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一直以來,兒童文學占據著中國少兒出版的“頭把交椅”,而長居國內童書暢銷榜前列的也是曹文軒、楊紅櫻、沈石溪等知名兒童文學作家的作品。隨著近兩年來少兒出版原創力度的加大,許多新生代兒童文學作家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有的伴隨著《兒童文學》《少年文藝》等期刊一路成長,有的從成人作家轉型而來,也有的通過一些獲獎作品嶄露頭角。商務君對70-90后的新生代兒童文學作家進行了盤點,以期了解他們的創作特點以及成長之路。 當下少兒出版可謂風頭無兩,除了生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一批兒童文學領域的中堅力量之外,70-90后的這批新生代兒童文學家的作品也占據了較大的市場份額。一方面他們為當下兒童文學創作的繁榮貢獻力量,卻鮮少曝光于聚光燈下;另一方面,面對繁榮背后跟風嚴重、題材單一等市場隱憂,他們又肩負著為中國廣大少年兒童提供精神食糧、探索兒童文學發展方向的重任。 70、80后作家成創作“中堅” 整體而言,由這三個年齡段共同組成的新生代兒童文學作家集群的創作呈現繁榮發展的態勢,但從各年齡段的創作特點來看,既有共性,又有差異。從作家的年齡分布來看,70后和80后作家平分秋色,在盤點中各占比45%左右,90后作家占比較小。從不同年齡段的創作特點來看,70后作家在形成自身創作風格的同時,也緊隨老一代作家搶占了擅長的創作領域高地。如70后作家楊鵬現已出版作品100多部,成為中國少年科幻的領軍人物;從兒童影視劇編劇轉戰兒童文學領域的周志勇擅長幻想文學和校園小說,并以幽默風趣、微言大義的風格成為小讀者的“秀逗大哥”;浙江本土作家湯湯將她的“鬼故事”講得詩意、善良、浪漫、感人,自成體系。 相對而言,80、90后作家成長于改革開放后的新時代,由于受教育方式和所處生活環境不同,擁有充裕的物質基礎和精神基礎,創作風格更趨于多元化。如80后作家魏曉曦所言,“看著《愛麗絲漫游奇遇記》長大的80后,喜歡幻想、崇尚自由、倡導尊重、熱愛自然,更樂于在作品的哲理性、思想性中融入童年趣味,整體作品風格活潑、輕靈,具有時代氣息。”90后作家王天寧表示,一方面,當前的兒童文學作家在全球化進程加速、中外交流更加頻繁的背景下,容易在激烈的觀念碰撞中進行創新;而另一方面,新生代作家也應繼承前輩對文學的忠誠、熱情,將生活的真實完美地呈現給讀者的決心。 從地域分布情況來看,上海、浙江、江蘇等地的新生代作家較為集中,且形成了一定規模。這與江南一帶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興盛一時的出版大環境息息相關。同時,也與各地培養新生代創作力量的重視程度和投入力度有關,比如2015年10月,被業界稱為“兒童文學重鎮”的浙江少年兒童出版社(簡稱“浙少社”)與中國作協聯合召開了以“中國夢·夢駐童心”為題的浙江新生代兒童文學作家作品研討會,標志著新一代浙江兒童文學作家群形成。 相對而言,中西部地區的新生代兒童文學作家大多還處于“單打獨斗”階段,在海燕出版社兒童文學編輯室主任郭六輪看來,要改變當前一些地區新生代作家“墻內開花墻外香”、難成規模的現狀,除了需要作者本身創作優質作品、形成自己的創作規模之外,還需要出版社加大推介力度,讓市場和時間對作品進行檢驗。 校園、幻想題材是“雙刃劍” 從新生代兒童文學作家的創作題材上來看,以童話、科幻、奇幻、玄幻為主的幻想類兒童文學和校園小說占據了主流。在盤點的50多名作家中,85%以上涉及校園小說創作。這種興起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兒童文學類型,帶有強烈的中國社會特色,主要描寫小學到高中階段孩子的校園生活,反映他們青春期的成長煩惱,以及與家長、老師、同學朋友之間的情感沖突。可以說,校園小說的風靡,一方面,開創了一種兒童文學新形式,記錄和關注青少年當下的成長,壯大和豐富了兒童文學市場;但另一方面,學生的叛逆,與家長、老師之間的對壘等類型化寫作泛濫,兒童文學創作缺乏創新和深度。 究其風靡原因,一是這種創作題材更貼近小讀者生活。在這些新生代作家中,不乏黃宇、王嵐這樣在為人母之后,以自己孩子成長軌跡和童年生活為原型的創作。