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廊下郊野公園不僅帶來百萬游客,還培育新業態為農村發展提供“造血”功能讓人安居一座“無山無水”的公園叫人舍不得離開2017年08月13日 01: 要聞 稿件來源:本報訊
■本報見習記者戚穎璞本報記者陳璽撼
上海對外開放的郊野公園已有4座,9月第五座嘉北郊野公園也即將開園。作為土地整治的手段之一,郊野公園不僅要通過生態整治為市民提供綠色生態空間,還要為農村發展提供“造血”功能。 2015年10月首座開園的金山廊下郊野公園具有示范意義,經過兩年不到的發展,廊下鎮逐步提升鄉村活力。這一座“無山無水”的現代農業園區,被稱為不像公園的“公園”,自開園以來,居然吸引了上百萬名游客,更吸引了一群人在此扎根,安居樂業,舍不得離開。 郊野公園帶來人流與人氣 早在2011年,廊下鎮就被列入市級土地整治項目,經過“田林水路”整治,農村環境、農業生產有所提升,但下一個難題來了,農村空心化問題如何解決?在廊下鎮因一次契機走上郊野公園之路以后,這個問題有了初步解決方案——郊野公園的牌子可以為廊下“引流”。而廊下人認為,只有在游客中有口碑,“一次客”變成“回頭客”,才能形成持久客流和人氣。 于是,萬畝良田開始種上帶有圖案的彩色水稻,農家丟棄的小物件制成了工藝品,白墻黛瓦觀音兜重現農舍,田園馬拉松成了每年固定的特色活動……良田聞稻香,池塘聽蛙叫,人們心目中可望而不可及的“外婆家”近在眼前。 開園后客流量帶來的變化,住在廊下鎮中華村77歲的李菊觀阿婆感受頗深。“以前鄰居們都愁自家田地里的菜吃不完,現在來的人多了,大家經常收了菜就賣”。李菊觀說,農民們額外賺了一筆收入。受益于廊下的變化,她兩個兒子也未曾離開這片土地,不像其它村的孩子往城里跑。 11年前,錦江集團承租了中華村19棟農舍,李菊觀家是第一戶。所有出租農舍可提供160個床位,給當地農村富余勞動力創造了50個就業崗位。盡管條件不比酒店,但開園以來,村里的住宿率還是有所提高。雞鳴狗吠的田園風光,成了城里人休閑度假的好去處。 一對來自上海城區的老夫婦,每個月總會花一半時間租住在中華村,住久了還向上海錦江中華村農家樂副總經理郭風妹提議,租用一畝三分田體驗農耕生活。 “我們會考慮客人的需求作進一步轉型。”盡管忙得不可開交,郭鳳妹對中華村農家樂仍不遺余力,去年,她所在的錦江中華村農家樂餐飲銷售額同比增長25%,成為主要收入渠道。 讓“游子”回家,讓游客留下 除了郊野公園名號帶來的客流,要解決農村空心化問題,還需要讓人安居,前提則是優勢資源和產業。 廊下人陸記在年輕時離開農村,在外跑物流生意,可時間一長,心生焦慮:這份職業并非他的興趣,家中老父母又需要他照顧。他心中立刻有了答案——回家創業! 2007年,他在中華村做起租馬生意。“租馬只是小本生意,后來的項目是跟著郊野公園平臺走的”。陸記說,2014年底,他租了數百畝土地打造馬術莊園,并根據游客需求拓展業務,逐步發展起馬術教學、活動策劃、攝影、婚慶等服務,回頭客越來越多。如今,陸記成為當地小有名氣的農場主,不僅生意做得好,還搭起了景點聯動平臺。隨著郊野公園發展,像陸記這樣的“候鳥”也越來越多。 下轉◆4版 (上接第1版)培育新業態,讓農村獲得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力,廊下郊野公園已初見成效,不少過去專注生產的現代化農場紛紛打開大門,迎接游客到訪,甚至打造第三產業讓游客能“留下來”。 在新廊下人陳林根心中,一個“蘑菇社區”的遠景正在實現。今年,他計劃投資8000多萬元、開辟110畝土地建造三期蘑菇培育基地。不同于一期和二期,三期除了提高生產功能,還著力打造第三產業,增開蘑菇主題餐廳和蘑菇主題賓館。三期培育基地引入全套荷蘭先進設備,培養基采用三次發酵,安全無臭味,從而營造良好的旅游環境。 “我希望來這里的游客能夠越留越久,”這個7年前到廊下做起蘑菇培育生意的浙江嘉善人,感覺越來越有奔頭。特別是郊野公園開了以后,游客變多,他看到了商機,不僅在廠區內開辟展示科普區,還提供采摘服務。去年下半年,陳林根專門找設計公司量身打造了一款便攜的蘑菇禮盒,游客們買回家只要給盒子澆澆水,就能長出一排碩大的蘑菇,有趣又別致。 從“抽血”到“造血”,打造田園綜合體 今年上半年,廊下郊野公園已經吸引游客56.18萬人次,創造收入1000多萬元,提供了一批就業崗位。比如陳林根的公司里80多名員工中80%以上是廊下人。另一家植物園藝公司200名員工中,90%以上是廊下人。 “廊下郊野公園開園最早,發展模式對解決農村空心化問題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上海市建設用地和土地整治事務中心主任顧守柏指出,廊下郊野公園是鎮園一體模式,不少新業態是在發展中自然產生的。例如,“蘑菇社區”轉型變成了一、二、三產融合,讓原本100畝地的價值變成300畝,升值很多,形成了鄉村可持續發展的活力。 郊野公園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城市公園,郊野公園不改變原有的農業生產、林水涵養功能,不改變原有自然生態格局和景觀風貌,而是通過拆除區域內污染企業,對田、水、路、林、村進行綜合整治,梳理、恢復自然生態功能,提升農耕文化和歷史風貌,補充必要的休閑游憩服務設施,滿足市民體驗鄉村風貌和鄉村生活的需要。 顧守柏認為,對于原本現代化農業發育良好的廊下而言,郊野公園更像是鄉村發展轉型的一次契機,通過產業能級提升,為城市市民提供一站式的學農體驗。“旅游、民宿都只是暫時的,只有產業的‘優一、接二、連三’才能把人留下來。未來,更要從田園綜合體上考慮,結合這里的特產、休閑、娛樂,把鄉村帶動起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