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再熟悉不過的餅干,歷史其實已有四千年了。 據說,考古學者們在古代埃及的古墳中發現過餅干的遺物。又據考證,真正成型的餅干要追溯到公元七世紀的波斯,當時制糖技術已經開發出來,最初形式的餅干在當地及阿拉伯半島被廣泛使用。直至公元十世紀左右,隨著對西班牙的征服,餅干開始傳至歐洲,并從此在歐洲各國中流傳。到了公元十四世紀,餅干已經成了歐洲人午茶時最喜歡吃的點心,從皇室的御廚房到街巷里閭的平民住宅,都彌漫著烘烤餅干的陣陣香氣。 而現代餅干產業,則是由十九世紀在英國開始發展的。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后,近代航海技術隨著原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擴張為歐洲強國所重視。在長期的航海中,面包因含有近百分之四十的較高水分容易霉爛,不適宜作為儲備糧食,所以含水分量很低的速成食品餅干產業便大興起來。 餅干是明末清初由傳教士引入中國的,著有《國榷》的布衣史學家談遷曾有記載。清順治十年(1653),談遷接受清朝弘文院編修朱之錫的聘請,任其幕友,共同從運河乘船至北京。在京期間,他經過朱之錫介紹,結識了德國來的天主教傳教士湯若望,在談遷所著的野史筆記《北游錄》的“紀聞”部分中,就有“湯若望”的條目;而在“紀郵”的日記部分中曾經記載:“晚同張月征飲葡萄下,啖西洋餅。蓋湯太常餉朱太史者,其制蜜麥和以雞卵,丸而鐵板夾之,薄如楮,大如碗,詫為殊味。月征攜四枚以示寓客。夜微雨。”當時,湯若望在清朝官至太常寺卿,管欽天監印務,與清朝高級官吏交往頻繁。他將自制的餅干饋贈給了朱之錫,也使得寄寓在朱宅的談遷,可以初次品嘗到餅干的滋味。 自晚清以后,餅干就開始多有輸入國內。當時在上海外國租界里,有外人投資開設的“威士文”餅干廠。從此以后,國內新建的餅干廠越來越多,餅干的花色種類也越來越豐富了。 星期文庫 食物史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