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三件事 1、健康的身體 人到中年,主要表現在身體上,用老人的話來講,就是不如年輕人“火旺”了。 如今立秋已過,秋老虎還沒散去,溫度還是三十多度,年輕人依然肆無忌憚地吹著空調。 但是中年人已經覺察出,這天氣中的風,和一個月前已經迥然不同了。 熱風里夾雜著一絲逼人的冷氣。 這點細微的變化,是季節更替的征兆。這一點,年輕人是覺察不到的。 人到中年,“火”沒年輕人旺了,身體對環境也就越發敏感了,所以就得格外注意健康。年輕時候的生活習慣得改改了。 熬夜、抽煙、喝酒、不鍛煉,年輕的資本已經揮霍殆盡,健康的紅線就一步步逼近。 中年人身上的擔子重,上有老,下有小,這就更要重視自己的健康。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不要等到百病纏身才追悔莫及。 年輕的時候可以拿命換錢,年老了拿錢可換不了命。 不要透支自己的生命,趁著身體還健康的時候,多跑跑步,多打打球。 這不只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家人負責。 2、清醒的頭腦 人到中年,身體要健康,頭腦也要清楚。 這個時代網絡信息幾乎是爆炸式的增長。 我們每天都在接收著無數的信息,這些形形色色的信息中有真有假,加上時代不斷發展,新的觀念接踵而至,光怪陸離比比皆是。 世界如此喧囂,真相何其稀少。 這樣的情況下,獨立判斷顯得尤為重要。 活到老學到老,只有不斷地學習才能跟上時代的變化,不停地更新自己的觀念,升級自己的思維方式,才能做出自己的獨立判斷。 這樣的人不盲從,不被時代攜裹,不被流言左右,不疾不徐,穩穩當當地走在自己的人生之路上。 3、回到自己,回到內心 人到中年,就開始了人生的倒計時,前半生缺乏經驗,多半時間是在向外尋找,后半生就得回到自己身上,回到自己心里來了。 中年人,已經褪去了少年的青澀,慢慢成熟起來,漸漸定型定性,性格各異的人再磨合下去也是浪費時間,不如不再彼此損耗,放棄那些無用的社交,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家人,留給自己。 中年人,已經到了安身立命的年紀,更多的時間要回到自己內心,在獨處中修煉自己,而不是在熱鬧中丟掉自己。把前半生的歷練沉淀下來,化作自己人生寶貴的財富,這樣才能讓自己的內心更強大。 堅持兩個字 1、度 人生的巧妙就在于有“度”。為人處事,只有有“度”,才能進退自如,游刃有余,掌握生活的主動權,贏得廣闊的生存空間。 做人恰如其分,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做事恰到好處,是人生的最大學問。把握做人的分寸,掌控做事的尺度,日積月累,在一分一寸之中疊加起人生的新高度。 人到中年,要把握好人生的五度 胸懷要大度:大度能容人,容人才能聚人,聚人才能成事。對于無關緊要的小事或者別人的無心之失,不要斤斤計較,心有多寬,路才能有多寬。 說話要適度:俗話說的好“良言一句暖三冬,惡語傷人六月寒”,能稱贊就別打擊,對孩子要多鼓勵,對親人要多包容,對外人,管好嘴,才能避免禍從口出。 壽命有寬度:人生的長度不能無限延長,人生70古來稀,但是我們卻能拓寬生命的寬度,讓生命在有限的時光里,活出精彩,不留遺憾。 視野有寬度:多讀書,多看報,多重角度看問題,集思廣益,別走牛角尖。視野開闊了,路子自然也就寬了。 辦事要有速度:生命寶貴別浪費,做事要有效率、有速度,只有這樣才能剩下空余的時間來供自己支配,修養身心,輕裝上陣。 2、給 給掌聲:現在都流行點贊,懂得給別人點贊是一種修養,是一種謙遜,是一顆懂得欣賞別人的心。給掌聲,對別人是一種認可,是一種鼓勵,是每個人舉手之間揮灑在人間的溫暖。 給面子:打人不打臉,揭人不揭短。中國人好面子,要學會給別人臺階下,別人不難堪,才不找你難看。 給方便:俗話說的好,與人方便就是與己方便。在別人最需要的時候,拉別人一把,那在自己最需要的時候,別人就能拉你一把。 給理解:多一份理解,就少一份爭吵,多一份理解,就少一份冷漠。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多為別人著想,這樣就會寬容很多。 給尊重:地位高的不能輕視地位低的,富貴的不要欺負貧窮的。人都有尊嚴,保持尊重才是最好的教養,尊重別人,別人才會尊重自己。 守住一顆心 1、善良的心 人世間最寶貴的是什么?法國作家雨果說得好:善良。善良是歷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幾乎優于偉大的人。 中國傳統文化歷來追求一個“善”字:待人處事,強調心存善良、向善之美。 行善,不避小事,貴在堅持。它會慢慢改變你的心態、進而改變你的氣質,甚至你的容貌。年歲漸長,那些溫柔的善良一一刻在臉上。望著那個慈眉善目的長輩,誰會不敬他愛他呢? 一個人修行到深處,才開始明白:行善,求的不是福報。作惡,也無需神明的懲罰。 善,是神的恩賜,他賜予人類善良是為了讓人的生活變得更好,接受了這恩賜的人,從此過上了一種有價值的生活。他們的生活變得快樂而富有意義。拒絕這恩賜的人,心里始終是殘酷而冰冷的,他們活了一世,卻從來沒有嘗到溫柔善良的滋味。 一個人可以沒有讓旁人驚羨的姿態,也可以忍受“缺金少銀”的日子,但離開了善良,卻足以讓人生擱淺和褪色。 播種善良,才能收藏希望。多一些善良,才能讓人們在生活中感受到美好和幸福。 來源:儒風大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