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這是簡化字,原名應該是黃耆,耆者,老也,長者,這里就是因為其色黃,而補力強,為補藥中之長者,所以名叫黃芪。 黃芪,味甘性溫,入肺脾經。 黃芪有補益中氣,養血活血,托膿生肌,利水消腫,固表止汗的作用。 《珍珠囊》里把它的作用歸納得很好:黃芪甘溫純陽,其用有五,補諸虛不足,一也;益元氣,二也;壯脾胃,三也;去肌熱,四也;排膿止痛,活血生血,內托陰疽,為瘡家之圣藥,五也。 黃芪的用處
黃芪是補藥之長,但用補藥一定不能呆補,單獨久服就容易出現腹脹,便秘,這個時候吃點陳皮就解決了。 黃芪的配伍運用心得 我喜歡用黃芪以下這些配伍,中藥的運用太多了,我只講我的運用:
就講這么多吧,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很多人都說看很多醫生開的方都差不多,但其實里面哪怕差一味藥都差很多的。真正的高手之間,用藥就差在一味之間,差在同樣的藥但不同的量之間。 我用黃芪還有很多地方用得上的: 比如用生黃芪,那可以止癢,可以治療各種婦科病; 用生黃芪配天花粉,白芷這些可以化膿; 其實古人用黃芪是不分生熟的,所以,我也不怎么分,基本上就是開黃芪,個別時候會標注生黃芪或者炙黃芪,但是自己知道其實差別不大。 很多人都知道黃芪能補氣,但不知道它為什么可以補?今晚我就來揭這個密吧! 黃芪以北方產的黃芪為佳。 天地之陽氣皆源于土下黃泉之水透出地面,上于天而為云霧,再下降為雨水,這就是天地的大循環,這氣交于人為呼吸,其實都是水中之氣。 在人身上也是一樣,人身之陽氣由腎與膀胱氣海之中發出,經過三焦的油膜以達于肺而為呼吸,布于皮毛而為衛氣,實際上也是腎里來的水。 水在五行,以北方為盛,所以,補益作用強的,都產于北方,黃芪,人參等等。 這是因為氣的根在水,在北,所以,補氣藥以北方產的為佳。 漢中,甘肅產的黃芪根本實,孔道少,山西產的黃芪里面的孔道稍微多一點,但不如東北錦州產的黃芪,越到北方,產的黃芪,越是孔道多,質地疏松。所以,越是補氣作用強。 而且,所有的補氣藥都是這樣,質地是疏松的,根莖一定是深入的。 黃芪的根可以達到數尺,可以深入土中吸引土下黃泉水以上生其苗葉,氣的本源其實就是水。 黃芪,量多而且質佳的就是內蒙古產的黃芪。因為越是往那里走,越是沒有雨水,越是需要長的深,越是需要有疏松的孔道,才能吸收下面的水,越是這樣,越具有很好的補氣作用。 黃芪入土最深,得土味最盛,所以補脾最厲害,所以,是補藥中的長者,所以叫黃耆。 只有用這種天人合一的觀點來思考疾病,人的生理,用藥的機理,才是真正的中醫。 黃芪里面都是孔,都是網膜,就像人身的三焦,我認為三焦就是網膜,黃芪就像這網膜,所以,黃芪就能補氣通行上中下三焦,能通過三焦來利水消腫,這才是黃芪的作用機制所在,黃芪所有的功效就在這里了,知道這個機理,它的功效是可以被推出來的。 而且黃芪的外皮是紫黑色的,這是什么,這叫水火之間色,就是因為它能稟水中的陽氣上行,所以才出現這水火之間色。 我說過的,北方就是一個坎卦,坎卦就是外陰而內陽,凡物之偏性皆與地方偏性有關。 好了,再扯下去就扯太廣了,不講了。 三皮 2015年1月7日 聲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