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p> ——蘇東坡 01 年輕時的蘇軾, 才華足以碾壓所有同齡人。 北宋中期,公元1037年, 蘇軾出生于四川眉山, 父親蘇洵是著名的散文大家, 生下三男三女,前四個孩子相繼夭折, 最后只剩下了蘇軾和弟弟蘇轍。 蘇洵對兒子的教導非常嚴厲。 嚴厲到什么程度?外出辦事前, 蘇洵丟了一本《春秋》給兒子, 囑咐說:“我回來之前,必須給我背完, 要是背不下來,你就等著挨收拾吧。” 結果老爸回來前,蘇軾才背了三分之一, 整個人為此提心吊膽,夜不能寐。 甚至六十多歲時,還夢見父親監督背書, 可見蘇洵對他要求之嚴苛。 曹曉凌《三蘇圖》 公元1057年, 21歲的蘇軾和18歲的蘇轍, 在老爸蘇洵的帶領下參加科考。 當時禮部出的命題作文, 名字叫《刑賞忠厚之至論》, 意在論述君王在獎懲上寬大為懷的原則。 當時的主考官是文壇領袖歐陽修, 考卷收上來后,歐陽修讀到其中一篇, 發現立意高遠、文筆老道,該拿第一。 歐陽修的學生曾鞏也在考生之列, 他心想:“嗯,老子文筆天下第一, 寫得這么好,肯定是我的學生曾鞏?!?/p> 為了避嫌,他就把這篇文章列了個第二。 歐陽修本來是為了“大義滅親”, 結果揭開卷名一看,不是曾鞏寫的, 就這么陰差陽錯,蘇軾只拿了第二。 點錯了名次還不夠郁悶, 最讓歐陽修內心郁悶的是, 文章里,蘇軾引用了一個典故, 說堯帝本來要判一個人死刑, 結果本著寬大的原則赦免了犯人。 歐陽修回家翻遍了所有的藏書, 死活找不出這個典故的由來, 心說我這樣通曉古今的博學之人, 難道讀書還不如一個二十多歲的小子? 于是他把蘇軾找來, 問:“這個典故,你哪兒讀到的?” 蘇軾說:“您去翻《三國志·孔融傳》?!?/p> 歐陽修回家一翻,還是沒找到這個典故, 跑回去問蘇軾:“《孔融傳》里也沒有呀?!?/p> 蘇軾笑說:“哎呀,不好意思,我瞎編的。 您看那孔融傳里,曹操滅了袁紹, 把袁紹兒媳婦送給了兒子曹丕, 孔融聽了,很不滿意,跟曹操說: 當年武王伐紂,就把妲己賞給了弟弟。 曹操一聽,問,你這典故從哪兒來的? 孔融說,我瞎編的,但我也有我的根據: 你能做出這種丑事,古人也能做出來。” 歐陽修書法 最后,蘇軾對歐陽修說: “同理,像堯帝這樣的大德, 肯定會做出我瞎編的那種事?!?/p> 歐陽修不但不惱,還夸贊道: “你小子真是讀書讀到血液里了。” 此后,歐陽修逢人便說: “后生可畏,我不行了,三十年后, 估計就沒有人記得歐陽修的名字, 以后文壇就是蘇軾的了。” 02 蘇洵專門寫過一篇《名二子說》, 從名字入手分析,告誡孩子該怎么做人。 文章里寫道:“一輛車子有輪啊,有用; 輪上有車幅,有用;車上有車蓋,有用; 這都是最有用處的幾個部件。 有個小部件好像沒太大的用處, 叫什么呢,叫軾,就是車前的一個橫木。 車子顛簸得厲害時,人可以抓一把橫木。 大多數情況下,橫木沒什么用處, 可是少了這個橫木,車就不完整了?!?/p> 蘇洵對蘇軾說:“我給你起名‘軾’, 就是希望你如‘軾’一般,不顯山不露水, 做人,不要那么鋒芒畢露; 你有才華,你也給我憋到肚子里, 一點一點地滲透出來?!?/p> 結果,蘇軾完全沒理會他老爸的良苦用心。 金榜題名后,蘇軾步入仕途, 因為科考的成績實在太優異了, 又有歐陽修把他捧得那么高, 朝廷就讓他去幫鳳翔知府處理公務。 蘇軾傲啊,覺得憑借自己的才華, 將來一定能成就一番偉業。 剛到鳳翔時,知府宋選非常器重他, 對他寫的公文一字不改, 蘇軾的能力得到官民的交口稱贊, 因此而落下“蘇賢良”的美名。 可沒多久,來了個新上任的知府, 為官30年的陳希亮,行事嚴厲、為人剛直, 對蘇軾所擬公文嚴格審查,大動“刀斧”。 心高氣傲的蘇軾一看這光景,心想: “你這是對我有意見?。俊?