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線下活動被坑,凈虧損近百萬 某星座情感自媒體 之前做線下展會,因為完全外包給了第三方公關公司,就沒有嚴格按照時間表去監督,結果到了臨開展的前一天被施工方告知要延期一天開展,我們票都賣了20000張了…… 然后我們拉出來了全公司的人,跟工人一起去弄,當時告訴我們的是怎么做都不可能完成,而且這里面很多設計方和施工方都忽略的細節,設計方也并不清楚如何解決如何實現,最后是我們和施工方一起去解決的這個問題。 全公司50多人干了一整晚,第二天上午10點準時開門。然而至今,當時那個負責整個活動的公關公司依然在行業里繼續開心地混著。我們虧了100萬,活動的現金投入是270萬,收回了171.3萬,凈虧損是98.7萬。虧的錢主要用在買料、重新補的施工方做的工程調整和修正。 招人方向不對,反而自己失去了時間創作 某原創漫畫自媒體 那我就說一個我最扎心的吧。 招員工的時候員工不是熟手(或者說專業程度不太達標),后期培養和磨合不那么順利。重點是人很聽話上進,但活不行,布置的任務都沒法保證質量完成,甚至影響到了大方向。 我每天要花費很多精力去糾正或教一些東西,基本沒有大塊時間可以創作。我當時是第一次作為管理者,剛開始不忍心糾結了很久,覺得要再給些時間……辭掉以后如釋重負,感覺又找回狀態了。 經驗教訓就是平時要好好積累人脈,或者花錢找厲害的小伙伴進來。這也是成長的代價吧。 還有因為做形象的自媒體很多主要靠周邊收入,但坑也很多。找到好的廠家不容易,就是質量和還原度不好搞,打樣的時候覺得可以了,大貨一出可能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殘次品、還原度不高,也是需要多合作幾家。這個行業不那么成熟吧……做周邊本來就是個麻煩事,除非花很大的精力,找大廠家,然后專人負責盯著可能會好。 自嗨的文章寫多了,才發現自己是“非主流” “車叫獸”創始人薛圳 哈哈哈哈,踩過的最大的坑,就是曾經覺得自己喜歡的內容,一定就是大家喜歡的內容,最后才發現,自己的品味和大眾的品味原來相差那么多,自己才是非主流。這里的“一定”二字可以加紅加大加粗。 剛創業初期,寫過一些自認為很好但是效果很差的文章,當時粉絲還不多,所以內容是不是受大家的歡迎會特別直觀。這種自High文寫多了,才能意識到一個道理:自己的品味未必能夠代表大多數人的品味。所以那之后我們開始花功夫做社群,跟我們的讀者充分互動溝通交流,了解這些汽車消費人群他們真正關注的話題、問題、熱點都是什么。 選題就要落筆,發現勵志女主人公是男的 某體育自媒體 講個有趣的小坑,跟內容有關。 有一天,編輯們在熱烈的討論選題,百家號上有一篇圖文并茂的報道,說一個人,她是個女的,在業內被稱為女王,因為熱愛自己的事業,遠嫁日本,總之就是十分勵志那種,情節動人,細節豐富,結局圓滿,都要開始寫稿子了,我忽然發現故事的主人公真實身份是個男的。 以前瞻前顧后,沒做萌寶活動太可惜 某地方號運營者 要說失敗的決定,曾經瞻前顧后,錯過快速漲粉時期。前幾年微信不限制的時候,沒做萌寶這樣的活動太可惜了,沒快速積累粉絲,迅速拉開和對手的距離。 教訓就是,得多和同行交流,以前閉門造車,有時候一個不經意的點子就會讓你受益匪淺。除了做好粉絲,還要高度重視內容,因為這是賬號的核心。