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醫鑒》第二章在介紹艾灸的作用時,用了三十二個字: 溫經通絡、祛濕散寒 升陽舉陷、回陽固脫 消淤散腫、拔毒泄熱 預防疾病、保健強身 但對于我們來說,其實用3個字就可概括艾灸之所以能治病,那就是能——“排三濁”。三濁主要是指體內的濁氣、濁水、濁物(宿便),這是致病的三大根源,艾灸只有排出這三個,才算成功。 1、濁氣 濁氣是相對于清氣來說的,清氣是人體的正氣,濁氣是代謝廢物,要排出體外的。濁氣與廢氣不同,我們呼出的氣就是廢氣。濁氣不是正常的代謝產物,所以濁氣常散發出一種異味。
濁水就是濕濁。愛吐痰的人,就是因為體內濁水太多。濁水若竄到腿上,就是水腫;若跑到皮膚表面,就成了濕疹;若上到頭部就導致暈眩癥;若集聚在盆腔,就是盆腔積液。
3、濁物
排濁物我們很好理解,其他2項這就涉及到排病反應。 排濁氣的反應:會通過經絡、血管、關節、皮膚毛孔,使體內的病邪以汗液和放屁、打嗝的形式不斷排出。
出水泡:是排濕常見現象,小泡會自行吸收,大的可用消毒過的針挑破后自行恢復。 出汗出疹子:出汗是很典型的排濕反應,如果大汗就不好了,可能是你灸量太大,或者時間太長。有的人出汗一段時間后,開始起紅疹,濕疹,這也是排病的一種體現。
1、排濁氣: 腎精不足,氣的推動、溫煦、防御、固攝和氣化功能就會減退。所以溫腎扶陽是排濁氣的根本。 艾灸扶陽固本,升清降濁,是很好的排濁療法。艾灸時可以達到使濁氣下降,降于涌泉穴,升至百會穴。很多灸友很奇怪,為啥灸完總會放屁,這就是很好的艾灸反應,屁和打嗝都是很好的濁氣排出方式。 艾灸扶陽排濁氣穴位:脾俞、腎俞、神闕、命門、涌泉穴 腎俞穴: 另外,老愛生氣也會產生濁氣,艾灸太沖、行間疏肝解郁也是排濁的重要方式
推薦幾個常用的艾灸穴位:陰陵泉、血海、脾俞、承山、豐隆 脾俞穴: 3、排濁物:
便秘主要灸天樞、上巨虛、大腸腧、脾俞;如果是熱秘配曲池,氣秘配氣海,血虛配血海,陰虛配三陰交 天樞穴: |
|
來自: 昵稱34392700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