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四川朋友請吃飯。到了餐廳他直接點了一堆菜,然后問我有什么忌口。 我說沒啥,就是不吃辣。 朋友:哦,把剛才的都刪了,來份紅糖冰粉。 不能吃辣,這四個字已經刻在了我的腦門。“一會兒吃什么?”“我不能吃辣”,你立刻能感受到朋友那種關懷絕癥患者般的的眼神。 “好,你自己去吃吧。” 除了不能吃辣我們基本上都合得來,大概是我基因問題 來成都,對于吃小炒肉都要把耳屎辣飛出來的你,不能吃辣是某種原罪。 你幾次想賣掉味蕾,投身上等人,但吃一頓火鍋你得喝十斤水,中間的番茄清湯才是你一個人的主場。 鴛鴦鍋不是把鍋對半分,而是把不辣的放到中間那個小碗里,以表示對不吃辣的關懷。不過最后在你的強烈要求下,關懷再度升級。 對你來說,只有兩個人吃火鍋都不要辣,才可以說是一場王之盛宴 盡管在一些人看來,清湯根本不能算是火鍋,跟去西餐廳里吃餃子沒什么區別。 “沒點辣哪有吃火鍋的樣子,就算是鴛鴦鍋,也要一個是辣一個是微辣。” 他們恨不得一次用了八人份的底料,讓不能吃辣的你嘗一嘗陪你吃海底撈四宮格的絕望,番茄,辣鍋,清湯,你怎么不放一格甜面醬? “不能吃辣和不能燙頭有什么區別?” 等同于把重癥監護室里的病人拔掉他的氧氣管,整個人成了喪了氣的雪碧,生活的精髓被一下抽干,對啥都失去了興趣。 每次對著手機擠青春痘的時候都發誓說再也不吃辣了,但轉眼就坐進了烤串店。 拉肚子牛逼,但沒什么能阻止人吃辣 而對于那些天生不能承受辣的人來說,歌單里只有我的滑板鞋,消費門店永遠是沙縣小吃,墮落街對他們來說聊勝于無,根本沒啥能吃的。而且他們永遠戰勝不了不吃辣的墨菲定律:每次只要忘說了不要辣椒,老板絕對會放滿,往往還會多撒一把花椒。 店家也永遠也理解不了“不要辣椒”真不是客氣而是就一點辣也別放的意思。 “點了份青椒土豆絲外賣,順手加了個不吃辣的備注,送來一看青椒就沒有了。” “喊麥的都知道動情前不能吃辣,你的朋友卻不知道,什么時候喝酒的場合變成吃辣的場合了,這些無辣不歡的人就要勸我們吃辣椒,不吃辣就是看不起他們,感情不深,沒有人真會說把我當朋友就把這些辣椒給我吃了吧。” 不吃辣的人最需要的是有個不吃辣還能找到很多好吃的朋友,共同走上不辣的美食巔峰。 點麻辣燙不能吃麻辣,你就吃個燙,好吧 中國人的飲食習慣都快被消費文化侵蝕了,世間百味,大家選擇跑去吃辣,流行什么就吃什么,最近又流行韓國來的辣雞面,無數人為它獻出了胃粘膜的初夜血。 不能吃辣的人不了解為什么有人會愿意用辣凌虐自己的舌頭一樣,就像吃辣的人也不理解吃香辣雞腿堡不要辣,你怎么不說不要雞腿? “吃完后面色如絳,美圖手機也拯救不了你。” “感冒后試了一包特辣的辣雞面,效果比我吃了幾天的藥都來得好,下面通不通不要緊,上面爽了就可以。” “往買的鹵煮里放了點辣雞面的調料,吃完嘴像打了玻尿酸,胃還火辣辣的疼。” 好多人說辣的不行,胃絞痛了一天,吃不下去,這其中還有很多重慶四川貴州的
“直播吃辣雞面,現場的湖南人都怕了,問我能不能裝一下這個特別辣。” 來自云貴川湘的選手卻對抗不了辣雞面,就像背叛了自己的省份。只能在馬桶上觀看別人的吃播,再下一單香砂養胃丸。 拉肚子拉爆,宣布退出西南人界 最不正經的是那些口口聲聲說不能吃辣,卻忍不住觸碰禁忌的人,他們才是最塵緣未了的信徒。 “這輩子只說過三個謊,再也不喝酒了,再打最后一把排位,和接下來兩個月不吃辣。” 辣椒就像魔鬼的舌頭,無視神諭,舐舔他們的臉頰。 沉迷于這種被鐵釬穿刺的快感 “自己的傷口炎癥還沒消,醫生說不能吃辣不能喝酒,我問他告訴一個重慶人不吃辣,那還能吃什么?” 他說你想吃什么都闊以噻,論吃誰還能難倒你呢? 