/p> 更有一次, 一個衙役在陳面前稱蘇軾“蘇賢良”, 話音未落,陳希亮當面訓斥道: “小小簽判,何以稱賢良!” 直接叫人把衙役拖出去當眾鞭打。 蘇軾說:“別別別,我不是賢良, 但您也犯不著這么打人,他有口無心, 您就放過他這一次吧?!?/p> 可陳希亮根本不予理會,照打不誤。 到了這年七月十五的中元節, 按照官府規定,官員們應該聚餐, 談談最近為官的體會和心得。 蘇軾想:“你不是讓我當眾下不來臺嗎? 你這個破聚會我也不稀罕去了?!?/p> 陳希亮看蘇軾沒來,那行,罰款吧, 一口氣罰了蘇軾整整八斤銅。 這樣一來,蘇軾就更不爽了。 嘉祐八年十二月, 陳希亮命人土建一座“凌虛臺”, 想讓蘇軾來寫一篇《凌虛臺記》。 蘇軾覺得“報仇”的機會來了, 非得找個機會譏諷一下陳希亮, 于是他在文章里怎么寫的呢? “物之廢興成毀,不可得而知也”; “夫臺猶不足恃以長久,而況于人事之得喪,忽往而忽來者歟!” 意思是說:事物的廢、興、成、毀, 難以預料,凌虛臺也一樣,何況人的得與失? 言外之意,其實非常的明顯: 人啊,別看你現在春風得意, 總有一天你會從山上跌下來。 讀過《凌虛臺記》后, 陳希亮卻不惱,對身邊人說: “我和蘇家世交,是蘇洵的長輩, 視之就像自己兒子,看蘇軾就像孫子一樣。 平時之所以那樣對待他, 就是因為他少成大名、年輕氣盛, 怕他會因為太順而目空一切栽跟頭, 沒想到他對我意見這么大!” 隨后對手下的官員說: “《凌虛臺記》一字不改,刻于高臺?!?/p> 陳希亮是做事非常嚴謹的官員, 絕對不是一個心胸狹隘的小人。 多年以后,經歷人生跌宕的蘇軾, 回望自己的年少氣盛,非常慚愧。 可當時的蘇軾,覺得自己是上山的人,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03 鳳翔三年任期結束, 蘇軾被調任回中央任職。 這一年,力圖變法的宋神宗, 正式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 準備大刀闊斧地改革變法。 新黨和舊黨之間的斗爭也越演越烈。 蘇軾覺得,變法不是不好, 他當然是希望改善民生, 但不贊同王安石暴風驟雨般的改革。 彼時,蘇軾與反對改革的元老多有往來, 王安石深知蘇軾在文人學士中的影響, 必須得把這種影響力降到最低。 王安石 宋神宗兩次要提拔蘇軾, 都被王安石給堅決拒絕了。 同時,革新派不斷打擊蘇軾, 蘇軾這一看,完了,再弄下去, 我就要成為政治犧牲品了。 于是乎,蘇軾主動提出離開朝廷, 神宗就把他安排到了基層。 這一去,蘇軾在地方待了八年。 作為一個有政治抱負、心懷天下的官員, 蘇軾是真心想為百姓謀福利。 在徐州時,正碰上一次發大水, 水位高達兩丈八,比平地還要高一丈, 城里有錢人都跑去避難了。 蘇軾不顧危險把眾人勸回去, 眾志成城,愣是把河道給疏通了。 徐州抗洪的事傳到朝廷,得到神宗嘉獎。 新黨的人一看,就商量著說: “萬一神宗一高興,讓蘇軾回來, 肯定對我們產生威脅,我們得先發制人, 想辦法把這個刺兒頭除掉?!?/p> 當時,蘇軾到了湖州, 寫了一封謝主隆恩的《湖州謝上表》。 新黨的人拿著文章研究了大半天, 說這里面有許多譏諷朝政的地方。 蘇軾在文中說自己“性資頑鄙,文學淺陋”, 新黨的人就對神宗說: “這不是明擺著正話反說,不服朝廷嗎?” 蘇軾寫這篇文章,多少是有些牢騷, 說自己“見識短,跟不上變法的形勢”, 但還不足以釀成大到殺頭的罪過。 于是新黨又去翻他的詩集, 翻到“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唯有蜇龍知。” 便對神宗說:“皇上才是真龍, 他不寫您,寫什么地下的蟄龍, 這不是明擺著謀反嗎?” ![]() 《蘇軾回翰林院圖》 七月二十八號, 皇甫遵帶著兩個士兵來到湖州, 用繩子把蘇軾捆回汴京受審。 