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古代中國第一大人工湖。 它的水域面積約16.6平方公里,相當于一個半西安城墻(12平方公里)、三個杭州西湖(6.39平方公里)大小。 它是昆明池,蜚聲中外的北京頤和園昆明湖,乾隆取此名也是在向它致敬! 昆明池,位于西安城西的灃水、潏水之間(今西安西南斗門鎮東南),開鑿于公元前120年,距今已二千一百多年。最初,它是漢武帝為征伐昆明國操練水軍之用。周圍四十里,廣三百三十二傾。 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人工蓄水工程,它具備了供水首都、調洪蓄洪、訓練水軍、生產魚鰲、模擬天象等多種功用。 后來,成為漢唐皇家園林“上林苑”的主要構成部分。北京頤和園“昆明湖”,即是乾隆當年為效仿漢武帝鑿池練兵而取。 漢武帝時期,長安城區人口達到40萬,加上郊縣已達100萬,城市供水明顯不足。而漢長安城距渭河較勁,水質“鹽堿化”的問題必須要得以解決。 漢長安城在修建時,就考慮到充分利用周圍的自然河流,用縱橫交錯的渠道、人工開掘的池塘把周邊河流連接為一個完整而有機的供水系統,使灃河、滈河、灞河等相互連通,以保證長安城的水源供應。 加上秦嶺與渭河落差太大,每年雨季會有許多雨水從秦嶺深處流出。但是距離渭河太近,落差太大,基本白白流走浪費,昆明池就具備這種天然的開湖蓄水條件。 昆明池修好后,發揮了供給都城水源、給宮廷和市民提供水產、干旱時澆灌農田甚至有學者認為它還具有平穩漕運水系的功能。 唐朝時,昆明池大規模疏浚整修后,依然發揮著漢時的作用。漢唐后,歷朝歷代學者都對昆明池工程評價頗高,是當時史無前例的水利工程。 悠久的文明孕育了特有的文化,家喻戶曉的牛郎織女神話,正是從這里發源。唐末宋初時,昆明池逐漸干涸。之后的1000多年,灃河東側逐漸被繁衍生息的村落所取代。斗門,成為了這一片土地新的名字。 (斗門牛郎與織女雕像) 時光輾轉,今天的西安,正處于高速的發展期。為解西安乃至關中之“渴”,陜西省決定,利用昆明池舊址的歷史低洼庫盆遺存,結合該處土壤天然防滲的地質條件,建設斗門平原水庫,重現昔日昆明池勝景。 2017年2月8日,昆明池一期試驗段首次開閘試水,來自秦嶺的汩汩清水通過灃惠渠臨時入水口流入昆明池,干涸了1100多年的昆明池開始重生! 斗門水庫項目就建立在昆明池舊址,位于灃東新城的南部,按規劃,水庫建成后總庫容4600萬立方米,庫周總長14.76千米,比西安城墻一周(13.74km)還要長。 它作為陜西“引漢濟渭”輸配水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建成后將解決西咸新區灃東和灃西新城近200萬人口的飲用水問題,同時還將成為西安城西區域的應急水源。 建成后的斗門水庫將分為南北兩湖,東南湖計劃建設為城市飲用水庫,西北湖為灃河分洪蓄滯洪區,其中的北岸就是昆明池公園。 干涸千年的昆明池,終于要漸漸重現往昔的光景。數數日子,距離昆明池景區1期開放也就剩1個多月了,無論怎樣,都得去親自看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