窯間的隧洞相通。也可窯上加窯,上下窯之間內部可掘出階道相連。 ![]() 通常人們在同一等高線上挖出幾層臺梯式的窯洞,為避免上層窯洞的荷載影響下層窯洞,每層窯洞都是層層后退的,底層的窯頂就是上層窯洞的前庭。 一般我們經常見的窯洞式民居多數是這類窯洞。主要分布在甘肅、山西、陜西、河南等地,數量密集、最有代表性的要數河南、陜西兩省的崖窯。 ![]() ![]() ![]() 地窯又稱地坑院、地窨院、暗莊子。主要分布在黃土塬區、缺少天然崖壁的地段。首先在平地挖出一個10米見方、深約8米的方形巨坑,形成地院,然后再在地坑各壁橫向掘窯,向四個方向挖出單孔窯洞,形成四方窯院。院內鋪有磚道相通各窯,在窯院的東南角挖出一個45°傾斜坡、約2米寬的坡道,直達地面,作為出入窯院的通路。院中一側打有水井,院中央種有樹木。一般是一家居住在一個窯院,或父母與子女居住在同一個窯院中。這種窯洞大多分布于河南鞏縣、三門峽、靈寶和甘肅慶陽、山西平陸一帶。 ![]() ![]() ![]() 米脂姜氏莊園 ![]() ![]() 箍窯不是真正的窯洞,而是以磚或土坯在平地仿窯洞形狀箍砌的洞形房屋。這種窯洞無需靠山依崖,既能自身獨立,又不失窯洞的優點??蔀閱螌樱部山闃恰H羯蠈右彩枪扛G,即稱“窯上窯”;若上層是木結構房屋,則稱“窯上房”。多見于山西西部及陜西北部。 ![]() 在3-5米深的黃土覆蓋下,窯洞夏季室溫比室外低約10度,冬季比室外約高15度。溫溫度比較穩定,可謂冬暖夏涼,受外界噪音和其他污染的影響少。 ![]() 青海民居 ![]() 青海地處高原,是漢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哈薩克族聚居的地區,是因地理環境、自然條件,豐富的建筑材料使其民居富麗堂皇而典雅。前房為高臺階平房,大門凹進,左右兩扇窗戶形式各異。后院的房屋為一樓一底,樓上有凸出的明式走廊。 ![]() 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縣民居 寧夏民居 ![]() 寧夏主要是回族聚居,其民居舊地取材以土為主。院墻、屋墻均用泥土而筑,土墻上加有一定民族風格、習俗裝飾,房檐為單面,形成獨特的風格。 ![]() 新疆民居 ![]() “阿依旺”,在維吾爾語中有“夏室”的意思,是一種開放的建筑空間,以新疆和田地區的最為典型。這種建筑內室布局巧妙,房中套房,外墻架構結實,雕飾精美。 ![]() 由于新疆地區非常干燥,只要避過太陽在背陰處就非常涼爽,所以建筑也很少開窗,內部相對封閉,室內昏暗卻很陰涼。由于維吾爾族全族信奉伊斯蘭教,所以無論是室內還是室外的裝飾都帶有強烈的伊斯蘭風情,更接近西亞風格。 ![]() 高臺民居,是新疆喀什市老城東北端一處建于高40多米、長800多米黃土高崖上的維吾爾民族聚居區,距今已有600年歷史,是喀什展示維吾爾古代民居建筑和民俗風情的一大景觀。當地的維吾爾族居民在原有的王宮遺址上,加筑起多層住房,形成了“過街樓”、“樓上樓”的建筑格局。 ![]() 石頭式民居 ![]() 主要常見于青海、西藏等地區。這部分地區以山地居多,取石材十分便捷,故而產生了以石材為主的民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