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涼州人的飲食,有著鮮明的地方特色,一是講究經濟實惠,大眾化;二是歷史悠久,品種繁多;三是兼容并蓄,南北品味融為一體。涼州人大碗吃飯,大塊吃肉,大杯飲酒,充分體現了樸實厚道、粗獷豪放的性格特點。試舉數例,從中可以略窺涼州食文化特點之一斑。 三套車 俗稱涼州小吃“三套車”的涼州行面、臘肉、冰糖圓棗茯茶,在河西走廊聞名遐邇。無論外地游人還是涼州居 ![]() ![]() 山藥米拌湯 山藥米拌湯是用涼州小米與洋芋(涼州人稱山藥)做成。制作時,將小米淘洗干凈,下入砂鍋,用旺火熬煮至 ![]() 釀皮子 釀皮子是用優質面粉精制而成的食品,色澤晶瑩黃亮,透明如玉,切成筷子粗細長條或麻將塊狀,根據需要再加上醬油香醋汁、蒜泥、辣椒油、芥茉、精鹽及胡蘿卜絲等調味品即成。享用柔韌可口,酸辣涼爽。制作時,選用優質面粉加水并加入少許蓬灰(一種綠色食用堿)水和成面團,然后在清水中多次揉搓,使面粉中的蛋白質和淀粉分離。分離出的蛋白質裝入平底容器入鍋蒸熟,俗稱面精;游離水中的淀粉,待其沉淀于容器底部分,清去上面的黃水,再加入純凈水及適量的蓬灰水,調和成稀糊狀,隨即舀入大平底盤中,上籠入鍋蒸熟,切成方塊薄片,隨碗搭配食用。這種涼爽的面食品,極受人們喜愛,食者非常普遍。尤其在炎熱的夏秋季節,倍受游客青睞。在涼州城鄉,凡集貿市場均有涼州釀皮子。 ![]() 高莊饅頭 高莊饅頭(也叫甜水饅頭),是用麩酵配以優質精粉揉成發面蒸制而成,是涼州的優秀傳統食品之一。其制作一般要經過和面、發酵、再多次和面成形、上籠蒸制等工序,發酵時需多次摻入精細面粉揉勻,蒸鍋時蒸籠不得漏氣,蒸出的 ![]() 肉夾子 俗稱肉夾子的涼州臘肉夾饃(饅頭),最早始于明代,被譽為現在涼州的“三明治”。制作時選用新鮮豬肉和傳統臘汁,配以花椒、大香、鮮姜、胡椒、八角茴香、肉桂等傳統燉肉佐料,經過獨特的烹調工藝煮成臘肉,內質香而不沖、肥而不膩、熟而不爛,肉色金黃。用快刀將高莊饅頭切成薄片,臘肉切成肉片,豬肚切成肉絲,把肉片、肚絲夾入高莊饅頭,形成六夾或八夾。不論春夏秋冬食之,都很適口,是涼州人的佳肴。 涼粉 涼州因氣候涼爽而得名,涼粉更是涼上加涼。盛夏時節,吃一碗涼州涼粉,真是涼盈盈,冰颼颼、酸溜溜、辣酥酥,別具風味。據《東京夢華錄》載,北宋時期已有“細索涼粉”應市,距今有近千年的歷史。涼州涼粉品種繁多,風味各異,制作考究,用料獨特,既能“充饑”,也可“下菜”。一般常見的有豌豆制成的白涼粉,蕎麥制成的褐涼粉,扁豆、黃豆、蠶豆制成的黃涼粉,綠豆制成的綠豆粉,沙米制作的沙米粉,洋芋淀粉制成的洋芋粉等。白的透亮似白玉,黃的像蛋黃,黑的青如烏色。白涼粉尤為討人喜愛,它晶瑩透明,手托一寸厚的塊子,隔粉能看見指紋。食時可切成薄片細條,或一寸見方的大丁,有的還用旋子旋成面條狀,加入調料醬油、醋汁、蒜泥、芝麻醬、油潑辣椒、芥茉等。喜歡抖點味精、花椒粉,拌點香菜或嫩芹菜也可享用。看上去白紅帶油光,誘人食欲大增,吃起來咸、酸、辣、鮮,五味俱全。 ![]() 撥魚子 涼州撥魚子,其古拙、簡樸,無以復加。制作時舀一碗面粉,倒進涼水,攪拌成軟溜溜的一團。使一根竹筷,順碗沿一蹭、一旋,就撥出一條“魚”,反復多次,水沸“魚”亂游。可以撈出配以菜、鹵吃,也可連湯吃。做一頓飯只需用一付碗筷一頂鍋,涼州人稱為“光棍飯”。近年 涼州市場上,于家撥魚子當占上風,給涼州百味小吃增添了一份獨特小吃。 