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五里穴位位置標準定位:手五里穴在臂外側,當曲池與肩髃連線上,曲池上3寸處。 手五里穴位于上臂后外側,曲池穴與肩髃穴連線上,距曲池穴3寸處《針灸甲乙經》。另說“在肘上二寸”《十四經發揮》,“在肘髎斜上二寸五分”《循經考穴編》。 手五里穴的準確位置圖 取穴方法手五里穴位于人體的臂外側,當曲池穴與肩髃穴連線上,曲池穴上3寸處。 屈肘,當曲池穴與肩髃穴連線上,腋前紋頭水平下1/3處,肱三頭肌肌腱的外緣取穴。 解剖位置在肱骨橈側,為肱橈肌起點,外側為肱三頭肌前緣;稍深為橈側副動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內側為橈神經。 手五里穴下為皮膚、皮上組織、肱肌。有橈側副動、靜脈。分布著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為橈神經。皮膚由臂外側皮神經分布。皮下組織較疏松,有少量脂肪。針由皮膚、皮下組織,到達肱肌,該肌由臂叢的肌皮神經支配。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肱肌。 穴區神經、血管淺層有臂外側皮神經和臂后皮神經分布;深層有肌皮神經肌支和肱深動脈分布。 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為橈神經;并有橈側副動、靜脈通過。 手五里的作用手五里穴意義:大腸經濁氣降地之后覆蓋的較大范圍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地部的水濕,量極少。 運行規律:地部經水由地之表部滲入脾土之中。 功效作用為脾土提供水濕,消除脾土之燥。 手五里穴有行氣散瘀,理氣散結,通經活絡的作用。 五里與五臟有關,古人有禁刺之說。 主治疾病手五里穴主治肘臂疼痛不舉,中風偏癱,攣急,瘰疬,上肢不遂,咳嗽,吐血,心下脹滿,寒熱瘧疾,身黃嗜臥,驚恐,風濕腫脹等。 手五里穴主治肘臂疼痛攣急、瘰疬[8]。 手五里主治肘臂疼痛,攣急,上肢不遂,瘰疬等[2]。 手五里主要用于胸肺及局部疾患:如咳嗽、吐血、心下脹滿、中風偏癱、肘臂攣急、疼痛及寒熱瘧疾、身黃嗜臥、瘰疬等[1]。 手五里穴主治肘臂攣急,疼痛不舉;瘧疾,驚恐,嗜臥,風濕腫脹,瘰疬[7]。 呼吸系統疾病:咯血,肺炎,扁桃體炎,胸膜炎; 精神神經系統疾病:恐怖癥,嗜睡,肋間神經痛; 運動系統疾病:偏癱,上肢疼痛; 其它:腹膜炎,頸淋巴結核。 穴位配伍手五里穴配曲池穴治肘臂攣痛。 手五里穴配曲池穴治肘臂攣急。 手五里穴配曲池穴、通里穴、中渚穴,治手臂紅腫疼痛。 手五里穴配臂臑穴,有豁痰行瘀的作用,治瘰疬。 手五里穴配太溪穴、大鐘穴、照海穴、二間穴,治嗜臥。 手五里穴配大鐘穴、照海穴、二間穴,有解困醒神的作用,主治嗜睡。 手五里穴配少海穴、曲池穴,治肘關節痛。 刺灸法治法:寒則補針多留,熱則瀉針出氣或涼藥水針,無灸。 針刺法—般直刺0.5~1.0寸,局部有酸脹感,向肘部或肩部放散。 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可傳至肩部、肘部。 注意:避開動脈。 艾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20分鐘。 手五里穴解析·手五里。手,指穴位所在的部位為手部。五里,穴內氣血物質所覆蓋的范圍。該穴名意指穴內物質覆蓋的較大范圍場,且比手三里穴覆蓋的范圍要大。本穴物質由下廉穴傳來,下廉穴是水濕云氣開始下降的過程,手五里穴則是水濕云氣降地之所,下廉穴所處天部位置比上廉穴高,其所降之濁亦比手三里穴所覆蓋的范圍要大,故而得名。余名五里、手之五里之意與手五里同。 ·尺之五間、尺之五里。尺,小也。五里、五間,穴內物質所處的范圍也。其名之意與手五里同,名中加尺,在于強調穴內雨降強度較手三里穴為小也,故名。 ·大禁穴。大,指穴內物質覆蓋的范圍場大也。禁,禁火熱之灸也。大禁名意指本穴禁火熱灸之。本穴位處西方之地,地性干燥,而穴內物質為下廉穴天之上部所降的水濕云氣,其覆蓋的范圍也大,雨降的強度也弱,脾土所得之陰不足,忌火熱灸之,故名大禁。 手五里的意義手五里穴為經穴名(ShǒuwǔLǐ LI13)。出《針灸甲乙經》。代號LI13。《黃帝內經靈樞·本輸》原名五里,《圣濟總錄》名臂五里,《針灸資生經》又作手五里。屬手陽明大腸經。手即上肢,五喻中數,里乃居也,手五里穴距天府五寸,正居大脈之中央,故名手五里。主治肘臂疼痛不舉,中風偏癱,攣急,瘰疬,上肢不遂,咳嗽,吐血,心下脹滿,寒熱瘧疾,身黃嗜臥,驚恐,風濕腫脹等。 手五里別名五里穴:《黃帝內經靈樞·本輸》,臂五里《圣濟總錄》,尺之五間穴,尺之五里穴,大禁穴,手之五里穴。 手五里出處《黃帝內經靈樞·本輸》:陰尺動脈,在五里。《針灸甲乙經》:五里,在肘上三寸,行向里大脈中央。 手五里名解手即上肢,五喻中數,里乃居也,手五里穴距天府五寸,正居大脈之中央,故名手五里。 在曲池上3寸之處,若自肘尖處向上量之,適得5寸。以古說一寸為一里計之,故名“五里”。此穴居經隧之要害處,《黃帝內經靈樞·玉版》載:“迎之五里,中道而止,五至而已,五往而臟之氣盡矣。”穴系五臟之氣,故名五里。五里有2穴:一屬足厥陰肝經,“在羊矢下,去氣沖三寸”《針灸甲乙經》卷九稱:“足五里。”;一為本穴。《針灸甲乙經》卷七始稱“手五里”,以別其所在部位。 文獻摘要《針灸甲乙經》:禁不可刺。 《針灸甲乙經》:痎瘧,心下脹滿痛,上氣,灸手五里,左取右,右取左。寒熱頸疬適,欬,咳呼吸難,灸五里,左取右,右取左。嗜臥,四肢不欲動搖,身體黃,灸手五里,左取右,右取左。目,少氣,灸手五里,左取右,右取左。 《針灸大成》:主風勞,驚恐,吐血,咳嗽,肘臂痛,嗜臥,四肢不得動,心下脹滿,上氣,身黃,時有微熱,瘰疬,目視,痎瘧。 《百癥賦》:(手)五里、臂臑,生疬瘡而能治。 《備急千金要方》:目,少氣,灸五里,右取左,左取右。 《針灸資生經》:五里,治驚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