北宋最高司法機關御史臺的大院里, 樹上經常落有烏鴉,因此被稱作“烏臺”。 蘇軾被關押在深井一樣的監獄里, 日夜遭受獄卒們的辱罵。 在被關押的這一百多天里, 蘇軾明確認識到了自己的處境, 兒子蘇邁來給他送飯時, 他說:“如果真的要判我死刑, 你就給我送一條魚來吧?!?/p> 不久后,飯送來了, 一條魚擺在了蘇軾面前。 ![]() 看著碟中鮮嫩的魚肉, 蘇軾覺得一切都完了。 有傲人的才華,能有何用? 有建功立業的襟抱,又能如何? 過不了多久,自己將成為斷頭亡魂, 世上的一切聲名、雄業都將與自己無關… 然而,令蘇軾萬萬沒有想到的是, “烏臺詩案”最終帶給他的, 不是生命的結束,而是心靈的覺醒。 04 原來,蘇邁因盤纏耗盡, 決定暫時離開汴京籌錢, 便委托親戚給父親送飯。 親戚想著給蘇軾改善生活, 才好心送了一條魚過去。 最終,蘇軾被貶官黃州,任團練副使。 身為犯官,他不得擅自離開黃州, 既無決策權,也得不到朝廷俸祿。 蘇軾生平“俸入所得,隨手輒盡”, 當他帶著一家人來到黃州時, 連個安身之所都沒有。 ![]() 在黃州定慧院廢棄的小屋暫住時, 蘇軾對人生產生了極強的幻滅感。 建功的理想變得如此遙不可及, 內心的孤傲變成了無盡的落寞, 在徹骨悲涼中,他寫下一首《卜算子》:卜算子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 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面對人生灰暗,每個人都想知道, 未來茫茫的日子里,當如何自處? 在晨鐘暮鼓中,蘇軾選擇自省人生, 一點一點用平靜驅散內心的積郁, 力圖坦然面對眼前的一切。 ![]() 內心漸漸安穩后, 蘇東坡開始著手生計。 每個月拿出四千五百錢, 分成三十串掛在屋梁上, 每天只用一百五十錢。 但這樣下去,只能坐吃山空, 幸好朋友馬夢得出面聯系徐君猷, 為蘇軾找到了城東的一塊無名荒地。 蘇軾將這塊地叫“東坡”,自稱“東坡居士”。 公元1081年,蘇軾脫下文人長衫, 穿上農夫的短打,帶領全家躬耕農事。 以前,看著田園風光,覺得是美景, 如今親自下地勞動,才知其中辛苦。 但最終,他欣然接受命運的安排。 在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生活中, 在與農夫們討教耕種秘訣,共話桑麻的日子里, 蘇東坡很快發現了人生新的樂趣。 瀟灑和聰明的人,絕不會困于煩惱, 他會在人間煙火里,以靈光照亮生活, 于貧瘠的土壤上掘鑿出甘甜的泉水。 身處逆境,蘇東坡并不自頹, 他去集市、田間、水畔和山野, 追著農民、漁夫、樵夫談天說笑, 給他們講各種有趣的故事。 “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p> 在他看來,路上處處有趣可拾。 ![]() 余光中曾對朋友說: “如果要出去旅行的話, 不跟李白,因為他不夠現實, 不跟杜甫,因為他太過嚴肅, 只有蘇東坡,是個有趣的人?!?/p> 黃州的蘇東坡想的不是沉湎于痛苦, 而是選擇竭力融入平凡生活。 和農夫在田野喝酒,把病牛宰掉殺了吃, 喝到城門關閉,他就醉醺醺地翻墻回去。 有一次,跟繼連和尚下棋, 下到深夜,肚子餓了,便讓小和尚弄夜宵。 小和尚拿出一碗剩面條放在小麻油里熱, 結果睡意沉沉,醒來時,面條成了糊掉的面餅, 蘇軾一嘗,非常美味。結果第二天, 他特意去街上找糕點作坊,和廚師一番交流, 就這么做出了傳世的“東坡餅”。 黃州豬的肥肉,富人不喜,窮人不會做, 生活窘迫的蘇東坡買回家仔細研究, 終于另辟蹊徑,研究出了“東坡肉”。 為此,他還特意寫了一篇《豬肉頌》。 逆風之境,現實的巨大重壓下, 他并沒有退縮和自怨自艾, 而是選擇自造快樂。 ![]() 每天從城門下走過, 那些守門的士卒, 會嘲笑這個落難的大詩人。 蘇東坡聽了,也不往心里去。 在酒樓里,一位醉漢將他撞倒, 非但不道歉,還對他很不客氣。 蘇東坡起初還有些氣憤, 后來一想,卻又開解了自己: “我現在不就是個平凡人嘛!” 他發現,一切困苦皆可笑著面對, 自己能平和地接受眼前的生活。 不再是高高在上,但那又如何? 即便不為人知,也能樂得逍遙, 遠離憂憤,多一份寬容和溫暖, 就會有笑納一切的達觀。 ![]() 為了解決一家人的溫飽, 他決定去沙湖購買一塊土地。 在半路上,暴雨突然從天而降, 同行的人急著躲避,唯獨他不在意。 雨停之后,面對大自然的陰晴不定, 蘇東坡悠然地吟出那首《定風波》:定風波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 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 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 ![]() 在幾乎致死的政治動蕩后, 在磨損心志的窘迫環境里, 蘇東坡最終用豁達,超越了苦難。 一個人,面對人生的起伏無常, 必須努力做到這樣的達觀與從容, 才能體悟到生活的樂趣與真諦, 去創造一個又一個小確幸。 05 在黃州困苦的歲月, 蘇軾曾不斷反省自己。 回想寫過的文章,做過的事, 還有早年父親給自己起名的事, 蘇軾感到自己傲氣太盛、鋒芒畢露。 他說:“我曾經那么喜歡炫耀才華, 就像是樹干上結出的漂亮的樹瘤, 別人看到,會忍不住走上去欣賞, 可對于樹木而言,卻是一種病。” ![]() 在克服了物質和精神上的困頓后, 在讀書、寫作中,蘇軾慢慢收斂桀驁, 越發端莊穩健,有了虛懷若谷的大氣。 一個人怎樣才能領悟到這一步呢? 很簡單,那就是活在這世上, 不要把自己太那么當一回事。 你越是把自己當一回事, 把自己跟普普通通的人區分開, 就越是無法體味到平淡的快樂, 體會不到生活的意義是什么。 尤其當你跌入到人生低谷的時候, 也就越是無法開解自己的心。 當蘇軾以平常心觀照自己, 把自己當一個普通人去看待, 種地、寫詩、做飯,也就快樂了。 ![]() 黃州西北的長江之畔, 公元1082年,蘇東坡在赤壁下, 寫下了著名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念奴嬌 · 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在這首詞中,那些名震一時的人物, 那些令人仰望、建立雄偉功業的古人, 無論是貌美的小喬,還是英朗的周瑜, 最終都被時光帶走,唯留下江、月、石、木。 建功立業,成為被后世稱頌的千古人物, 自然是一個有志者最為高遠的追求。 可在感嘆“功名未成,早生華發”同時, 蘇軾卻又識度豁達地告訴自己: 人生短暫,何必讓愁悶縈繞于心? 還不如放眼大江,舉酒賞月呢! 放在今日來看,人有理想,固然可喜, 但如果理想遲遲無法實現,也不要愁悶, 眼下還有人生中細微的樂趣可以汲取, 千萬別錯過隨手可及的快樂。 ![]() 一個深秋的夜里, 蘇東坡與朋友暢飲,醉后復醒, 回到家門敲門半天,無人應答。 蘇東坡卻一點也不懊惱, 來到江邊,醞釀出一首《臨江仙》: 臨江仙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沒想到這詞一出,傳到了街上, 人們都說蘇東坡乘舟離開,遠走高飛了, 嚇得徐君猷一大早跑到蘇東坡家。 結果推開門一看,蘇東坡正在呼呼大睡。 在詞中,蘇軾表達出退隱的向往, 可是寫完后,他選擇的是回屋、睡覺, 繼續過第二天的生活,并直面人生。 