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誰贏在了起跑線上 女兒上小學三年級,師大附小,硬件軟件設施都不錯的學校。班里有45個孩子,卷面滿分100分,每次班級考試平均分都是90分以上。 如果不問班級平均分,每次在女兒拿回的試卷上簽名,我都很欣慰:不錯啊,上游成績!但每次聽她說了班級平均分后,我不淡定了:這算什么?每次都是在平均分數線上徘徊,甚至還扯班級平均分后腿!這叫妥妥地輸在了起跑線上了啊!和老公商量后決定:必須補課!尤其是周末和寒暑假…… 我相信和我有一樣經歷的家長們不在少數。70后、80后乃至90后的爸媽們,舍得給孩子在教育上投資——說投資還不太準確,說燒錢更形象一點:各種名目的補習班、才藝班、特長班,周末、寒暑假的全托班,花費不菲的出國游學、夏令營、冬令營等,月薪3萬還真打不住。 “這錢不花,心里不踏實,總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吧?花了,多少錢也不是個頭,還要有個全職陪讀的看顧著。” 每年寒暑假,媒體上圖文并茂、連篇累牘地報道孩子在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看護阿姨的陪同下,疲于奔命地奔赴于各個培訓班之間。尤其像山東、湖北、浙江、四川等人口大省和教育大省,在孩子教育上,家長們繃緊了腦子里的弦: 大家都上培訓班,我家孩子不上的話,吊車尾了吧? 現在競爭這么激烈,生活壓力大,孩子成績占不到好名次,沒什么突出才能,將來肯定考不上好學校,找不到好工作,賺不到什么錢…… 一聯想起來,仿佛馬上就能預見十多年后孩子悲催失敗的人生。這還了得?勒緊褲腰帶也要讓孩子去上各種培訓班。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啊。 所有人都覺得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那么誰贏在了起跑線上? 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克里斯托弗·威拉德博士在凝聚了他十幾年研究心血的《青少年抗焦慮手冊》一書中,談及家長和孩子的焦慮來源時提到: 焦慮的形成受若干因素的影響。一方面,我們生活在一個危險的世界。每天,我們會從媒體、學校、同事和同學那里接收到許多令人擔憂的消息,內容五花八門,從恐怖事件到明星的八卦和各種疾病報道。難怪我們需要時刻將自己的預警系統設置為高度戒備狀態……但這套系統要能夠區分現實的和虛幻的煩惱,否則就是添亂,而不是幫助我們。 對于家長們燒錢式教育這一現象的危害,輿論上取得普遍共同認知,然而擺事實、講道理,再怎么入骨三分、觸目驚心,家長們還是會繼續超負荷地去燒錢——因為競爭的激烈、生存的壓力,我們所處的時代適用的是叢林狼法則:誰能從群體中勝出,誰才能占有有限的資源。 叢林狼法則表現在教育上,則是集體功利性教育的焦慮:人們普遍放大了未來競爭的殘酷,提前預演了叢林大戰,分不清現實和虛幻的煩惱,以透支財力、孩子的精力,扼殺孩子的自由想象力和創造力為代價,展開了這一場沒有贏家的教育軍備賽。 2孩子說:好累,我想跳樓! 教改以后,小學生們放學時間是下午3:30,一些孩子如果再加上要經過選拔、面試才能上的特長班,最多也是下午5:00下課。 然而這些都不算完,城市里的家庭如果沒有一位全職陪讀的家庭成員照顧孩子接送,那么就必須給孩子報托管班、課后補習班:一來上班族的爸爸媽媽沒有時間來接送;二來,放學早了,但各科作業可不少,孩子每天放學最少得花上兩個小時完成作業。隨后就是奔赴于各個補習班和才藝班之間。 一位剛滿十歲,上全托班的孩子,她幾乎從每天7:00起床到晚上10:00上床,要么學習,要么在奔赴學習的路上,完全沒有周末節假日。有一次,這個孩子對另一位只在周末要上才藝班的孩子說:“我真羨慕你,只上兩個課外班,為什么我爸媽不能像你爸媽一樣呢?好累啊,真想跳樓……” 去年的時候,北大副教授、精神科主治醫生的一篇名為《功利的教育,焦慮的家長,空心的孩子三敗俱傷,我們還要繼續愚蠢下去嗎?》的報告又被各大媒體平臺翻炒出來,熱燉了一回。