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一檔名為《中國式相親》的節目大熱。這是一個帶著父母相親的電視節目,口號是“一人脫單全家光榮”。
目標明確,就是挑選適合結婚的對象,合不合適由父母說了算,觀眾也可以現場投票,幫助相親者選出“合適”的相親對象。
在中國式相親中,父母擁有越來越大的主動權和決定權。相親者還要顧及七大姑八大姨、朋友同事,甚至是陌生人的社交關系。
愛情和婚姻,本是兩個人的事情,如今越來越成為兩個家庭的事情。
很多人認為:家庭中,我愛你,你也很愛我,我們是很親密的關系,那么我和你之間是不應該有距離感的。所以家庭中任何一個成員的事,最后都變成其他家庭成員,乃至親朋好友的事。
父母認為:孩子的高考是我的事;孩子的婚姻是我的事。 子女認為:我買房是父母的事;幫我帶孩子也是父母的事。
界限感模糊,直接導致家庭中的成員都充滿著焦慮。因為每個人不僅要負責自己個人的事,還有其他家庭成員的事。
有時候,父母和子女感到不快樂,缺的正是一份恰到好處的界限感。
界限感是指對界限的判定或重視程度。比如,當一個人缺乏界限感,常常把自己的意愿強加于別人,自己該處理的事情也依賴他人。
中國家庭很少有界限感,人們關心別人的生活多過自己的生活。
父母以“我都是為你好”干涉子女的婚姻家庭,夫妻以愛之名看彼此的手機和交友情況,親朋好友以關心為由打聽他人的隱私。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也在不自覺地越過和孩子之間的這條線。 家長在孩子的生活中萬事插手,干涉孩子的生活、把自己的夢想強加給孩子。將本該屬于孩子的責任全部攬到自己身上。
孩子長大后,一方面無法獨立生活,另一方面又掙扎著想要人生自由。
也許家長會問:“我和孩子親密無間,不分你我,不好嗎?”
其實,越親近的人,越需要界限感。婆媳之間的對峙、夫妻之間的矛盾、情侶之間的糾纏、父母子女之間的爭執,很多時候是因為彼此之間的界限感太模糊。
清晰的界限,是一種成熟的心態。在做好自己的同時,尊重、支持對方的選擇。
界限并不意味著對家人疏遠和隔閡。人們常說西方人家庭觀念淡薄,實際上,他們的家庭觀念值得我們學習。家庭成員有自己的私人空間,父母與孩子之間也能保持一種界限感,既平等相處又各自獨立。 比如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父母教育孩子的時候,老人盡量少插手。
分清哪些是家長該做的,哪些是老人該做的,哪些是孩子該做的,尊重、接納彼此的選擇。 父母可以為孩子設置一個獨立的空間,允許孩子有自己的隱私,不要隨意翻動孩子的物品, 既親密相處又各自獨立。 即使一家人,也需要有個人的自由空間。
孩子需要界限,需要獨立,不是說父母對孩子生活無作為。可以制定一些家規,防止孩子自我放縱,讓孩子自己造成的后果自己承擔,守住行為的界限。
有了界限感,有了對自我邊界的清晰認知,孩子才能懂得做好自己,懂得尊重別人。未來在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時,也會少去很多痛苦的糾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