中秋大月餅 農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涼州有句俗話說“五月端五穿出來,八月十五端出來”。其實端出來的就是中秋大月餅。涼州月餅,具有數十層各色花紋,且十分漂亮,其最大特點是“大”。除大月餅外,還有小月餅和各種動物形狀的餅。相傳,古時為反抗壓迫,爭取自由,每逢中秋時節,走親串友,為攜帶書信方便,在月餅中夾帶紙條,以示通告,如今以示紀念。大的月餅,足有十來公斤,像小汽車輪子似的,每逢中秋節,女婿攜妻帶子去丈母娘家,大多左手提著大月餅,右手提著涼州酒。 麥索 清代涼州進士郭楷有詩云“莫嫌貧舍無兼味, 尚有青青麥索餐”。用青稞制作麥索是涼州極富特色的季節性小吃,也是涼州傳統的風味小吃之一。每到青稞有八九成熟時,用鐮刀割下半熟不黃的青稞扎成把子,剪去穗頭上的芒刺,朝上放到鍋里,把水加到剛剛浸過禿穗,生旺火,很快把水燒沸,然后細火慢煮,熟時把青稞從水中撈出,晾冷后,放在簸箕中搓去麥殼,便成青糧食,稍撒點鹽,吃起來有滋有味。熟青稞,放到石磨上碾成火柴棍粗細、長短不等的繩索狀,就是“麥索”了。將它盛進碗里,澆上醬油、醋汁,拌上清油潑的辣椒、蒜泥等,吃起來柔筋筋的,越嚼越香,別有一番滋味。 漿水面 在百味小吃中,涼州漿水面可稱一絕。做好的漿水面看上去嫩黃柳綠,紅油浮面,酸辣可口,色味俱佳。制作漿水面,面條的種類不拘,搟壓拉均可,關鍵在于漿水漚制的好壞。所謂漿水,是用新鮮的芹菜、白菜、甘蘭等葉類蔬菜在開水中略燙,然后浸入盛有涼開水的罐中,加少量舊漿水作“引子”,密閉罐口,經乳酸菌的作用,一周左右菜有濃酸味,并帶有清淡的特殊香氣,這時便可食用。做漿水面時,先將漚制好的漿水舀一勺入鍋,并根據酸味濃度和食用者要求,酌情加清水兌合,燒沸,再加蔥花、香菜、食鹽、辣椒等調味品,待涼即成。煮熟的面條,調入清涼的漿水,吃一碗頓覺清涼透心。還有不少人獨具匠心,把漿水直接作為一種飲料,在夏季代替茶喝。原因是漿水中含有乳酸菌,可以幫助消化,清腸利尿,有益于身體健康 拔絲洋芋 利用涼州洋芋作原料,制成撥絲洋芋,色澤明亮,筷子夾時,銀絲飛舞,甜香可口。制作時將洋芋洗凈削皮,切成滾刀塊或菱形塊,分兩次放入油鍋中炸熟呈金黃色。炒勺內留少許油,白糖放入不停地攪動,使糖受熱均勻溶化,待糖液起針尖大小的泡時,迅速將炸好的洋芋倒入,撒上芝麻,顛翻均勻后盛盤上桌。 滿族餑餑 餑餑是滿族對自己加工的各種糕點的統稱。涼州傳統食品晉記餑餑是蔡晉云祖傳三代的拿手本領,主要有糖火燒、燕窩酥、馬蹄酥、佛手酥、牛舌頭、茴香餅等30多個品種,配料講究,烤制精細。糖火燒是經過小包酥進行包料,表面結構層次分明,紋路清晰,俗語有千層餅之稱;配以海參、魷魚、蝦仁的三鮮火燒,其味更是舒爽可口。制作酥點的酥皮是根據皮酥而起名,其酥皮又有皮與酥之分。餡的種類有白糖、豆沙、棗泥、玫瑰等。餡的制作方法分炒餡和擦餡兩種。滿族餑餑具有色黃發亮、酥軟香甜、松脆耐嚼的特點,因而也為大多漢族人所喜愛。 鹵雞 涼州鹵雞也叫涼州燒雞。涼州鹵雞歷史悠久,選料嚴格,加工精細,配方考究,以體大肉多、色澤金黃、鮮嫩醇香、風味獨特而譽滿河西走廊。涼州鹵雞的傳統制作方法是嚴格選用肥嫩的童子雞作原料,精細制作而成。煮雞的鹵湯所用的調味品有老抽王醬油、白胡椒、丁香、大香、桂皮、草果、生姜、花椒、小茴香等。湯汁可連續使用,鹵湯越陳,燒雞越香。餐湯沸后,將已宰好洗凈的雞下鍋,放入少許冰糖、食鹽,同時視鹵湯的消耗情況,增添上水及各種調味品即可。