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風是一種常見的色素脫失性皮膚病。中醫稱之為“白癜”、“白駁風”。早在《素問風論篇》曰:“風氣藏于皮膚之間,內不得通,外不得泄。”久而血瘀,皮膚失養而變白。《諸病源侯論》謂:“白癜者,面及全身皮色變白,與血色不同,亦不癢痛,謂之白癜”此亦是由“風邪博于皮膚,血氣不和所是也。”明確闡明了本病的病因病機。近代名醫在繼承其學說的同時,對該病又有了新的發展,提出本病發病的三大看法:一肝郁致病;二血瘀致病;三臟腑功能失調論。認為:白癜風其病雖在皮毛,而其本卻源于正氣不足。本病在里則是由于氣陰不足,肝腎虧虛;在表則是由于風邪外侯,客于肌表,絡脈阻滯,肌膚失于濡養而發為本病。 未收錄醫院皮膚科朱磊 中醫認為:情志內傷可造成肝氣郁結,氣機不暢,復感風邪,博于肌膚,致氣血不和,血不能營養肌膚,日久肝氣瘀滯而犯脾,出現肝脾不和,風濕遏于絡脈;肝腎同源,肝虧腎虛,使肌膚不及營養而變白,多屬虛證。經絡受瘀血阻滯,氣血不能達到肌膚,從而發白,屬于實證。 依據上述中醫之辨證,臨床大致將其分為三型。 一氣血不和: 發病時間短,皮膚呈乳白色圓形或橢圓形,數目多少不定,可局限也可散發,邊界可不清。患者發病前體質較弱或有精神刺激。舌淡紅,脈象細滑。此證由七情內傷,則氣機紊亂,氣血違和,經脈循引塞滯,再由風邪襲腠,則體膚失養而釀成白斑,并可逐步發展。 二肝腎不足 發病時間長,可有家族史,白斑限向一處或泛發各處,靜止而不擴展,境界清楚,邊緣整齊,舌淡無華,脈細無力,此證因精血無以充養體膚。故風邪易于外襲,阻遏經脈,體膚失養而發白斑。 三瘀血阻滯 病程久長,白斑限向一處或泛發全身。皮膚呈地圖形,斑片狀,境界清楚而易辯。舌質暗有瘀點或瘀斑,脈澀滯,本證多見于靜止期,或病情較重者,或前證因循失治,風邪郁于肌腠,則氣血凝滯,毛竅閉塞,瘀阻經絡,則新血不生,肌膚因失養而成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