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一點號“精誠名醫匯”原創,經一點資訊平臺全網首發) 本文理論依據:《傷寒論》 論岐黃之道,謀蒼生之福,歡迎走進“精誠名醫匯”。列位看官,今天要為你說上一病,是許多上了年紀的人常有的癥狀,這就是手指尖或者腳趾的發麻、發涼、冷痛現象。 說起這個病的痛楚,一般人是想象不到的。患者有的時候仿佛日夜帶著一副手套,觸覺不靈敏;還有的患者一到秋冬二季就指尖發涼,毫無血色,或顏色發紺、潮紅;還有的患者,只要手指觸碰到什么東西,就仿佛針扎一樣,以至于不敢與人握手,不敢開門,不敢拿筷子吃飯。個中的苦楚,可真真是一言難盡了。 今天,“精誠名醫匯”就想為您介紹一張良方,對于改善此類問題有著不錯的作用。它不見得適合所有患者,但是我們能從中感受到,祖國傳統醫學對此病的認識和治療思路。閑言少敘,先看組方—— 柴胡10克,白芍15克,枳實10克,附子10克,干姜10克,甘草10克。這些藥物水煎取藥汁服用,每日一劑,四周為一個療程。連服兩個療程無效,另尋他法。列位看官,是名方必有出處。此方乃是當代中醫臨床結合上古經方治療此病的經驗良方,于2012年刊載于四川中醫上。據報道,此法治療患者六十人,總有效率超過90%。 現在,就讓我們隨這驗方一起,探尋中醫治療此病的巧妙構思。 列位看官,上面所描述的疾病,很多時候被現代醫學診斷為雷諾氏病。目前醫學界對它雖然有多種治療方法,但是始終沒有達到理想之境地。而在中醫看來,此病癥屬于“四肢逆冷”、“血痹”的范疇。在中醫方劑之海中,是有辦法對其進行調治的。 首先說,祖國傳統醫學認為,這一類的患者,實際上身體出現了兩方面的問題。第一,氣機不暢。就是說,患者體內的氣運行得不好,導致氣血不能很好地達到肢端,進而形成了發麻、發涼、觸碰刺痛的現象。第二,素體陽虛。就是說,患者身體很難產生足夠的陽熱之氣,因此也不能濡養肢端。很多時候,這兩者之間是相互影響和加劇的。患者往往兼具這兩個問題。 這個時候怎么辦呢?上方里包含了兩道上古經方,仿佛兩件重武器,幫助我們緩解病痛。 第一件重武器,列位看官,就是柴胡、白芍、枳實、甘草這四味藥。它們化自《傷寒論》里的一道經方——四逆散。四逆散是干啥的?答曰“透邪解郁,疏肝理脾”。簡單說,它是專門幫人們“通氣”的。方才說過,氣機郁滯,使得氣血不能達到肢端,是造成此病的根由之一。那么這四逆散在這里,就是專門化解氣郁,幫助我們“打開通道”的。 如何化解呢?我們知道,肝主疏泄,于是就從調肝入手。柴胡疏肝氣,白芍養肝血,助柴胡疏肝之功,再加上枳實理氣解郁、瀉熱破實,最后加上甘草來調和諸藥、健脾和中。如此一來,這氣郁的問題是可以解決的了。 第二件重武器,列位看官,這就是四逆湯了。四逆湯的組合是什么?答曰附子、干姜和甘草。這里的附子,最好是制附子。這四逆湯和四逆散,雖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功效卻截然不同。四逆湯是用來溫中祛寒、回陽救逆的。四肢發涼、發麻、痛似針扎,如果是因為內中虛寒、元陽之氣不能濡養肢端,用這四逆湯算是對路。 怎個溫中驅寒?列位請看,那附子辛甘大熱,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經,振奮一身之陽。那干姜辛溫,守而不走,與附子相配,可增強回陽之功,最后用甘草和中緩急,調節一下附子和干姜的燥性,使得患者元陽之氣得到提升。 就這樣,此方合兩道上古經方,巧妙組合,對陽虛氣郁的患者來說十分適合。它不見得對所有人都適合,但是代表了其中一類患者的典型問題。列位看官如果想借鑒應用,要請中醫師辯證指導,確定屬于自己的體質狀況后再行使用,以求最佳之療效。 ![]() ![]() 另外,此法還有一個妙處,這就是哪里出毛病就治哪里。怎么說?如果上肢手指有癥狀,我們加桑枝10克。桑枝可以帶著藥性向身體上部走,直接作用于手指。如果是下肢腳趾出毛病,我們加牛膝10克。牛膝可以帶著藥性向下走,讓藥性直達腳趾,最終實現指哪打哪的效果。 方法說完了。不知道列位看官意下如何?請在評論區暢所欲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