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A輪資訊 作者 | 知家 采訪編輯 | Mark高 十二年天使及VC投資經驗。曾先后擔任Frost & Sullivan中國區戰略投資副總裁、海銀資本合伙人、五岳天下合伙人等職,是中國本土最大的青年天使投資組織——中國青年天使會創始成員和兩任監事,同時擔任中關村天使成長營副院長,2014、2015年,連續獲選投中集團「年度中國最佳天使投資人TOP30」榜單。 對當今飛速發展的AI和醫療產業,他有著獨具一格的看法;對于創業者和投資人的關系,他分析得頭頭是道;談及當今媒體對投資行業的報道,他秉持著批判態度。他眼睛里承載著睿智的目光,嘴角總掛著若有若無的笑意。他侃侃而談,讓人不由自主的信服。 1 人工智能是風口 但想騰飛確是難事 這兩年,「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這個詞走進了大眾的視線,而我個人認為,這一領域其實非常難投,因為切入的巨頭太多。 縱觀國內外,這些巨頭的研發能力、資金投入、人才培養、技術積累都獨具優勢。而AI的人才本身就少,這些行業巨頭又吸引了大部分的AI人才,所以,人工智能這一領域的初創企業,吸引到牛人的比例低,在AI領域創業的壁壘高,創業者想在人工智能領域取得創業成功,挑戰不小。 現如今,AI之所以能蓬勃發展,取決于三個條件:
現如今,對于想做人工智能的創業者來說,并不是沒有機會,但是想有所成就,比較困難。因為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創業,不像商業模式創業,它需要足夠的技術積累和沉淀。 在某個具體的技術領域,需要投入足夠長的時間去學習、去做研究、去做技術開發實踐。很多做人工智能創業的優秀創業者,在機器學習、神經網絡、自然語言和圖像處理等領域中從事研發工作平均積累都在8-10年,才可能在這些領域真正取得一些突破性進展。 如果團隊整體的實力背景比較好,能力非常互補,也在機器學習、神經網絡、自然語言和圖像處理等領域有足夠長時間的積累,有核心的技術專利,獨立承擔過項目,開發做出過產品,這樣的團隊,更容易獲得投資人的青睞。像騰訊、百度、阿里等公司,除了在人工智能的研發上投入大量的資金外,他們也很樂意收購或投資那些在機器學習、神經網絡、自然語言和圖像處理等領域取得了進展的初創公司。 所以,我并不否認AI里面有很多的創業機會,也有投資機會,但現在的普遍現象是:人工智能的再次沸騰,讓很多人覺得這一領域里遍地都是寶,創業者和投資人大量涌入,看似背景高大上的團隊,披著人工智能的外衣,拿著開源算法攢吧一下,就可以輕易融到錢,魚龍混雜、良莠不齊,這對人工智能領域的創業和發展,未必是好事。 我們既不要神話人工智能,也不要像九十年代,人工智能和神經網絡遭遇低谷時徹底被拋棄,還是要懷著敬畏之心和工匠精神,認認真真做研發,結合應用場景,開發出更多能提升消費者體驗、能提升工作和生產效率的產品或服務。 觀察人工智能產業在中國的發展,可看到幾個未來必然會發生的明顯趨勢:
2 未來十年 人機協作或成工作主流 人工智能是未來的大趨勢,這點不能否認。人工智能的大趨勢不僅不可逆,而且正在發生,將來的很多工作將會被人工智能替代,這是不可避免的情形。 但是我們不能忽略一點:人類和機器最大的區別,就在于人類有情感和創造力。也許在一些重復性高、機械性的、記憶力強的勞動里,機器人會比人類更有價值和替代性。但是在創造性上,作為一個機器人的自我進化程度,很難跟人類相提并論。對于機器人來說,形成跟人類一樣的意識思維和創造能力,在目前二三十年的發展歷程里,還是有難度的。 有人說:再過五年或者十年,二流人才就會被人工智能所替代。但在我看來,這個問題是個悖論。什么叫二流人才?什么叫一流人才?用什么樣的判斷標準去判斷?是受教育程度亦或者是不受教育?是受了985、211的教育還是沒受這樣的教育?這個問題本身就有爭議性,所以沒有共性的定論。 而我更愿意籠統一點講: 第一,機器很難具備人類的創造能力; 第二,標準化勞動被機器所替代,這是不可逆的大趨勢。 舉例來說:現在的制造業里,大家重復競爭,勞動成本上升。技術創新不夠,讓企業出現非常大的產業升級壓力,這時如果用工業機器人替代人工勞動力,做到無人化的全自動智能生產線,對整個企業效率、利潤率、競爭力的提高、人均勞動力成本的降低,都有非常大的幫助。 