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老爸的修行第183篇原創文章。 千島湖的水文化研學營,在與孩子們的依依不舍中結束了。 每次跟孩子在一起,自己都會很享受,沉浸在那種用“孩子”的視角去思考問題,“傻傻的”跟著孩子問一些“笨笨的”幼稚問題。 在成人的世界中,很多的事情并不是問題,因為“本來就是這樣的”,沒有什么為什么。就像蘋果熟了會落在地面上,我們看到過太多次,聽說過太多次,本來就是這樣的。 每當想起牛頓思考“為什么蘋果落回地面,而不是飛上天空”這樣的問題,我都會想,這個問題應該有很多小孩子會思考,只不過往往得到的答案一直都是“傻孩子,所以的東西都是要落在地面上的,就是這樣的啊。” 孩子們的問題,是我關心的問題六月的時候,來千島湖踩點,在路上就開始思考如何圍繞“水”,給孩子們帶來一次關于生態、環保、自然、科學的快樂旅程。 每次帶孩子活動,很喜歡那些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孩子,遇到好的問題,也總會把孩子們召集起來,讓他重復給所有的孩子聽。因為,這些問題是孩子對事情本源的好奇,是孩子認知中的邏輯過程,是成長中最寶貴的思考。同樣,也是我走進孩子,了解孩子心理如何發展的重要的節點。 因此,每次做活動設計的時候,知識點并不是我最花力氣的部分,而思考孩子會怎么想,會問什么,才是我花時間最多的部分。當孩子們會問的問題梳理清楚之后,那種踏實的感覺,讓人期待看到孩子們思考的神情。 在調研踩點的路上,開始思考錢塘江水系的課程如何去講,突然一個問題把我卡住了。 “我們總說江、河、湖、海,江與河有什么區別?為什么有的叫河,而有的卻叫江”我有點像自言自語,又如同在問同行的朋友。 如果不是從孩子的角度去想,我也許不會思考這樣的問題,這樣一個成年人并不會關心也不會覺得有用的問題。 而為了解答這個問題,我斷斷續續查閱文獻、思索證據,足足用了一個星期。 當我講解錢塘江水系的時候,說到了中國的七大水系。成成立刻問我“為什么有的河叫河,而有的河叫江呢?” 就像預先彩排過一樣,心中竊喜,自己是個懂孩子的人。 于是,把自己準備好的思考方法,慢慢的引導孩子去發現兩者的不同差別。 思考的方法比答案更重要為什么有的稱為江?而有的稱為河? 講述給孩子們的是不同的思考方法,不妨從以下三個角度去推測。 1、不同地區的人,語言習慣不同。 如同我們的方言或是地方稱謂,就像山東人稱饅頭為“餑餑”,而有的地方“餑餑”卻是窩頭的稱謂。 于是,南方稱為江的多,而北方稱為河的多。 2、河流是兩個區域的自然“疆”界。 江者,在古代大多數是不發生河流改道的河流。往往稱為兩地的界河,江的讀音也與疆界的疆相同。 于是,固定的河道,不改道的河流為江。而黃河這種總是改變自己的河道,不能作為固定分界的河流為河。 3、“江”顯其大,“河”感其贊嘆 如果從古代造字的意象解釋,江字的工形,在古代文字中有“巨”的意思,比如大的寶貝為“貢”,大蟲為“虹”,大穴為“空”,大木為“杠”,大甕為“缸”。 而“河”的可形,有人發出聲音的意思,似乎為望河而嘆之意。比如望山崖而嘆為“阿”,望大的土坡而嘆為“坷”,望流水而嘆就成了“河”。 我相信,未來孩子們會因為這些問題,慢慢懂得如何去思考。 而我會繼續尋找,孩子的下一個問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