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戰狼2》上映18天票房已超45億。其在上映12天的時候就打破《美人魚》33.93億,刷新了中國影史單片票房最高紀錄。《戰狼2》預測最終票房將破50億,沖擊60億。毫無懸念,2017年的票房冠軍已是囊中之物。 除此之外,這次的《戰狼2》不但要在國內創造歷史,還有機會憑國內的表現在全球創下歷史,超越《星球大戰7》成為全球單個市場的票房冠軍。這給了國產電影很大的信心。 國產電影從2011年徹底進入了商業大片時代,電影產業高速發展,電影票房更是不斷在刷新認知。這些頭部內容完成了一次次從類型、口味、題材上的變革,從10億到50億,在中國電影市場成倍增長的背后,有哪些規律可循?未來市場究竟靠什么把握? 小編統計了2011年-2017上半年中國市場票房前五名,通過總結2011-2017市場潮流的類型變遷轉型,我們總結了六大規律。 1 內容:票房與評分不成正比,畸形市場注定走不遠 票房與口碑不成正比早就是普遍的現象,從2011年開始至今,從豆瓣評分來看,整體呈現下降趨勢,2015年后更甚。2011年,市場還處在一個尋求突破的狀態,正在向全商業化轉型,國產電影在重工業特效上有所欠缺,所以好萊塢引進大片能夠票房與口碑雙收。而國產電影在工業短版的限制下,卻在劇情,故事上做到了最大程度的彌補,雖然在票房上沒能夠與引進大片抗衡,但是在口碑上依然保住了高水準,扳回一城。 但是隨著票房一次次的突破,市場弊端也就顯現出來,創作者們開始商業化的同時,電影的口碑也就隨之下滑,一年不如一年。是爛片開始賣座了?還是現在觀眾不行了?都不是,《戰狼2》50億的票房成績證明了觀眾對電影什么依然有著極高的要求,并且越來越注重影片的口碑傳播。總有人在懷念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那是電影藝術的黃金時期,那是一個沒有被市場主控的時期。 隨著電影平民化到如今成為一種常見的娛樂方式,市場化是必然結果之一,但是放縱“爛片橫行”,搶占市場會帶壞風氣,破壞市場規律的同時也會挫傷創作者的積極性。市場在高速發展過后開始趨于平緩,這是好現象,市場逐漸從渠道升級而轉化到內容升級,作品質量很關鍵。 尊重市場規律,把內容做好,在商業化的同時保證質量,才是留住觀眾的不二法門。 2 類型:喜劇、奇幻、動作最受歡迎 2013年之后,市場的“急功近利”開始顯現出來,商業化規模初成,從《泰囧》開啟10億大片時代開始,模仿者層出不窮。《泰囧》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產物,成功無法復制,但是國產喜劇卻在此時,如泄閘的洪水一般,在而后幾年的市場中,都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泰囧》《西游降魔》《心花路放》《夏洛特煩惱》《美人魚》,幾乎國產頭部內容被喜劇類型承包,票房體量也都是10億往上,喜劇類型片更容易滿足觀眾的審美趣味,有著廣泛的觀眾基礎,成功的幾率也就更大。但是隨著觀眾審美品位的提高,《泰囧》的盛況在當今市場是不會再出現了,單一類型的“搞笑”已經不再能滿足觀眾,觀眾需要更深刻的諷刺喜劇,市場也在積極的做出相應調整,頗見成效。數據證明,未來的市場喜劇依然有著極強的吸引力,是類型片中重要的一環。 奇幻類型在近年來市場崛起最快的一種類型片,中國悠久的文化背景和豐富的人文歷史都未奇幻生根發芽提供了土壤,隨著“網文”的興起,奇幻元素更是成為了日常隨處可見的一種特殊的文化。《畫皮》《西游降魔》《西游記之大鬧天宮》《捉妖記》《美人魚》一系列的頭部內容應運而生,不僅僅在工業特效上創造了視覺奇觀,同時也在劇情上推陳出新創造出全新的故事內核,在頭部內容類型片中搶得一席之地。隨著重工業發展的成熟,奇幻類型片將在市場上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國產片頭部中被喜劇和奇幻占據了大頭,但是在引進片中,動作片以絕對的優勢成為了類型片之首。