蘇軾這一生,偶有隱退的念頭, 想著遠離世事的一切紛雜, 可最終,他還是選擇駐足紅塵, 努力去實踐自己內心的理想。 一個人一生中會有三次長大, 第一次,是發現世界不以自己為中心, 第二次,是發現有些事自己無能為力, 第三次,是明知道無能為力還會去做。 知難而懂得堅持,就是最可貴的成熟。 ![]() 七月十六的夜里, 蘇東坡和好友泛舟賞月。 大家喝著酒,吃著魚, 一路觀望月光水色、臨江赤壁, 突然,好友楊世昌吹起悲涼的長簫, 蘇軾便問:“為什么吹得這樣悲涼?” 楊世昌說:“風景這樣美,可人生太短了, 如果能夠永遠地占有它們該有多好。” 面對這般憂傷,蘇軾沉吟片刻, 說:“其實也不必這樣憂傷, 更不必去羨慕江水山色的無窮, 世上的風景,你只要全身心去感受, 這一刻享受夠了,也就永遠占有了。” ![]() ![]() 可見蘇軾雖處于人生低谷, 卻有了豁達、超脫的樂觀, 能夠隨緣自適,從無常中得到解脫。 至此,面對不甚如意的人生, 蘇東坡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凡事只要看開了,以達觀悅之, 就不會糾纏于無盡的苦悶和惆悵。 唯有如此,才會專注于生活每個瞬間, 從那里面挖掘出真實而細膩的快樂。 06 蘇軾一生,宦海沉浮, 新黨在位時,看他不順眼, 舊黨得意時,又看他不順眼。 每一次政治上紛爭的結果, 先是給他一丁點的希望, 最后又會把他推向人生谷底。 甚至在他六十歲的時候, 短短5年時間里,連降十幾個官階, 由正三品大員降為九品芝麻小官。 那一次,他被朝廷貶官到海南, “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 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 盡管如此,他依然想著如何好好生活, 晚上坐在爐火旁聽燒熱水的聲音, 泡完腳,精心地修剪一番腳趾甲。 因為他知道,不如意的人生里, 更要用瑣碎的快樂去支撐。 ![]() 在惠州的時候, 蘇軾寫了一篇《記游松風亭》。 那時,他經常去登一座山, 山上有個亭子叫松風亭, 以前都很好,一下就登上去了。 突然有一天,有點奇怪,登到半山腰, 實在走不動了,蘇軾就坐在一個石頭上, 望著那個松風亭想:“這可怎么辦呢? 還有這么長的路,我都登不上去呀。” 可后來,蘇軾突然問自己: “我這是干什么呢? 為什么非要登到那個高頂上去, 難道人生就是不斷地必須往上爬嗎? 為什么我現在不能做一個決定, 我從半山腰上站起身來, 拍拍身上的塵土,然后我下山了, 我一樣可以生活得很好。” 很多時候,人們都只顧著上山, 卻忘記了該如何隨遇而安。 ![]() 蘇東坡《寒食帖》 ![]() 蘇東坡《瀟湘竹石圖》 歷經劫難后,蘇東坡離開海南, 卻在常州一病不起,彌留之際, 好友維琳方丈在他耳邊大聲說: “端明宜勿忘西方!” 說這時候,你該想著西方極樂世界! 蘇東坡卻以“著力即差”回復。 在他看來,我用心地活過每一天, 哪還需要一個獨立的極樂世界呢? 那之前,途經金山寺,他曾總結一生: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p> ![]() 蘇軾沒有建立政治上的偉業, 回顧一生,他把生活極窘的三地, 視為來到這世上的重重歷練, 視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功業。 在人生最后時刻,他終于領悟到, 一個人在苦難歲月里的不斷超越, 遠遠比心中理想的到達更重要, 當他跳脫世間功與名的束縛, 不因行路之艱而失去行路之趣, 這才是人生最偉大的修行。 ![]() 文字為「一日一度」整理撰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