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明孝陵景區簡介 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墓,它位于南京紫金山南麓,陵垣周長達22.5公里。 明孝陵布局呈“北斗星”圖。孝陵的神道以彎曲幽長有別于歷代帝王的寬闊直接,一直使人們百思不得其解,并由此附會出很多傳說。這一新發現解釋了這一離奇現象:古代帝王陵墓中有采用天宮、天象、星宿圖的情況,意在“天人合一”、“魂歸北斗”的效果,而朱元璋尤其對天象崇仰,因而在生前就把自己的陵墓設計成北斗七星的形狀,“勺頭”為繞梅花山而環行的導引神道部分,“勺柄”為正北方向直線排列的陵寢建筑部分,“勺頭”、“勺柄”上的“七星”依次為四方城、神道望柱、欞星門、金水橋、文武坊門、享殿、寶城。 從平面圖上看,孝陵的“七星”排列走向與南北朝、遼代、唐代所繪制的“北斗七星”圖是相同的。 考古人員還發現,孝陵的地下玄宮也呈勺子狀,而且朱元璋的安葬地確切在明孝陵,而非民間傳說中的其它地方。這一說法遭到有關人士的質疑,其直接證據是彎曲的神道是明成祖朱棣所建,而非其父朱元璋親為“北斗七星”一說是巧合。 還有學者提出朱元璋葬在明孝陵和靈谷寺中間。一時間眾說紛紜,難有定論。 1999年8月,考古工作又取得一個重大成果,一個六朝都城的建筑遺跡--祭壇,在紫金山南坡被發現。祭壇位于紫金山海拔277米處,結構為4層,壇體背靠主峰,東、南、西三面以巨石壘墻,面積達8000平方米,是我國目前所知最早、面積最大的的封建國家祭祀禮儀建筑,對研究六朝文化和我國古代禮儀制度演變及其歷史作用有著重要價值。祭壇主墻體所用石材碩大,最重的將近2噸,多層墻體及臺面高低錯落,最上層與最下層高差超過10米,整個壇體體積超過15000立方米。祭壇南面正中順山坡砌造石階道路直通山下。擾土層中還出土了大量六朝時代的磚瓦遺存。 千禧年前夕,一座沉睡了六百多年的石龜,抖掉覆蓋在身上的泥土,以中華第一巨龜的雄姿,破土而出。石龜是在美齡宮東側的樹林里被發現的,當時石龜與石碑身處二處,相隔數米,幾乎被泥土與灌木叢湮沒。據文物部門推測,這石龜的來歷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該物就是制作明孝陵四方城中的“神功圣德碑”時留下的廢品,因雕刻不滿意而廢棄不用(四方城中的石龜長3.8米,寬2.4米景觀名稱四方城、神道望柱、欞星門、金水橋、文武坊門、享殿、寶城翁仲石人、巨型石龜、下馬坊、大金門、神宮圣德碑及碑樓、外御河、石像生群、石望柱、欞星門基址、內御河、及金水橋、陵宮門、享殿前門基址及具服殿、御廚遺址、享殿基址及兩側的配殿遺址、神帛爐基址、內紅門、寶城前御河及升仙橋、方城、明樓、寶城、寶頂以及太子東陵遺址、功臣陪葬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