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四個checklist是:好行業、好公司、X尺欄、好價格。 意思是決策之前,必須要回答完這四個問題后,才能決定是買、賣還是持有。 平常大家都是說好行業、好公司、好價格,但很少會說是幾尺欄,較少明面上考慮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圈的問題。 這四個維度是隨著經驗和時間的推移,可以是變化的。 好行業:這是不是一個好生意,自己愿意投錢做么?行業競爭格局怎么樣?行業門檻怎么樣?行業講不將積累,講先發優勢?行業是高利潤模式、高杠桿模式、高周轉模式?如果是高周轉模式,公司管理水平會如何變化?等等 好公司:公司管理層道德水平怎么樣?公司處在騎士更重要階段還是賽馬更重要的階段?中層的考核導向是什么樣的?公司管理層說的和做的是不是一致,效果如何?公司執行力如何——加班多不多? X尺欄:這是個包含主觀和客觀兩個方向的維度。 評估的結果是一尺欄、三尺欄,注意,中間沒有二尺欄——要么真懂,要么不懂,不要裝懂。 必須達到的效果就是1年內業績可以預期、3年內發展軌跡可期盼、5年10年的后的業績可想象。 主觀上,也許行業很好、公司也不錯,但自己的商業視野、商業思想、知識結構、評估能力、跟蹤水平還不足以評估、分析、跟蹤。如果沒能力搞懂,卻以為自己有能力,評估的結果可能離現實很遠、南轅北轍,從而犯致命錯誤。 比如,我放棄了分析汽車行業,感覺這個行業變化快,行業格局是多強林立,大部分公司都是各領風騷一些年,要提前猜贏家,個人沒有能力跟蹤這種變化。 同時,還有個相對研究價值的邊際效率問題,即研究的投入和產出比問題。 有些公司本身商業模式簡單易懂、生活中容易接觸了解其服務和產品、自己有能力獲取至少不比其他任何人少的信息。同時,由于市場偏見和行業本身的問題,可能這片行業處在低估值區間,那么可能研究這種行業投入產出比就更大(前提是自己有能力研究)。 客觀上,有些行業和公司,本身就屬于非常難以預測其發展軌跡的,而有些公司和行業,本身就屬于比較容易弄懂的行業和公司。 前者有互聯網行業的騰訊阿里,馬化騰都想幾百萬賣了公司,不是說明所有公司大家搞不懂,而是這類行業和公司本身很難預測未來,而且當時的商業理論都沒法解釋這種生意模式。后者有高端白酒的茅臺等,顯然是比較容易預測的。 好價格:這里面有好幾個維度。 一個是低估的橫向比較。以前我都是只看一個公司低估然后就買入了,實際自己研究的自選里還有更低估的行業和公司,自己缺少了比較相對價值低估這一環以及這種思維。 二個是對低估的縱向思考。公司的價值是對存量價值低估還是增量價值低估?還是同時對增量和存量價值都低估的大機會? 如果是對增量價值低估,那么買的估值不便宜的成長股,那么自己有多大把握,它的高速增長,能否消化高估值。 三個是必須回答,這是不是個價值陷阱或成長陷阱。 長期投資和價值投資,最大的敵人,就是價值陷阱和成長陷阱。排除掉陷阱,是投資的第一要務。價值陷阱和成長陷阱,本質是利潤不可持續和成長不可持續。四個是估值的方法是不是合適的? 五個是估值的結果有多大可能是錯誤的?是否要為這種錯誤留些錯誤邊際? 六個考慮悲觀或者樂觀因素及預期是否都已經反應在股價了了?這個應該是比較容易了解的。 如果買入較高估值的有護城河的龍頭公司的如25PE300億市值的蘇泊爾、顯著高估值的如40PE2681億市值的海康,那么是希望未來的成長性能夠消化較高估值,否則,將無法理解這種投資行為。將來只要基本面沒有達到樂觀預期,股價表現就會慘烈,戴維斯雙殺。而買入低估值的有護城河的龍頭公司如雙五的銀行、雙匯,顯然,反正大家對其期望不高,可能公司業績表現也不咋地,股價表現可能更如如意,但是這些都包含在股價里了(如果低估值狀態,持續較長時間,可以認為悲觀預期已經包含在股價里了,反之可以認為樂觀預期也已經包含在股價里了),將來只要基本面超悲觀預期,那么就會戴維斯雙升,股價表現會很好。 感覺投資中,自始至終都認為自己比較笨,能力比較差的人,收益 率可能反倒好些。 同理,據說買那些低估區間不怎么被人看好行業龍頭價值股,長期收益要高過那些高估值高成長的成長股。這兩個是不是存在什么關聯? 七)要區分價值陷阱和行業及企業發展的非線性。 價值陷阱本質是價值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毀滅。 這個有時候它們是相同的,比如2014-2016年去產能之前的鋼鐵行業,由于小舢板太多,同時產品同質化,誰都虧損,幾乎所有企業都是價值毀滅型。但2016年四季度開始,隨著去產能推進,所有企業開始日子好了,都變成印鈔機了。 但很多時候,它們是不同的。比如雙匯發展為了獲得更大的生存空間,為了將來更大競爭優勢,為了長遠目標,收購了美國養豬企業,但是付出了巨大的短期代價,犧牲了短期業績表現。這種為了拓寬護城河而體現的業績“瓶頸”,使企業業績和發展體現了巨大的非線性。 但是,有可能犧牲短期利益,投資長期,未必換來好的結果。這樣的事情,需要就事論事。 又比如當前的格力,企業發展面臨一定的“瓶頸”:市占率不可能無限制的增長,空調行業增速也十分的低。也就是池塘這有這么大,格力這條大魚要繼續變大,需要擴大魚池的范圍。擴大魚池,一個是全球化,一個是相關多元化。這兩條路,格力在推進,但是效果不明顯,所以在業績上,就給人“瓶頸”的感覺。 但很顯然,雙匯和格力不是在價值毀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