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18年,一個偉大的朝代建立了,在唐朝立國短短的兩百八十九年間,他的政治、經濟、文化都空前的發展,甚至在世界上都赫赫有名,許多外國人都紛紛前來求學,仰慕大唐的風采。 唐朝可以這樣說,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朝代之一,在世界歷史上亦占據了重要的位置,能夠與之匹敵的唯有百年之前的漢朝。 那么這樣一個強盛的時代是如何走向落幕的? 其實歷史總是如此驚人的相似,作為與之同樣偉大的漢朝其實已經給后世留下了答案,但很可惜的事唐朝卻并未因此而吸取教訓,我們都知道漢朝滅亡后,緊接著便是軍閥混戰,之后便是三國直到晉朝。 而唐朝也是如此,唐朝滅亡后很快便進入了五代十國的混亂時代。 其實看唐朝的歷史,我們大可以一分為二,從唐玄宗開始分開,在他之前一切都無可挑剔,但他之后亡國征兆已經十分明顯了。 唐玄宗改元天寶后,承平日久,國家無事,唐玄宗喪失向上求治的精神,志得意滿,開始享樂,從此少問國事。在納為后,更加沉溺酒色。 是怎樣才能造成如此相似的一面,其實除了君主昏庸無能以外,還有些別的相似或不同的原因縱觀漢唐這兩個朝代末期,我們都會發現一些相同的事件,比如:閹宦專權、黨爭、強藩。 讀過三國的都知道,漢有十常侍之亂,同樣唐末也有閹宦專權的現象,甚至于最夸張的是幾代皇帝都是由宦官來立的,這就好比說你們家不是由你這個主人說了算,而是由保姆說了算,這就太可怕了。而且這幫閹宦五肢不全,腦袋里并沒有裝著治國謀略,而是怎樣才能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如此一來國家也就徹底完了。 唐玄宗任用有“”惡名的為宰相長達十八年使得朝政敗壞。李林甫死后又以為相,此時期又開始出現了干政的局面,的權勢炙手可熱。 宦官掌權,兵權甚至皇帝的擁立都由決定,對地方有獨立于中央的管理權,成為唐朝的內憂外患。直到后來的唐憲宗上位,才算是緩解了一些局面,因此歷史上唐太宗、唐玄宗、唐憲宗三個皇帝得到了較高的評價,但即便如此也難以挽回之前造成的局面。 那么朝堂之上呢,總是還會有忠正的大臣吧。可惜,唐末黨爭進一步的削弱了原本就已經日薄西山的大唐王朝,并且由于他們的存在,宦官更加得勢,這一局面直到唐滅亡之前也沒有能夠根除,宦官與大臣之間的爭斗,還進一步加深了藩鎮的割據。 尤其是唐憲宗末年,以和為首的大臣之間的亦越演越烈,使宦官更加得勢。牛黨、李黨相繼執政,史稱“”。 在九年(835年)與和等發動,密謀誅殺宦官失敗。甘露之變而后,宦官團結一致;群臣唯有借藩鎮兵力對抗宦官權力,埋下晚唐時藩鎮和宦官直接沖突的種子。 唐宣宗之后,與是著名的無能昏君,使唐朝一直走下坡路。唐朝后期,戰爭不斷,經濟政治衰退,大中十三年(859年)爆發農民起義,唐朝經濟命脈的江南地區經過的打擊,唐朝統治名存實亡。 經過黃巢起義后,把唐朝的基礎打破。而宦官所管理的禁軍也損失過重,所以宰相與宦官爭權不斷。 最后最根本的原因,藩鎮強大,由于府兵制改募兵制,使得地方上擁有自主的招兵權利,造成士兵只知道自己的主官而不知道有朝廷,并且這一點直到今天都仍然有借鑒意義,比如如今的泰國便是如此。藩鎮儼然成為一個小王國,朝廷能起到的管轄十分有限,局面被動。 唐玄宗好大喜功,為此邊境將領經常挑起對的戰事,以邀戰功。又由于當時兵制由改為,使得與軍鎮上的士兵結合在一起,就出現了邊將專軍的局面。 安史之亂使得唐朝元氣大傷,從此由盛轉衰。此時已經逐步,現象日趨嚴重,也無法實行。戰后關東人丁銳減,土地大量荒蕪,的形勢已經形成。 唐德宗時期,曾力圖平藩,但是引起、、叛亂。結果發生。戰爭持續了5年,最后雖然朱泚和李希烈等敗死,但是唐朝卻與其余藩鎮妥協,條件是取消王號,朝廷承認他們在當地的統治權。從此割據局面進一步深化 如此一來,唐末黃巢起義等一系列的打擊,成為了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雖然最終被平定,可此時的天下已經非大唐的天下。 公元907年,朱溫逼唐哀帝禪位,改國號梁,是為梁太祖,改元,定都于開封。唐朝滅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