黃宇的代表作《小屁孩日記》和《小屁孩上學記》都是采用第一人稱,以學齡孩子的校園及家庭生活為描寫對象,以兒童的敘述視角進行觀察與表現。而正是她在記錄自己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萌生了以孩子視角寫一本《小屁孩日記》,還原孩子真實童年的創作想法。由江蘇鳳凰少年兒童出版社(簡稱“蘇少社”)出版的《姚遙的“三國演義”》也是作者王嵐在海外陪讀的過程中醞釀而成,呈現的是國際小學中的校園生活。二是大部分擅長校園小說的作家具有多年的教育從業經驗,深諳中國兒童的成長心路,將親歷的第一線校園生活作為創作素材。如兒童文學作家王鋼所言“做老師做得很有滋味,心動時就提起筆來,希望我和我的學生的故事能夠成為值得珍藏的回憶。” 在這些新生代兒童文學作家中,無論是顧抒、王勇英、趙菱、葛競、吳洲星、王天寧等在小學或中學時代通過《兒童文學》等期刊發表作品的作家,還是魏曉曦、劉宇昕、周靜等因從事少兒期刊或少兒圖書編輯工作與兒童文學結緣的作家,或是周志勇、北貓、楊鵬等在兒童動畫領域具有多年積淀的作家,抑或是葛競、許諾晨、梅思繁等“文二代”,他們都有兩大共同特點:一是試圖通過兒童文學,“通過自己的文字和故事,真實表達童心的哲思、韻味和情趣,從而傳遞成長的廣度與溫度”,且多以自身童年生活為創作來源;二是基于第一點,他們或在剛進入兒童文學領域時以散文、童話為主,或以“成長”為主旋律創作校園小說和幻想文學,80后作家肖云峰表示, 幻想小說和現實題材的作品,只是文學解碼和重塑的方式不同,核心主題都是“成長”。誠然,所有的兒童文學作品也都繞不開勇氣、信仰、生命與愛這些永恒的主題。綜上,在幻想類文學和校園小說“百花齊放”的同時,許多作家也都注意到對當代少年兒童的成長和教育具有引領作用的紀實型兒童文學較為匱乏。江蘇青年作家刷刷創作的現實主義題材兒童小說《向日葵中隊》獲獎無數,她認為好的兒童文學作品一要具備時代性,即反映當代的兒童青少年在新時代下的社會環境、心理活動、思想意識;二要具備文學性,即充分符合當代青少年的知識結構。繼《向日葵中隊》關注自閉癥兒童之后,她的《幸福列車》對準留守兒童群體,從關注特殊群體探索當下社會兒童全體的成長。而70后作家王勇英在嘗試過幻想類作品、童話、校園小說等類型之后,于2009年開始嘗試鄉野作品的寫作,“把我的家鄉文化博白客家文化,尤其是日漸流失在時代發展之下的傳統民間節慶、民風民俗揉入作品中,力求作品有泥土般厚實的文學品質。”其剛在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簡稱“安少社”)出版的《如戲》就是一部以博白縣曾盛行的采茶劇為背景創作的。 新生代作家培養“各有奇招” 文學新人的培養,對于出版社維護作者資源、建設作者隊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采訪中,許多作家都表示,出版社與作家之間的關系應當如同《天才的編輯》那般,在彼此的長期合作中,既有出版社對作者的長遠出版規劃,將作者打造為各社的品牌;也要有作者通過積累和沉淀,創作出好的作品,建立出版與寫作的良性循環,最終形成雙方以最好的狀態為讀者提供最優質的服務。如同希望出版社(簡稱“希望社”)文學編輯室主任田俊萍所總結,“出版社與作者最理想的關系是志同道合、強強聯手、合作共贏、榮辱與共。” 當下少兒出版發展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中國品牌”轉型的過程中,也促使出版社在加大原創力度、培育新人新作上下功夫。總結起來,少兒社培養新生力量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第一,依托品牌期刊發掘原創。主要是以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簡稱“中少總社”)的《兒童文學》、少年兒童出版社的《少年文藝》、蘇少社的《少年文藝》、新蕾出版社(簡稱“新蕾社”)的《童話王國》等少兒期刊不斷為出版社輸送新鮮血液,也成為各社培養原創力量傳統而有效的方式。 第二,通過設立文學獎項和評選大賽來選拔優秀作品和作者。為鼓勵新人新秀,培養中國兒童文學創作的后續力量,發掘更多優秀原創少兒文學作品,接力出版社于2017年1月啟動了接力杯“金波幼兒文學獎”和接力杯“曹文軒兒童小說獎”兩大獎項。