在如今的中國,大量的制造業和物流業,已經采用完完全全的無人化操作了。這是一種大趨勢,但是我們卻不能說,產業工人是二流人才,只是,他的社會分工可以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而一些標準化的工作,比如會計、律師、醫生,也可能會被機器人替代,但我認為:只能是部分替代,換句話說,在這些領域,人機協作或許是大趨勢。在我看來,類似律師這種重復性高、檢索時間長、需要記憶的一項工作,以后肯定會人機協同工作,但是再加工、再編譯、再創造的過程,人工智能是無法獨立完成的,還是需要人類的智慧。 而醫生同理,在有了人工智能以后,可能由人工智能來協助醫生,在數以億計的相似病例中篩查,最終開出最優處方。這種工作也不能完全依賴機器,誰也不愿意把自己的生命交給機器來判斷,如果出了嚴重后果,涉及的醫學倫理問題是不好解決的:是找醫院?找醫生?還是找機器?所以說,在醫學方面,人工智能更多是一個輔助醫生決策的工具,并不可能完全替代醫生。 3 人工智能的未來展望 三年前的美國,中產階級內部,曾經發生過人工智能發展過快產生的恐慌,他們認為人工智能也許會造成醫生、律師、會計師的失業。 從現在來看,很多人有這種疑慮是正常的。但是機器人在進化,人類也在進化。當人類的時間被節省出來的時候,仍然可以去做其他的創造性工作,這點并不沖突。比如體驗式服務業,藝術家行業,機器人是替代不了的。未來也許更多的工作是人機協同,機器也許會成為協助我們工作的有力工具。 十年之內,一些行業也許會在人工智能的影響下發生很大變化,比如剛才說的生產制造領域,無人工廠會越來越多,這是必然的;在出行領域,我覺得無人車也許會比我們想象中的發展更快,無人駕駛、無人控制比人類駕駛和控制汽車更為安全和精準,更何況在民用航空領域我們乘坐的飛機的飛行早已實現程序化自動駕駛了;在消費領域,未來可能會越來越多的出現一些帶有弱人工智能的機器人服務家庭,比如掃地機器人、做飯機器人、聊天機器人等等。這些弱人工智能機器人更多的表現在一些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交互。我們的家庭生活,會越來越多的被這些弱人工智能的產品豐富和充實。 4 醫療健康產業 迎來投資風口 未來十年,是醫療健康產業的藍海。所以我也在關注和投資醫療健康產業的項目。 從醫療健康產業來看,我們將產業鏈劃分為三塊:
無論是供應鏈也好,還是診療服務,或是網上藥店,整個醫藥行業里面,我最看重的是醫療器械和高值耗材。 我認為,未來的醫療器械,一定都帶有弱人工智能。所謂「弱人工智能」是指醫療器械上帶有傳感,可以采集人體的體征,可以分析人的情緒,會給人一些針對性的建議,輔助人體運動等。比如說血壓、血糖、心電、胎心甚至是外骨骼機器人等,這些都是帶有傳感、大數據分析或者智能控制的醫療器械。 在醫療里。還有另外一類非常有價值,就是基于新材料的高值耗材,例如可替代人體組織:人造關節、人造皮膚、人造心肺等等。未來當我們的某一部分的身體組織出現問題時,可能會用可替代人體組織,使人類的生命和健康得以延續,讓人類的生活變得更有質量,相信未來會有更多的人機混合體出現,因為科技的發達,已經促使人造組織和器官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人體自然生長的組織。 最近大家都在說醫療體制改革。我認為,醫療體制改革有兩個核心目標:第一,把醫療的診療效率提升;第二,讓醫療服務更加公平化和可及性。對于未來的互聯網醫療來說,線上和線下的一體化非常重要。能夠在線上解決的問題線上就能解決,如果線上不能很好地滿足用戶需求的時候,就要能夠實時地給顧客提供線下的服務,當這兩塊全部打通以后,才形成一個完整的閉環。 我認為,未來在醫療人才的流動性上,會更大的放開,一定會出現越來越多的私人診所,因為隨著居民整體收入水平的提升,整個中國經濟的發展會順應這種模式。 現在私人醫生還沒有那么普遍,原因有四:
▼ 對啦,我們已經開通留言功能 要不要和我們多點互動? 比如,聊聊還想看到啥? 中關村天使投資研究會編輯,轉載請注明出處。 微信號:yuanhets 搜索關注 投以助研 | 研以助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