人脈也很關鍵,我知道有的地方號10萬粉絲頭條報價500元都沒商家接單。你的賬號光粉絲知道沒用,還要商家知道才行,賬號做的再好,如果沒有商家認可,也無法變現。 跟風做直播,跟出一場尬聊 某行業觀察自媒體 其實說真的,能遇到很多坑也能說明做過很多新鮮的嘗試。我們做的嘗試并不多,所以遇到一次印象就特別深刻 去年直播最火那段時間,我們嘗試了一個語音直播欄目。開播前沒有特別詳細的考慮和欄目規劃,導致做了一兩期之后邀請不到合適的人,很快就進入了一種尬聊模式。其實當時我想的是先嘗試看看好了,就當是一種試錯,結果沒想到這么快就試出了錯……后來因為時間精力等關系,就擱淺了。 現在想想如果回到當時,我們應該還是會做這樣的嘗試,只不過確實需要在跟風的基礎上多考慮一些。尤其是考慮清楚其中的可控不可控因素,背后的風險成本,過程中能夠改進的空間,受眾的真正需求,以及事先準備更多的選題大綱。 即便是一次很小的試錯,如果決定去試,還是應該盡力而為,不然其實也沒有任何試錯的意義。真的沒那么多突如其來的走紅! 不慎誘導分享,疑似被刪除3萬粉絲 某旅游自媒體 去年搞活動被競爭對手舉報,懷疑微信官方(沒證據,只能懷疑)以誘導分享理由刪除活動期間25天近3萬粉絲,甚至正常每天500個左右的增粉都鏟除了! 我只接旅行、戶外及汽車廣告,所以沒賺什么錢。沒有研究透微信規則,擦邊球確實有問題,認栽! 但不服的是正常增粉也沒了,發現很多朋友自己沒做操作但被屏蔽了,感覺很不公平。從那開始,導致我的號連續6個月粉絲數負增長,今年5月起才復蘇,現在每月凈增小幾千粉了。 保守觀望了兩年,做營銷號的朋友已月入10萬 某百科類垂直自媒體 唯一就是當初一群草根站長朋友在決定是否嘗試公眾號的時候,我太保守的觀望了近兩年,才投身微信公眾號,錯失紅利期。 這是最最后悔的事,看到草根站長朋友把工作辭了專門做公眾號的時候,才發現這事可以做。雖然現在營銷號被打壓的厲害,但2013年的時候,他就做了好幾個粉絲過百萬的營銷號,廣告接到手軟,月入10萬買車買房,我還在玩微博。 在此之前大家都是草根站長,沒啥差別,這一前一后就拉開了距離。 做公眾號掙錢,做App虧了300萬 “黑馬公社”創始人盧陽 公眾號沒遇到問題,賺了錢,也漲粉了。2015年短視頻概念還沒現在這么風靡,當時因為自己有一群粉絲,就覺得可以把圖文做成視頻,這樣更直接一點,只是隨手試試,結果還真做起來了。 但我做App虧損了300萬左右,安卓開發、蘋果開發、測試、推廣……20多個人,(虧損原因)主要是人員成本和推廣成本。 抱怨新媒體辛苦,那是沒吃過更深刻的苦 “作業小互”運營小互姐姐 內容創業沒有特別深刻的失敗案例,倒是有一年開垮3家餐廳的創業失敗經歷(捂臉)。 前年,我把一家公司從幾十萬粉絲運營到100多萬,被一家餐飲品牌挖走做了企業法人,一天睡不到5個小時,全年無休累死累活,終于開垮了3家餐廳,虧掉幾百萬,個人所有積蓄都砸里面了。 然后我又回來做新媒體,半年把作業小互粉絲做到100多萬。說實話做新媒體比餐飲輕松多了。 所以你們經常抱怨新媒體辛苦,那是沒吃過更深刻的苦。就像餐飲,鏈條太復雜,各個環節如果不專業到處都是坑,從業人員素質也不是很高,以前在互聯網公司都是和大學生合作,大家對合格、優秀的標準差不多,學習能力也不差,但當你面對教了5遍依然做錯的服務員、廚師的時候,真是崩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