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認為,胃氣是人體的根本,五臟六腑的正常生理活動都依賴胃氣的榮養,胃氣受損,則百病叢生,因此在養生上注重“養胃氣”,在治療上注重“存胃氣”。這里所說的胃氣,可以理解為脾胃對食物進行消化吸收,進而將營養物質輸布全身的功能,可以說是人體營養物質的物流中心,如果這個功能受損,人體不能通過進食從外界獲取足夠的營養物質,或者營養物質運輸不暢,無法到達身體的每一個角落,當然會生病了。 由于手術后禁食、放化療期間的進食障礙以及腫瘤本身的消耗等原因,惡性腫瘤患者常出現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臨床上經常會遇到患者或其家屬詢問有關飲食方面的問題,主要存在以下幾個錯誤的觀點: 1、相信“饑餓療法” 有的患者認為吃得越好,腫瘤細胞得到的營養就會越多,生長得就會越快;相反,如果進食少就可以把腫瘤細胞餓死。這種觀點是毫無科學根據的。事實上,這種“饑餓療法”常導致患者營養不良,加重患者病情,也會影響放療、化療進行。 2、熱衷于偏方 民間用于腫瘤治療的偏方有上百種,祖傳秘方亦不計其數,部分患者由于害怕放療、化療副作用,再加上親朋好友的熱心“誤傳”,導致他們把希望寄托在這些偏方、秘方治療上,而放棄了醫院正規的放、化療,延誤了治療時機。有些食品雖具有抗腫瘤功效,但切不可夸大它的抗腫瘤作用,與化療藥物相比,兩者的抗腫瘤效果有著天壤之別。 3、“發物”之說 民間所說的“發物”是指能誘導某些疾病發生或者加重的某些食物,如有些與過敏性疾病有關的食物可誘發哮喘、蕁麻疹。實際上,腫瘤患者是否需要忌口,應根據自身的病情和是否合并與某種“發物”有關的疾病而定。一個明顯的例子是不少患者和家屬認為海鮮類食品是“發物”,與手術、放化療等治療有沖突,不宜使用。事實上,確實有某些人對某種海鮮或河鮮食品有過敏反應,對他們而言,應忌食。而對于其他腫瘤患者來說,海鮮食品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營養價值極高,有利于疾病的康復,無需忌食。 癌癥患者要根據體質選擇不同性味的食物 中醫對食物的認識其實非常清楚,要想“吃”的正確就必須了解食物的性味。大家可能要問食物還真有“性”“味”的差別嗎?回答是肯定的。食物和藥物一樣有“四氣”,即寒、熱、溫、涼。也有“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不同“氣”“味”的食物可能適應于不同的患者體質和病情變化,由于癌癥患者病情變化復雜,所以,“吃”中更應該食物的性味和功能,這樣才能真正發揮食物抗癌的神奇魅力。 這里,我們先從食“性”說起吧!食物大體分為“寒性、涼性、熱性、溫性和平性”,其中寒性、涼性食物為陰性食物,而熱性、溫性食物為陽性食物。 寒性、涼性食物一般具有清熱解毒,養陰生津之功,這類食物如:小米、綠豆、赤小豆、豆腐、豆漿、西瓜、梨、柑、柿、甘蔗、鴨肉、兔肉、豬肉、甲魚、田雞、蜂蜜、竹筍、苦瓜、黃瓜、白菜、蕹菜、蘿卜、蕃茄、菠菜、荸薺等。 您身邊的健康管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