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房想加裝電梯 需要征得樓內居民100%的同意 以及小區2/3以上居民同意 因此,鄰居們能否達成共識 成為了加裝過程中最突出的矛盾 底樓居民往往因為 影響采光通風、占用建筑面積、產生噪音 等現實問題不同意加裝 (詳見→底樓住戶堅決反對,“老人樓”無法裝電梯) 但在虹口曲陽路428弄悅華小區2號樓 底樓居民不僅同意 還掏出1萬多元一起分攤了費用 怎么回事? 這兩天,虹口曲陽路428弄悅華小區2號樓里,居民們像過年一樣歡天喜地。有幾位阿婆爺叔像小孩子似的,上上下下地坐著新裝上的電梯,不住贊嘆:“很穩,也沒有聲音!” 一旁,張海翎等“電梯加裝專項組”的成員則看著大家欣慰地微笑。只有他們心里最明白:“征得2號樓全體居民同意、得到小區業主、物業支持、尋找工程方、辦理各類審批手續……足足兩年奔走,實屬不易?!?/strong> 虹口區曲陽路428弄2號樓的新加裝電梯正式運行。 沒有電梯時 88歲老父看病要請人背下樓 帶孩子夫婦無奈把房子出租 沒有電梯的問題,曾長久地困擾著悅華小區2號樓的居民。 曾經住在501室的老太太,過世時93歲。平時兒子上班,她也無法下樓,生命中的最后幾年,她有時候會一個人坐在門口向外張望,見到樓上下來的鄰居就說:“一天都沒人說話。有空陪我說說話吧?!?br data-filtered='filtered'> 曾經住601室的老太太,也是過世時逾90歲,同樣有著無法下樓的遺憾。 住在6樓的張海翎告訴記者,他的父親88歲,從去年開始,若要看病,張海翎也沒法將他從6樓背下來了。只好花上100元錢,請人協助將老父親背下樓、再背上樓。最近老父親正在住院,就等著電梯裝好后才能回家。 住在4樓的謝竹屏,腰部受過傷、裝有鋼板,由于上下樓不便,買米只敢買5公斤以下。 不光是老人,小孩下樓也極為不便。住在7樓的一對年輕夫妻,有兩個女兒,分別是1歲和5歲,每天抱孩子上上下下也十分吃力。無奈之下,他們只好把房子租給別人,全家去外面租房。 出門難、回家更難。每層16級的臺階,幾乎成了橫亙在高樓層居民眼前的天塹。 2號樓全體業主貼出的感謝信。 征詢協調時 周邊居民也有顧慮 怕占據公共面積、影響綠化 張海翎和謝竹屏,說起話來可以互相摟著肩,儼然一對好兄弟。而在加裝電梯之前,他們還只是點頭之交的普通鄰居。
2015年8月,當時的大二居民區書記朱國華是個有心人,在聽2號樓不少居民表達了“想加裝電梯”的愿望后,和樓組長許培靜一商量,先開了場民情懇談會:2號樓12戶居民中有14位60歲以上的老人,心動的人不少,但由于當時“老房裝電梯”尚屬嘗鮮之舉,執行起來也是困難重重。在朱國華的建議下,大家推選出張海翎等4位熱心人,組成“電梯加裝專項組”,從了解政策、考察取經開始,每周一次例會,通報工作進度,討論解決疑難。 一個月后,征詢過程開始,4人小組幾乎每天討論到晚上11、12點,從籌資協議、出資方案,到可行性報告等,每一個細節都認真研究,但難題還是接踵而來—— 樓內有的房子屬于單位系統房,盡管走訪3次后該單位同意在征詢表上蓋章,但因不看好工程能完工,要求憑相關部門批文才能兌付分攤費用,小組成員張海翎、徐質元兩戶人家只好先行墊付;低區居民因受惠少、采光通風等受影響、還要分攤費用,不少人開始就持反對意見…… 按照相關規定,加裝電梯同一物業管理區域的業主也要達到2/3以上通過。然而,周邊居民想法不少:
為此,居委會積極搭建溝通平臺,謝竹屏被增補為小區業委會委員,加強與其他業委會成員和小區業主的溝通,并針對疑慮一一提出解決方案。 進門就是電梯。 裝了電梯后 底樓的她仍要爬8級臺階 但她說要將心比心 記者在現場看到,這幢老公房的電梯位置有點特殊。
由于房屋1樓是一個業主活動室,所以周麗君老師所在的2樓,也就成了底樓。此外,為了最大程度不影響樓房結構,電梯每層停靠的位置,是處在半層樓的地方。
也就是說,周老師若直接下樓,需要往下走16級臺階;若選擇坐電梯,需要往上走8級臺階,方可到達電梯的2層。那么電梯對她而言,也就省了8級臺階。且由于電梯是在原建筑結構外面搭出來的,所以正好遮住了她家廚房的光線。 雖然周麗君退休前是位老師,向來覺悟比較高又很熱心。同時,她又是大樓的老樓組長,太了解住在5樓以上老人的苦衷了。可面對旁人看來“吃虧”的方案,她開始也無法下決心“同意”。 由于,加裝電梯需要本幢樓居民100%同意,“電梯加裝專項組”協商決定,抓大放小,在獲得廣泛同意后,再集中做通工作。最后,當“電梯加裝專項組”將整幢樓其他居民均“同意”的意見征詢表拿到周老師面前時,她狠下了決心:“我不想大家埋怨我。”至于按方案分攤的1萬多元,她表示:“這也是我的一份心意?!?/strong> 周老師說:“還是值得的,大家都是相處不錯的鄰居,將心比心?!?/p> 6樓的老張和4樓的老謝在電梯前客氣了半天,就是為了讓對方先進電梯。 后續的工作依然繁復。 經過一番考察后,4人小組和其他業主商議,找到了一家由小區物業推薦的、對加裝電梯比較熟悉的設計院設計方案。然而,2016年下半年,經過多次核查修改的設計方案在進行關鍵的公示圖紙時,由于標準型電梯需占用小區入口2.5米寬度的范圍,這與預計的略有差距,引起了部分小區業主的反對。事情再次陷入了瓶頸。
為此,居委會牽頭召開了協調會,邀請業委會、居民代表、物業公司、施工方一起坐下來談。最后,考慮到小區居民進出的問題,大家協商把電梯本來2.5米的正常寬度,改為2.2米寬,雖然成本會增加,但總算達成一致。 電梯與門襟共用一張智能卡,居民刷卡后才能使用。 虹口老公房的成功經驗 復制推廣的可行性多大 記者采訪時,張海翎拿出厚厚的一疊材料,有進度計劃表、有成功案例的經驗筆記、有審批文件等。從征詢意見到電梯竣工使用正好兩年,主要有六個程序:制定初步方案、申請項目計劃、編制設計方案、簽訂相關協議、完成相關審批手續、竣工驗收備案。整套方案實行二次征詢。 據悉,2016年,上海已將老房加裝電梯的審批章從46個減到15個,相關程序也從之前的多部門減到四部門。但整個流程如果順利的話,一年也是需要的。
此次成功加裝電梯,除了2號樓的居民,業委會、物業和各方都出了力。 網友們對此也是議論紛紛
關于老公房加裝電梯 你有什么看法或建議 留言告訴我們吧! 本文來源:解放日報·上觀新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