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名家書畫》解讀 李迪,生卒年不詳。南宋畫家,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北宋宣和時為畫院成忠郎,南宋紹興時復職為畫院副使,歷事宋孝宗、宋光宗、宋寧宗三朝(1162年—1224年),活躍于宮廷畫院幾十年,畫多藝精,頗負盛名。工花鳥竹石、鷹鶻犬貓、耕牛山雞,長于寫生,間作山水小景。構思精妙,功力深湛,雄偉處動人心魄。 魚米之鄉的江南,因為農耕的需要,牛只處處可見。不論在勞役中或休息時,牛永遠都是一付安之若素、大智若愚的模樣,那是畫家們所喜愛,又樂于捕捉入畫的。關于牛,前面介紹過唐代韓滉的《五牛圖》,下面我們再來介紹南宋時期畫院派畫家李迪的《風雨歸牧圖》。 此畫表現的是風雨將作,牧童頂風趕?;丶业那榫?。天色昏蒙,風雨驟起,落葉在疾風中狂舞。兩株塘邊古柳,出枝挺拔,支撐著迎風翻舞的柳絲,坡上雜木,岸邊蘆葦,葉落枝摧,風勢之急得到極度的渲染。整個畫面在急于避雨的形勢下,表現出人急,牛也急。不料,后方那個牧童的斗笠被大風刮走了,穿著蓑衣的牧童立馬回轉,手腳并用,努力地想穩住趴在牛背上的身子,一邊頂著強風,猶豫地盯緊斗笠,欲下不能,欲罷不舍。兩頭牛應該是意識到主人的難處了,也露出不知所措的樣子,前方的牛還停下疾走中的步履,把頭反轉過來,似乎在詢問后方的牛,“怎么辦哪?走還是不走?”牛與人,人與物之間動態密切地呼應著,,也彼此互相牽制,創造了有如默劇般的戲劇效果。 雙擊放大看圖 《風雨歸牧圖》 絹本設色 123.7×105.6厘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 畫上鈐有明初“典禮紀察司印”半印、明朱棡及清內府鑒藏印,《石渠寶笈三編》著錄。另,畫幅右下角署有“甲午歲李迪筆”的六字款,“甲午”為孝宗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一般認為這是傳世李迪具款作品中最早的一件?!讹L雨歸牧圖》也是自古以來諸多描繪牧歸景色中的杰作。 圖中,為了描繪強勁的風勢,畫中所有的植物全都往畫幅的左側翻飛,整幅畫營造出極大的風動感。這種整體的協調本已讓畫作的內涵達到一定的高度,偏偏畫家又把回家的路向定位為逆向,走相反的方向。在協調一致中,作為畫中靈魂的人與牛卻反其道而行,其目的就是將之對比并陳,以產生極突出的視覺效果,畫家李迪在這一點上運用得十分出色。此時,整幅畫就出現了一種氛圍,產生強大的動勢,進而定在“恒動”之中了。而這種“恒動”的氣息是有感染力的,觀畫者不知不覺地就融入畫中,也產生被強風吹掠的感覺。 兩牧童,都趴在牛背上,為對抗狂風而俯伏蜷縮,頭頂著大斗笠,身披著大蓑衣,在肥壯的牛身烘托下,兩個童子的神態栩栩如生。其實這兩個牧童被塑造得很有特色,前者為了固守已身,右手緊扣斗笠,左手緊挾鞭子,弓身伏背的模樣十分逗趣;而后者一個疏忽,頂上的笠帽被大風刮走了,他十分機伶,迅速地扭身朝后,想撿斗笠……兩條水牛,一前一后,躑躕而行。在前的大牛,轉首回視,如喚似催;在后的小牛,哞哞有聲,急步趕上。兩牛奔走的姿勢頗有韻致。八只牛蹄有起有落,或?;蝌?,極富于變化,足見畫家觀察之深入精微。 體積壯觀的柳樹,可能因樹齡高了,粗礪的主干布滿樹瘤及枝干被截斷后自我愈合的口子,顯得盤結曲轉。針對主干,畫家可能先在輪廓及樹身部分以淡墨打底,再用濃墨以中鋒勾勒,并且在重點部位尤其是繞著樹瘤或斷口處,做細致的點染皴擦,濃淡互襯之間,便產生了鮮活的立體感。這兩株加意描繪的主干,表層墨色凝斂多變,結構繁復曲轉,予人的感覺就像牢牢釘入地底般,沈穩厚重,要撐起龐大的樹身,很是游刃有余。老樹的樹葉,李迪以牛毛皴這個技法耐心地描繪,保持同等力道,一點一點地經營、匯聚;在虛虛實實、疏疏密密的變化中,詩般的空靈之氣就在行筆落墨間逸出。而這份詩情畫意的展現,也反映了畫家的胸懷,對生命抱持極大的虔敬之心,對藝術懷有無比的崇尚之意。 此外,牛的形體表現,用筆深厚柔韌,更兼以蒼潤的濃淡墨色,把蹄角、毛皮、骨肉的質感特征和肌膚的凹凸起伏天然染出。在牛只的技法上,李迪以鉤勒法來表述。先勾出兩頭牛的身形、動態,再以渲染手法分出牛的身軀、頸腹間的明暗變化,等牛的實體感出來時,接著再勾出牛體各部位的細節,最后用渾圓勁實的細線加深輪廓線。這時就可看見活生生的、十分靈動也十分壯碩的兩頭牛,踩踏著千古歲月,以一貫的大智若愚,朝我們邁步而來。 牧童原本是閑散的,牛只原本是魯頓的,柳樹原本是溫婉的,雜草矮樹原本是質樸的,此時都在“勁風”這只大手撥弄下,鋪天蓋地的吹拂千年,此刻再吹向你、我--——觀畫者。你、我的身、心都在風中,這個風在吹掠過宋、元、明、清的興與亡,挾帶著綿遠歲月的悠然與滄桑,蘊蓄著滿滿的古典美學與文化素養之后,再吹向遠方! 更多作品賞析 《秋林放犢圖》 南宋 李迪 《春郊牧羊圖冊》 24.1×24.8厘米 絹本設色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提升美感、鑒賞、觀察及想象 提高眼界、胸襟、情懷和氣度 .............看經典系列............... 中國畫,歷史悠久,自成體系,以意為主,用形寫神,追求氣韻生動,形神兼備,在世界畫壇上獨具風采。 中國書法, 漢字特有的書寫藝術,被譽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 《中國歷代名家書畫》,遍尋海內外眾多博物館,精選208幅歷代名家、名畫、名帖,集山水、人物、花鳥、書法于一冊,呈現大師們不同風格的經典書法與繪畫之作。其中198幅繪畫作品,代表了中國各時期繪畫的巔峰之作,書法作品收錄為中國十大傳世書法名帖。他們千百年來幾經滄桑流轉,極富傳奇身世,雖經歲月洗禮,卻充分表現出了中國書法和繪畫藝術的極高造詣。 在欣賞本冊的同時,我們可以看到絕大部分書畫作品曾被歷代皇家、收藏家、鑒賞家等留下了眾多印章,從而我們又可以欣賞到“方寸之間,氣象萬千”的篆刻藝術。而其中乾隆皇帝“宜子孫”的吉祥印章,專為收藏珍賞書畫所用,意為有價值的東西, 應該留與后人, 惠及子孫后代。因此欣賞中國經典名畫,最重“宜子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