雞入鍋后,迅速蓋鍋,先用武火燒開滾透,然后改用文火慢煮。待雞熟透,鹵味已入肉內,即停火撈出。待雞稍涼,在雞肉表皮上涂以香油,使其光澤明亮,鹵色悅目,便可享用。涼州鹵雞是涼州歷史悠久的傳統風味食品之一,它與靜寧燒雞一樣名傳西北。 紅燒羊羔肉 涼州羊羔肉質地細嫩,肥而不膩,瘦而不膻,成為膾炙人口的美味食品,堪稱塞上佳肴。 我國西北地區食用羊羔肉的歷史極為久遠,據史料記載,遠在唐代,涼州畜牧天下馳名,河西走廊的羊羔肉就作為貢品了。在民間,羊羔肉的聲譽則更高,食用方法亦多,既可清蒸、清燉,又可煮食和手抓,還可烤羊肉串,尤以紅燒多見。其特色是色澤微紅,肉質鮮嫩滑軟。曾有“寧吃一頓紅燒羊羔肉,不坐三請六聘九家席”之說。清蒸羊羔肉,選用胸及上脊骨部位,經巧調佐料,上籠蒸制而成。食用時,配以蒜汁、醋、鹽等,其味之佳可與雞、鴨肉相媲美。 清湯牛羊肉泡饃 清湯牛羊肉泡饃是涼州特有的風味食品,遍布城鄉家庭,基特點是瘦肉綿軟,肥肉不膩,湯濃味鮮,吃后余味無窮,有暖胃耐饑之功能。清湯牛羊肉泡饃的制作方法,是將新鮮牛羊肉煮熟后與面粉制作的饅頭混合入碗,吃起來醇香可口,若再加點香菜、蒜苗等調味品更添風味,營養價值高,深得食者喜愛。 手抓羊肉 涼州手抓羊肉(也叫甜水羊肉),肉爛味鮮,清香可口。制作時將肉剁成均勻的大塊入鍋,甜水煮熟撈出后上桌,并將大蒜、香菜、蔥末、辣椒末、胡椒粉和精鹽等調味品上桌,由客人根據個人口味調到適宜即可手抓食用。 燴羊雜碎 “雜碎”是涼州流行的回民風味小吃,它是用羊的內臟、頭、蹄肉,經精細沖洗,加鮮原湯及佐料所燴成。一碗香味四溢、色澤鮮艷的羊雜碎,上面飄浮著一層油色,紅綠點綴其間。那紅的是辣椒油、綠的是蔥、香菜茉,油色下面是乳白色的鮮湯,喝一口鮮湯吃一口羊雜碎,不膩不膻,味道香醇濃郁。只要肚量大,便會一碗再一碗地吃個夠。 砂鍋豆腐 涼州砂鍋豆腐是參考唐代名菜砂鍋發菜湯的制作方法,在烹調技術上作了一些改進發展而來的。砂鍋豆腐以砂鍋為炊具,鍋內裝入豆腐、粉條、蘑菇、咸蛋、肉丸子、春筍及新鮮蔬菜,浮面蓋上一寸見方的雞丁,再加入雞湯和少許胡椒、桂皮、草果、生姜粉及適量的醬油、薰醋、精鹽,在旺火上燒沸即成。 油糕 涼州油糕是甜食,食者多為老人、婦女和小孩。制作方法是用開水和面(燙面),有的還摻入少許洋芋面,包上白糖、芝麻、紅綠絲、玫瑰烊成的糖汁,擱在手心里拍成一兩一個的圓形小餅,入油鍋一炸,外層炸得酥脆。趁熱吸一口,燙、甜、粘,不小心糖汁會濺出來,這時炸糕師傅便打趣道:“當心舌頭,燙著了可沒地方貼膏藥。” 醪糟雞蛋 醪糟是最原始的釀酒方法。糯米蒸熟,加進米曲子,不幾天會生出白毛,透出陣陣酒香。燒醪糟用紅泥小火爐,鼓風機吹得火苗直竄時,搭上紫銅炒勺,舀一勺發酵好的米胚,加水,燒得開幾個滾,再加白糖,甩進雞蛋穗,眨眼間,只見滿鍋都是淡黃色的“桂花”。舀一匙,甘醇微熏。天寒時來一碗,暖透了人心腸。為涼州百味中的一絕。 以上介紹的,僅是涼州風味小吃中的一部分。因為涼州盛產糧食(以小麥為主),畜牧業發達,所以飲食內容基本上是因地制宜。僅就小麥面粉而言,涼州人就有許許多多的制作方法,從加工方面而言,有搟、抻、撥、搓、切、削、揪、截、包、蒸等;在形狀方面,有條、塊、段、花、丁、粗細、寬窄等式樣;在湯與面的配合方面,亦不下10余種。總之,食文化在涼州,真可謂源遠流長,內涵深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