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翹散是家喻戶曉的方劑,其現代中成藥即為“銀翹解毒片”,作為使用量很大的感冒藥,很多人在使用上還是有些偏差。 銀翹散出自《溫病條辨》卷一,其功效為辛涼透表,清熱解毒。 金銀花 那么,這是什么意思呢?又為什么用“透”字? 大家可能不熟悉,中醫治病的方法大致分為八種,其中發汗是一種用于治療外感病的最常用方法,我們叫做“汗法”。 外感邪氣,需要發汗以將“邪氣”帶出,需要汗將邪從表里,“透”到表外,從而離開人體。涉及到外感風熱,需要用辛涼解表藥以針對風熱,這是一個取象類比的比喻。其本質如下: 1,辛味本身可以加速氣血運行,引起汗出。常用的辣椒和薄荷,我們可以很清楚地嘗出來哪個是“辛熱”,哪個是“辛涼”,尤其當我們本身已經咽喉腫痛時。后者依據味覺定義了辛涼后,緩解的癥狀自然是“熱證”。作為外感風熱主癥之一的“咽喉腫痛”,是辛涼藥的強項。 薄荷 2,發熱需要出汗來降體溫,但單純的捂汗可能并不能將汗捂出來,甚至越捂體溫越高,我們需要借助藥物來達到發汗降溫的目的。 3,有慢性鼻炎/咽喉炎的朋友可能有體會,嗓子里有粘痰,不好吐,一碗餛飩湯,多來胡椒,吃完后汗、鼻涕、痰全出來了,如果在家只是單純的捂出汗,痰更粘膩,更難咳出來。 連翹的花 銀翹散的治療為:發熱,不怕冷或微怕冷(體溫多在38度及以下),咽喉腫痛,鼻流濁涕或吐黃痰,小便黃,小便少。 中醫理論里,銀翹散主要應用于風溫初起,或外感風熱。這里我想和大家說一下,風溫初起/外感風熱并非一定是天熱時熱病的,有時凍著了,但出現了上述癥狀依舊是風溫初起/外感風熱。這里這兩個名詞的金標準是主癥,而非病因。 因為有相當一部分病人在冬季著涼后出現怕冷,流清鼻涕,一會或一兩天后就出現發熱、咽喉腫痛、鼻流濁涕,中醫將這個過程叫做“外感風寒入里化熱”,所以即使是凍病的,也不全是風寒。 我們常見的銀翹解毒片有兩大類,一類是純中藥濃縮的片劑,還有一類如“精制銀翹解毒片”,里面加入了西藥“對乙酰氨基酚”,對乙酰氨基酚就是一種用于解熱鎮痛的藥物,本身有較強的發汗效果。近代中醫名家就將解熱鎮痛藥物歸為中醫解表發汗藥來使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感冒了,不管風寒,風熱都需微微發汗 我們都知道,吃了退熱藥,要好好蓋被休息,當我們出了汗就會舒服很多,所以即使是小小的外感風熱,也請您吃了銀翹后,好好蓋被休息一下,另汗微微出,癥狀消失的會快很多。另外,切忌發汗太過,出汗后別忘多喝水,水喝少了,小便黃和痰難咳還是不容易好。 (作者:天津市寶坻區中醫醫院 龐德醫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