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焦慮的現代社會,“富養”早已被人誤讀。 父母們簡單地將“富養”理解為“砸錢”,窮盡一切也要給孩子最好的物質條件。這樣的孩子,長大后往往走向兩個極端:要么成為被金錢控制的奴隸,要么變成天真爛漫的“圣母”。 然而,真正的富養,富在養見識和眼界。 真正優質的教育從來不是購買就能獲得的,之前北京狀元說“現在的狀元都是家里很厲害的那種”時,中國家長不應該為經濟不夠優渥而焦慮,而應該反省有沒有在精神上富養過孩子。 如果父母平時在家就喜歡打牌,家里除了電器說明書之外,連一張帶字兒的紙都找不到,不可能養出飽讀詩書的孩子。 父母自己不愛學習,卻花大價錢去買學區房,聽起來很感動,但其實是一種昂貴的偷懶,其實是在為子女教育上的不作為買一個心安理得。 在超級演說家的舞臺上,曾有一個非常優秀的90后女孩,劉媛媛。 她在《寒門貴子》的那篇演講稿中,提到過自己出身貧寒,“我們家都不算寒門,因為連門都沒有。”她的父母是一對普通的農村夫婦,目不識丁,靠著拼命打工,出賣勞力供著她和兩個哥哥念大學,貧窮的家庭沒有給她物質上的財富,但卻教給了她正直的品性,進取的精神。 劉媛媛在《超級演說家》中曾發表過這樣一段演說: “有些人出生就含著金鑰匙,有些人出生連爸媽都沒有,人生跟人生是沒有可比性的,我們的人生是怎么樣,完全決定于自己的感受。你一輩子都在感受抱怨,那你的一生就是抱怨的一生;你一輩子都在感受感動,那你的一生就是感動的一生;你一輩子都立志于改變這個社會,那你的一生就是斗士的一生?!?/p> 說出這樣話的人,才是真正被富養大的孩子 凱特??怂乖凇队说难孕袧撘巹t》中說,英國人如何衡量一個人在社會中上層?并不是看他的財富,他開什么車,穿什么牌子,而是,看他的書柜上放著什么書,家里的食物和酒,以及房間是否凌亂。 古今中外,但凡優秀之人,都是有見識有眼界的的人,而這些見識和眼界都來源于孜孜不倦的閱讀。 Facebook的創辦人扎克伯格會在工作之余用大量時間的閱讀來提升自己的見識和開拓眼界,他的讀書習慣很嚴苛自律,保證能在15天左右讀完一本書。 他說:“讀書讓我明智,讓我深入地探討身邊的事,而且書中的見解,比當下多數的媒體報道都要深刻。平時我要多花時間看書,而不是只看新聞?!?/p> 馬云也是這樣,從小到大,一直堅持閱讀,不斷刷新自己的見識,以此來挑戰新領域。 所以,不是在家里擺了一柜子書,孩子就會讀,也不是給孩子買學區房,孩子就能成狀元。而是在家里營造熱愛讀書的氛圍,父母引導陪伴,共同探索,這樣才會幫孩子養成終生熱愛學習的好習慣。 西方精英教育堅持一個育人準則:終身學習和全面成長。這是保證財富代際傳承的必要條件。 所以,“富養”并不是滿足孩子的所有物質要求,而是富在養見識和眼界。 最好的富養,是給孩子很多很多的愛,真正的富養,在于精神的富養。 是在生活的苦難面前堅強、堅韌,在孩子的教育中慈愛、溫柔,身體力行做孩子最好的導師和榜樣。 讓孩子明白生活的艱辛,體貼父母的不易,引導孩子依靠勤奮和付出才能改變貧苦的生活。 讓他們明白唯有精神的成長、意志的堅強,以及勇氣的磨練,才能成為耀眼的星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