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月 刻 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自1905年誕生之日起就廣受質疑,其中有一個著名的推論——時間膨脹效應,意思是說,物體運動會使時間變慢。當物體低速運動時,這一效應并不明顯,而如果物體的速度接近光速,這一效應就變得相當明顯了。 1911年4月,法國物理學家朗之萬提出了一個雙生子實驗(當然只是理想中的實驗),用以質疑狹義相對論的時間膨脹效應。他說,假設有一對剛出生的雙胞胎兄弟,哥哥乘坐宇宙飛船在太空中以接近光速行駛,弟弟留在地球上。哥哥回到地球時是兩歲,而他的弟弟卻早已去世了,因為地球上已經過了二百年。這就是著名的“雙生子佯謬”。 根據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運動可以使時間變慢,哥哥理應年輕,上面的實驗沒什么問題啊。這個解釋是正確的,但是解釋得并不那么令人信服。 且來看看大家對這個解釋的質疑:我們從另一個角度思考這個問題,哥哥在飛行過程中,會看到弟弟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離開自己。什么意思呢?哥哥以自己為參照系的話,會感覺自己不動,而弟弟卻正在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遠離自己。這可好玩了,在哥哥看來,我沒動啊,動的是弟弟。剛才說了,運動使時間變慢,弟弟的時間變慢了。按照這樣理解,兩年后哥哥返回地球,理應看到弟弟比自己小很多,怎么會已經去世了呢? 單從參照系的角度來說,上面的這個質疑沒有問題。不過,這時候有人站出來說:這個質疑不對,它沒有考慮到加速問題,弟弟在地球上并沒有動,而哥哥在起始和掉頭階段都經歷了加速或減速運動,是這個加速或減速運動使得哥哥的時間變慢的。這個解釋有個很嚴重的問題——加速度確實可以使時間變慢,但那屬于廣義相對論的范疇,并不是這個“雙生子佯謬”中時間膨脹效應的主要來源。 其實,要真正解釋“雙生子佯謬”的問題,還得引入“世界線”這個概念。 世界線的概念也是由愛因斯坦提出的,大意是這樣的:時空是四維的,即三維空間加一維時間,處于這個時空的粒子在某一時刻只能處于一個位置點,而粒子的整個運動歷史是所有位置點組成的一條線。 在宇宙中,地球可以近似看做慣性系,如果哥哥和弟弟都在地球上,他們的世界線應該是重合的,即無加速度的世界線。如果哥哥經歷了加速度,那么加速度會讓他脫離原來的世界線而進入另一條世界線,而此時弟弟還在原來的世界線上。這樣,哥哥在新的世界線上運動,且速度增加了,其時間流逝的速度也就比原來慢了,哥哥在這條新的世界線上待的時間越長,它和弟弟的時間差就越大。如此一來,“雙生子佯謬”的問題就解釋得很清楚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