無獨有偶,由蘇少社承辦的“曹文軒兒童文學獎”也于今年4月設立。同時,依托《兒童文學》的品牌優勢,中少總社已經舉辦了11屆《兒童文學》擂臺賽和兩屆《兒童文學》十大青年金作家,遴選出黃春華、黑鶴、李秋沅、翌平、晏菁、王勇英、陳詩哥、顧抒、舒輝波等優秀青年作家。 較之以上兩種形式,下面的幾種方式更具針對性。 第三,根據作家的不同風格和特質,量體裁衣地培育新生代作家。在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簡稱“川少社”)編輯明琴看來,優秀的兒童文學是有個性、有特點、有符號識別性的文學,因此對于兒童文學作家的打造,川少社杜絕采用“千人一面”的模式,針對每個作家的思維特點、作品風格打造產品線。如針對作品風格幽默活潑的北貓,將其產品線集中于“趣學”“趣玩”“趣想”等主題,針對“能寫會講”的王鋼,著眼于“老師中的故事大王”;針對同樣長期耕耘于教育一線的蘇超峰,則從書中人物形象“可樂”出發,將其塑造成“可樂老爹”讓孩子有親近感;而魏曉曦、李姍姍等女性兒童文學作家,文字純美溫馨,充滿詩情畫意,則從純美文學的角度進行培養。同樣,安少社也根據不同作家的不同創作特點,推出了作家的個人專輯,例如韓青辰的《茉莉天使的成長圣經》,許諾晨的《淘氣大王董咚咚》系列、《明星班長左拉拉》系列等,都是該社不同時期打造的重點項目。 第四,利用獨家資源,為作家提供出版平臺和出版資源保障。明天出版社(簡稱“明天社”)將新生代作家的培育上升至戰略合作的高度,該社和龐婕蕾簽訂了獨家戰略合作協議,并根據龐婕蕾的作品特點和她的創作節奏,陸續推出了“風信子悅讀坊”“了不起的小葉子”“夢想集結號”三套圖書,累計銷量超過了160萬冊。近年來許多社通過作家工作室的方式,全方位運營曹文軒、湯素蘭、沈石溪、黃蓓佳等名家作品。浙少社為了留住青年作家,也采取類似的方式,該社于2015年7月成立湯湯工作室,在全力打造“湯湯作品館”的同時,對湯湯作品進行全產業鏈開發。而希望社也與徐玲、汪玥含和李東華等作家達成“規模化出版其最新作品”的合作意向。 第五,策劃風格多樣的原創品牌項目,扶持和培育新人新作。近10年來,安少社先后推出了面向新生代作家原創新作的“小橘燈精品系列”“當代新銳兒童文學作家原創精品系列”“冰心獎獲獎作家精品書系”(原創版)等叢書,為青年作家提供了出版第一本書的機會和展示實力的平臺。為了使當代兒童文學新生代作家集體亮相,浙少社特別策劃了“夢駐童心中國新生代兒童文學作家精品書系”選題,首批選取浙江省的湯湯、小河丁丁、趙海虹、毛蘆蘆、王路、常立、吳洲星、吳新星、慈琪等12位新生代兒童文學作家的作品自選集,集結出版。同樣是搭建原創出版平臺,湖南少年兒童出版社打造的三大原創書系,培養了周靜、流火、十畫、宋慶蓮、孫麗萍等一系列新生代作家。其中,2008年推出的《四葉草叢書》主推新人新作,目前推出了作品近30種;《紅辣椒書系》主推湖南本土作家作品;《中國原創兒童小說大系》主推現實主義題材的兒童小說原創。此外,希望社致力于做兒童文學作家的“青訓營”,打造的“希望成長書系”第一輯選取70-90后5位女作家,第二輯選取了5位男作家作品,計劃2018出版的第三輯將以成年視角來書寫童年往事。未來,新蕾社除了繼續打造“新蕾原創橋梁書”系列之外,還重點策劃了“中國女孩”系列,集結中國當代優秀的12位女性兒童文學作家的作品。明天社也將于近期推出“拾光者·中國青年兒童文學作家書系”,集中呈現劉玉棟、舒輝波等多位青年作家在兒童文學領域的成果。 明天社社長傅大偉認為,要想發掘更多優秀的作家和作品、挖掘作品的文本價值、發掘作家的創作潛質以及進行有效的文學傳播,歸根結底需要由一支專業、高效的編輯團隊來完成,因此,未來明天社還將重點打造青年編輯隊伍。中少總社編輯王蘇也表示,對于出版社來說,提高編輯的文學修養、業務水平以及溝通能力相當重要。該社還將采取編輯“一對一”負責制,維護和開掘有潛力的新人作家。 與此同時,同川少社堅持品牌打造和IP經營一樣,許多專業少兒社的領導表示,必須要跟上互聯網的思維,加大出版與新媒體的創新融合力度,既要開發新的出版編輯方式,也要創新新書的宣傳發行手段。而新蕾社發力成人兒童文學板塊,讓如徐則臣等更多的“新人”加入兒童文學創作陣營,也是加碼原創、豐富新生代兒童文學集群的好途徑。 (本文編輯:余若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