根據2011-2017年的票房前五中引進片的類型可觀得,16部引進片中動作片占了14部之多,占比高達90%。動作片會是一個長盛不衰的類型之一,也是最容易出爆款的類型之一,火爆的打斗場面加上劇情鋪墊,對觀眾有著致命的吸引力。 國產電影在動作類型上也有著巨大的潛力,《戰狼2》的爆發就是最好的證明,中國市場對動作片的需求是未來幾年不會改變的現狀。打磨故事情節,營造更有爆發力,更具有視覺沖擊的動作奇觀將是接下來國產動作片應該專注的問題。打造出質量與內容都過關的動作類型片,也就離下一個《戰狼2》不遠了。 3 檔期:春節檔,暑期檔,國慶檔最易出爆款 檔期是在商業化市場下宣發人員提出來的概念,觀影高發期都集中假期效應明顯的檔期上,這也是為什么春節檔(賀歲檔),暑期檔,國慶檔這三個檔期最容易出爆款。 春節檔(賀歲檔)頭部內容《泰囧》《西游伏妖》《西游記之大鬧天宮》《美人魚》《功夫瑜伽》等8部影片,國產電影檔期占比超過42%。 暑期檔頭部內容《畫皮2》《捉妖記》《戰狼2》等,其中《捉妖記》《戰狼2》分為為2015與2017年度票房冠軍,在數量上與春節檔有著較大差距,國產電影總數中占比15%左右。 國慶檔頭部內容《狄仁杰之神都龍王》《心花路放》《港囧》《夏洛特煩惱》等4部,國慶檔相對于春節檔,暑期檔興起較晚,從2013年開始才被人所關注。國慶檔頭部內容在國產電影中占比21%。 頭部內容中引進片檔期不受主觀調控,但是依然可以看出五一前后與暑期檔頭部內容最為集中。 4 導演:年輕導演走上舞臺,老導演逐漸退出 2011年張藝謀《金陵十三釵》,2012李安《少年派》之后,老導演似乎就已經離票房冠軍越來越遠了,離開了舞臺中心,接下來幾年中老導演們作品也不少,但是再也沒有《英雄》《唐山大地震》這樣劃時代意義的作品出現。《我不是潘金蓮》《長城》《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等等,但是票房都沒有達到預期,最大的可能是由于時代更迭,觀眾興趣點與年齡階層的變化,老導演已經不再滿足觀眾與市場的口味。 反觀之下,中青導演倒是遍地開花,其中以擁有成熟的商業運作經驗的香港導演為甚。周星馳、徐克、許誠毅、鄭保瑞、唐季禮等等,在市場上的號召力與反響都不錯,票房成績也相對好看。大陸導演以徐崢、吳京為主要代表,靠著優質內容也站穩了腳跟。他們更了解市場,也更了解觀眾,未來的電影市場,將會是年輕導演的舞臺。 5 重工業國產片扛起票房,追平好萊塢大片差距 2011年到2017年上半年,頭部內容中引進片16部,國產電影19部,從逐年的引進片與國產片票房占比,能夠明顯的感受到趨勢變化。 ▲國產片占總票房比 能明顯看出來,整體表現出來的呈現出來上升的趨勢,在數量上變量不大,介于40%-60%之間浮動,但是票房走勢是上升狀態。可以看出來國內觀眾對于國產片有很大的需求量,國產電影還有很大的缺口,國產電影正在進步,在重工業,在故事內容上進行升級,國產電影完全是由可能替代引進片的市場,《戰狼2》《美人魚》票房就是最好的證明。 6 IP沒有玩完,系列依然大爆 從數據來看,無論是國產電影還是引進大片,IP依然是票房保障之一。不是IP不行了,而是“爛IP”不行了,那些只想圈錢而不注重內容的IP勢必會被觀眾遺棄,被市場淘汰。 引進片中,《變形金剛》《速度與激情》《加勒比海盜》等等電影,或者是大火的“漫威改編系”,都是或系列或形成IP的成熟大片,在受眾上有著最基本的保障,票房上自然不愁。 國產電影也有相同趨勢,“囧系系列”“西游系列”等等,以及《戰狼2》和未映的《捉妖記2》等等,前期作品累計的觀眾緣或者是IP本身帶來的期待值,都是能夠吸引觀眾走進電影院的重要原因。 在IP唱衰聲一片中,IP電影依然扛起來半壁江山,系列電影會逐漸形成IP效應,最終依然會達到IP效果,“漫威”和“西游”就是引進片與國產片的兩個典型代表。未來市場中,IP或形成IP的系列電影,絕對不會缺席。 |
|
來自: alayavijnana > 《影音文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