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學者鄭板橋有句名言:吃虧是福。板橋先生并為其作注曰:滿者損之機,虧者贏之漸。損于己則益于彼,外得人情之平,內得我心之安,既平且安。福即在是矣。吃虧是福,四字箴言,話不多,卻蘊含著先生一生智慧的結晶,飽藏著為人處世之道,值得我們后人學習。 鄭板橋《竹石圖》 滿者損之機,虧者贏之漸,善于吃虧是勝利的基礎 一個人處處都占著便宜不愿吃虧避讓,則虧損必然來臨;吃虧是必要的也是暫時的,是為了將來的勝利和福祉,只有善于吃虧忍讓才會換來最終的成功。 楚漢戰爭時的敵對雙方楚霸王項羽和漢王劉邦,兩人形成鮮明對比:項羽待人恭敬有禮,從不大聲和人說話,但用韓信的話說是純粹的“婦人之仁?!彼辉敢獬蕴?,不舍得拿出金錢、土地、財物獎勵下屬,分封諸侯也是區別遠近親疏,大失民心;反觀漢王劉邦雖然“慢而侮人”,但他從諫如流,善于“吃眼前虧”,不吝惜錢財和土地。陳平獻離間計,劉邦立馬拿出四萬斤黃金,讓陳平隨便用;韓信要求封為齊地“假王”,劉邦聽了張良的意見后立馬回復“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的”,立即派人持印分封其為齊王。正是有了這種種看似吃虧的豪邁舉動,最終使劉邦贏得民心,得到了眾多諸侯王的支持,才有了垓下之圍的決定性勝利。 劉邦與項羽影視形象 甘于吃虧,樂于奉獻,則福祉自會降臨 一個團隊或一個家庭里面,面對利益自己吃點虧少分少拿,這樣別人就可以多拿點多分點,如此就會“外得人情之平,內得我心之安”,“平”與“安”都有了,則福祉降臨,家庭和睦社會和諧健康發展。 漢武帝時有位叫卜式的,從小牧羊出身。他有一位弟弟,最初兩人分家時田宅財物卜式都讓給了弟弟,自己只分到了百余頭羊,看似虧大了,而且是卜式自己愿意的。卜式趕著這些羊上山放牧,十年過去,已積累了一千余只羊,也有了屬于自己的大宅院。他的那個寶貝弟弟呢,卻把當初分給他的田宅財物敗光了,于是卜式又給他弟弟分些財產讓其過活。 看似傻傻的卜式就這么任性地做著自己“吃虧”的事。后來因漢匈間戰爭不斷,國家財力吃緊,卜式又上書武帝愿意為國捐獻一半家產。這次連漢武帝都震驚了,他不相信帝國會有這么“傻”的愿意吃虧的人:派個使者去問問卜式,看這人是怎么了,腦子進水了?還是想當官了?還是有別的企圖? 卜式牧羊 經過一年多時間幾次三番的詢問和求證,漢武帝終于認識到,卜式是真心愿意為國捐獻的大富翁,國家的忠厚長者,甘于吃虧樂于奉獻。大為感動的漢武帝提拔卜式出來做官,卜式最高官至御史大夫。 卜式以牧羊發家,一路走來不計得失甘于吃虧,最終收獲了屬于自己的福祉,很好詮釋了吃虧是福的真諦。我們現代人在職場奮斗拼搏,常常會把名利放在第一位,有利必爭,有權必奪,時間久了就會忘了吃虧是福的為人之道,考慮問題也多從一己之私出發,不甘吃虧,有虧必報。 《我的前半生》中的凌玲曾在唐晶那里吃了“大虧”,為了報復,她不惜讓他人偷竊公司商業秘密并故意泄露,以達到其陷害唐晶的目的,最終的結果只能是一損俱損,身敗名裂。 《我的前半生》劇照 如果每個人能多考慮下鄭板橋先生“吃虧是?!彼淖煮鹧裕瑫r時鞭策自己,不爭一時之短長,相信不惟團隊和諧,幸福也會向每個人招手。文:弓難張 摘自:騰訊儒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