不能吃辣之后感覺自己變成了二等公民,喪失了對生活的控制權 “痔瘡,從昨天開始正式進入養生行列,天天躺著背英語單詞,連手機都不摳了。可是大便時候不用力真的好難。 醫生說來說去就那幾句話:最近別抽煙喝酒了。 我:我不抽煙也不喝酒。 醫生:別熬夜。 我:這幾天都睡得早。 醫生:也別吃辣和發物! 我:不吃了。 醫生:牛逼。 最后只好每天請外地朋友來玩每天吃給我看,自己只能點奧爾良味香鍋,大排檔老板一直拿眼睛斜我:不能吃辣來貴州做啥子嘛。” 朋友走的時候問他還吃得慣嗎,他說還行,就是耳朵聽不見了 只能將這種情況歸結為歲月不饒人。 科學研究表明,不能吃辣的人反應都比較靈敏,他們對局勢往往有更加清晰的預判。 有時候真的是羨慕那些不能吃辣的人,他們只要吃一點辣就能感知到,而不是特別辣的我都感受不到辣,只是覺得真他媽咸,多巴胺分泌不出來,美好感消失大半。 朋友去四川做客,表示自己不能吃辣,菜上來后一個辣椒都沒有,但還是辣。眾人不解,朋友跑去廚房用手抹了一下鍋,一嘗,鍋是辣的
涮肉原教旨主義者往往認為,吃辣就透著一個'窮',因為辣遮百味,自然也遮了食材不好的味道。 但純粹的嗜辣一族認為“健康的東西味道都不怎么樣,所謂的干煸、麻辣之類的,就是普通人能想到的美味。沒有人在乎它食材是否新鮮,主要還是為了能夠帶來刺激。” 要知道辣是種痛覺不是味覺,只是通過化學反應對皮膚的輕度灼傷。 practice makes perfect 因此那些不能吃辣的人也根本沒有毛病,人家只是不想被強迫和大眾一起受虐,吃不吃辣和想法、耐受能力、生長環境都有關系。 是否吃辣早已成為社交生活中無可避免的一環,但你得明白本來吃辣是為了中和體內的火氣,而不是傾瀉人與人之間的火氣,強行使自己和別人吃辣,只會讓彼此都感到為難和尷尬。 這種情況好比你去海邊玩說清蒸海鮮沒有辣味難吃死了,或者去質疑別人為什么不愛吃榴蓮,又或者跑到江南發難:喲,你們居然愛吃甜的 所以反觀火鍋,其實具有足夠的包容性,誰都不用遷就誰,都愛吃辣就點紅湯,不愛吃辣或者吃不得辣就選鴛鴦鍋。
而鍋身模擬的八卦不只是當代時尚跨界的常見符號,這里頭套著一個乾坤,是中華文化包容萬象的傳統積淀。 無論你是真的不喜歡吃辣,還是因為某種疾病不能吃辣,辣椒總以威逼利誘的方式最終出現在你的餐盤里,盡管吃一次就會胃痛一次。 喜歡是保留選擇的權利,愛則是無法逃脫的宿命。都是第一次做人,隨性點。 當代人們往往因太容易被改變,所以太討厭被改變。太容易被影響,所以太討厭被影響。一旦失掉了想象力,人就會同時失去同理心和同情感,變成維護單一生活圖景的紅衛兵 出售酸梅湯當然只是商家為了增加酒水銷量或給你瘋狂傾銷辣椒精的陷阱,那些都可忘又不可忘。 而農心“易燃易爆”辣雞面自帶解藥, 以它的辣和解辣秘方,確定這是一種塑封太極的極致體驗,更方便獨享,也更樂于分享。 “引爆你,不止辣一點。”吃辣本身就是某種自身狀態的表帶與宣泄,告訴世人別逼逼也別惹我,朋友我易燃易爆,這是我壓力之下伸出的拳頭 歸根結底,即使你用Kindle蓋住碗發個朋友圈,泡面也是件私人化的事,你時不五常地經營著生活的一切,寫PPT,摳鼻屎,洗澡,讀書,打個飛機啥的,都是在孤獨中完成的自我升華。 加班狗,創業狗,單身狗匆匆埋下一碗辣雞面,他們往往更擅長以日常為原料,回擊生活的日常 最后當你辣得上頭,無處可去時,打開爆辣雞排面附贈的隨機解辣禮盒,里面可能有十幾種不同解藥,秘籍/水券/雅漾噴霧/YSL正品什么的,總之遠比生活給你的答案要多;當然大概率上只會送你一張紙條,勸你命運如此,接受化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