其中就專門講到孩子壓力過大,自殺率升高,一些重點抓升學率的中學不得不在教室窗戶和走廊陽臺上焊上鐵柵欄——以防冷不丁就有學生跳下去!當然,這篇文章沒過幾天就河蟹了。這里我摘取其中一段: 我用了一個焦慮經濟學的詞。我確實覺得能夠讓人去花錢,去盲目花錢的方式會把人搞焦慮,搞崩潰,搞恐懼,這大概也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特征。 為什么那位暑假給孩子補課月花3萬5的媽媽都買不到心安?她的原話是“痛苦的是你花了,心疼得不踏實;不花吧,對不起孩子更不踏實!”而這恰恰反映了一個時代的群體焦慮。 中國抗挫力訓練總設計師、暢銷書《不完美,才美》的作者海藍博士曾說“孩子的心理問題,90%出在家長身上。” 叢林狼法則適用于整個社會層面,5%的人占有95%的資源,而馬太效應又確保了這種資源分配比下的階層金字塔結構的穩固。 在現實生活中,階層壁壘固化,金字塔層級向上通道的阻塞,導致了小康階層的群體焦慮——最直接的表現是,他們故意繞道避開現實中自己面對的競爭壓力,而將勝出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寄托在未來的社會叢林競爭中去。 這也是克里斯托弗·威拉德博士所提及的無法區分現實和虛幻狀態下的高度戒備預警系統,反映到社會群體表象里,則是當下我們正在熱議的“燒錢式教育”。 3明知有毒卻戒不掉——精英教育與普及教育 7月底爆出的那篇《月薪三萬還撐不起孩子一個暑假 》引發大家熱議至今,從而成為朋友圈的新寵。 總體說來,大家的議論有兩種聲音:一種是同感,養孩子難,給孩子好的教育更難;另一種觀點則是“與其說是在抱怨,不如說是在炫富”。 深有同感的人,必定是那些各種培訓班的穩定客戶,甚至是全職陪讀家長。而那些說是在炫富的人,更有可能是真的沒有到要為孩子教育燒錢的人生階段。 從社會層面分析也好,從心理層面分析也罷,大家有志一同地認可了燒錢式教育的危害。然而對于大多數家長來說,這一輪輿論熱議并不能改變什么——該給孩子報的培訓班一個都不能少,該增長眼界的夏令營、冬令營、出國游也必不可少。 所以很有可能是媒體多了吸睛吸金的話題,人們多了茶前飯后的談資,然并卵。 為什么? 不可否認,普及教育在提升整個國民素質層面上居功至偉。然而大多數人卻看不到這樣一個核心本質 教育=精英 從人類有階級文明以來,教育一直是精英層把持的特權和專利。普通民眾很少有能接受系統性教育的——即使有,那也是舉全家之力而供奉之——即使也因此進入權力層,也被稱為根基淺薄的寒門庶族。所以,因為教育資源的壟斷和稀缺,新中國以前沒有關于教育投資的利弊爭議,販夫走卒都曉得“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可今時今日卻不同,全民普及義務教育,80后、90后大學生比例從十多年前就已經達到50%,此后逐年擴招,又因為生活條件好了,普通家庭也供得起孩子大學花銷,到如今,90后上大學的比例都到了80%以上。 教育的普及,固然給國家整體實力的提高打下了牢固的基礎。然而叢林狼法則注定了社會資源分配仍然是競爭淘汰制。 那么當大家都處在一個人為造成的教育公平局面下,博弈心理就此產生:只有投入更多,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接受精英教育,才有可能勝出。 這也是造成了當下教育減負,孩子越減負擔越大的深層次原因。 在整個社會層面都在參與教育博弈的前提下,想讓大家停止“燒錢式”教育,根本就不現實。 從人類文明的進化來看,精英教育是處在絕對主導權地位的。與其寄希望于大家不上培訓,不補課,還不如做好教育質量的改進和教育市場的監督和規范。真正讓課后教育成為精英教育名副其實的陣地。 《青少年抗焦慮手冊》 [美]克里斯托弗·威拉德 著,吳伊蘭(Elaine Wu)、黃小玉 譯,海藍博士 審校。 這是一本為生活學習中普遍存在焦慮問題的孩子及其家長提供的,在家、學校以及任何地方都能隨學隨用、戰勝焦慮的心理自助實用手冊。 在評論區留言 「 說說你是否面對這種焦慮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