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臺縣廣濟寺大雄寶殿,第五批國保,第一次去的時候是2004年從臺懷鎮到五臺鎮慕名而往,第二次是2011年從佛光寺到南禪寺路上從五臺鎮輾轉。
五臺縣建制于漢,稱慮虒縣,北魏改名驢夷縣(虒古稱yi,現在發音為si),隋代因北有五臺山而改名五臺縣。五臺縣城有兩條古老的街,西米市街和東米市街,古為繁華米市,現在是縣城鬧市中心。廣濟寺就在西街上。
五臺山入遺直接帶動了臺懷鎮的發展,臺懷大部分或者說絕大部分寺廟為后人修葺甚重的明清寺廟,如果想領略原汁原味,古色古香的寺廟,只能去臺外。但同樣,五臺鎮人氣不旺
廣濟寺就是在人氣不旺的五臺鎮最旺的鬧市的寺廟。甚至連很多出租車司機都不知道這個地方在那里。
門簾很小,走進去首先是個一個關閉已久的某人的紀念館,紀念館前是全國文保的牌子。要從左手邊的小門進去才能看到大雄寶殿

門洞里面的介紹

廣濟寺目前就剩下大雄寶殿,文革對此廟破壞較重,將山門、天王殿配殿等全部拆除,大雄寶殿作為了庫房,故保存至今。
按照文保人員的說法,馬上開始大修,可能要恢復前面的建筑。看來又一個原汁原味的沒了。該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懸山式。柱頭作覆盆式卷剎,柱頭有側腳和顯著生起,舉折平緩,古樸莊雅;殿內用減柱造,前槽不設柱,后槽僅用粗大的兩根金柱,承荷整個殿頂的千鈞重量,非常典型的元代盛行減柱的風格。
殿內相當開敞,殿宇莊嚴雄偉。

斗拱下面的小人像甚是可愛

殿之前檐下懸有“大雄寶殿”豎匾一塊,為乾隆四十三年(1778)重修廣濟寺時懸掛的。匾兩側“龍”的形象很另類,據說是元的風格




檐下斗栱簡潔疏朗,柱頭斗栱四鋪作出假昂。殿內使用減柱造,前槽不設柱子,后槽僅用兩根粗大的金柱,殿內空間寬敞。梁架徹上露明造,制作較為規整。殿內梁架、斗栱、駝峰與柱網配置依然保存著典型的元代手法。
現存建筑大雄寶殿及殿內塑像為元代原作,與大殿同期,正中佛壇為一佛二菩薩,扇面墻背塑三大士坐騎獸一字形布列;兩山砌長形磚臺,分塑十八羅漢




佛像似俗骨人相,肉體表現較重,寫實作風


廣濟寺的門票還是80年代的款,很小一張,很有特色,當介紹用

離廣濟寺不到10分鐘步行距離的地方有一個香火很旺規模看起來也不小的新建寺廟(在假的德克士對面),對比一下,唏噓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