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鄉,古鎮雖多,但要找一座夠清凈,沒有過度開發的的卻是不易。 尋尋覓覓,藏在江蘇的這座水鄉古鎮,竟是如此低調與靜謐。 它有古鎮的韻味與柔情、卻無半分喧鬧與擁擠。 相傳這里還是東漢孝子丁蘭故里,孝義文化的盛行地,“唐伯虎點秋香”的愛情故事就發生在這里。 這座千年古鎮,就是江蘇無錫的蕩口古鎮,處在無錫、蘇州、常州的交界處,如同一個濃縮的“小蘇州”。 這里保存有一片明清古居,家家枕水而居,戶戶開門見水,如從古畫里走出的村莊。 驛 江 南 · 回 蕩 口 有著古鎮情懷,卻又不想被喧鬧打擾那一份心境,那就來蕩口古鎮吧! 小橋、流水,湖面泛舟、月上柳梢,滿眼的詩情畫意! 在那小巷中,多少人都希望像戴望舒筆中那樣,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結著愁怨的姑娘! 在小橋上,欣賞那平如鏡面的湖水,從樹上掉落的斑駁葉子,讓倒影都像撒了一層光芒。 在拱橋的洞口,早已分不清何處是倒影,何處是水流。 泛舟之上,吹著涼涼的清風,披上夕陽的余暉,烏篷船悠閑的在水面蕩漾前行,這也是一種情懷。 對月當空,人生幾何,黃昏過后,天色尚藍; 在這種連古人都覺得奢侈的月景之下,你卻可以獨占一方美景。 蕩口古鎮民間風俗有著鮮明的江南水鄉特色和獨特個性,“四時八節”習俗特別講究寓意,饒有生活情趣。 去的節日不同,也會發現不同的裝扮色彩,過年的張燈結彩,特別有韻味。 一路油紙扇鋪展開來,那色彩比花開還艷,待到天氣晴好,投影在石板路上的光彩,也是不可多得的美景。 或許這些點點滴滴,就是很多人心中的古鎮情懷吧!其實能成為古鎮的,當初那都是興盛一時的存在。 故居里走讀名人生平 蕩口,鎮內居民以華氏居多,其祖先華貞固熟讀諸子百家,著有《慮得集》行世,這里孝義之風盛行,歷代名人輩出。 據說當年錢穆的父母就孟母擇鄰,多次搬遷后選擇了蕩口定居,除此之外,華蘅芳、華君武、王莘等名人都在蕩口留下了故居。 錢穆先生,吳越國太祖武肅王錢镠之后,中國學術界尊之為“一代宗師”,更有學者謂其為中國最后一位士大夫、國學宗師。 在蕩口古鎮,有座七房橋,橋畔有座充滿人文靈氣的書齋叫素書堂,就是是錢穆先生的故居。 王莘,他是中國音協“金鐘獎”終身成就獎獲得者,1950年國慶節前夕,王莘創作《歌唱祖國》成為億萬人民久唱不衰的音樂經典。 現存真正屬于王莘故居的原物只有兩間十分簡陃的小瓦屋,當年是王莘母親的居住處。 關帝廟,原名義盛庵,由舉人華祖勤始建于明萬歷年間,隨后更名為漢壽亭侯廟(即關帝廟)。 廟內設伽藍殿和三圣殿,伽藍殿內供奉關公,關平與周倉為其左右脅侍,三圣殿內供奉的是藥師佛、日光和月光菩薩。 鐘表館中感受時光流逝 在亨德利鐘表館,隨著那古老的鐘擺回到舊時光,時間仿佛永遠這么年輕,逝去的只是人間滄桑。 鐘表館內陳列著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制造的各種座鐘、機座、鬧鐘、弦錢鐘、掛鐘、擺鐘等老實物件100多件。 看著歲月的流傳,原來,時間才是這世上的永恒,永遠在流逝,卻又那么的無窮無盡。 江南第一義莊—華氏義莊 華氏義莊立于江南的義莊博物館,是江南地區至今保存最為完整,規模最大、存續時間最長的義莊之一。 清乾隆七年由華進思、華公弼父子創建,還受到了乾隆皇帝嘉獎,華氏子孫陸續修建。 除了古樸建筑,義莊兩邊依次可見隔河照壁、碼頭、八字照墻、西花園和典當行等舊時風物。 逛逛古鎮,當然離不開美食,蕩口古鎮匯聚了錫幫菜的精品,讓人回味無窮。 ▽走油肉 ▽水金豆花 ▽金家燒餅 ▽手工藥膳酥 ▽蟹黃小籠包 ▽蕩口醬蒸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