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的“白露”,果然氣溫驟降啊,一陣秋雨過后,穿短袖短褲出門的我竟然感覺到冷!但這絲毫不影響“2017辰山睡蓮展”如火如荼的進行中。300余個品種的睡蓮在五大展區競相輝映,成為這個夏末秋初滬上公園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在觀賞美麗的睡蓮花朵同時,有很多細心的游人會觀察到,在展出的多個睡蓮品種中,有一類喜歡“攜兒帶女”的奇特品種總能引起人們的注意。這是睡蓮病了嗎?其實這并非是疾病,而是一些熱帶睡蓮特有的繁殖方式——“胎生”(準確起見應該稱為“假胎生”)。 睡蓮的這種“胎生”現象,事實上一種十分獨特的營養繁殖(無性繁殖)方式。所謂營養繁殖,就是不需要通過開花結果,而是依靠根、莖、葉等營養器官進行繁殖的方式。我們日常生活中對花卉進行的扦插、壓條等,其實也都是營養繁殖。 而之所以不叫“胎生”而叫“假胎生”是有原因的:“胎生”一詞是源于動物學的稱呼,意思是胎兒從受精卵發育而來,并且在母體上吸收營養長大,發育到一定階段才脫離母體而出生(如各種哺乳動物)。 而在植物中,胎生現象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種子成熟后,不馬上脫離母株,而是在果實內萌發,并長成幼苗,這是一種有性繁殖的方式,符合“胎生”一詞的定義。如分布于熱帶和亞熱帶海岸潮間帶的很多種紅樹林植物,大多具有這一特性。 ▲胎生的紅樹(Rhizophora apiculata),種子在果實內發育,長出了長長的下胚軸,尤如一根懸掛的“香腸” 另一種是幼芽(或珠芽、不定芽、小鱗莖)直接在營養器官(根、莖、葉)上發育,并且長成為小苗,沒有通過雌雄蕊受精形成種子這一過程,是一種無性繁殖方式。因此稱為“假胎生”。如落地生根屬(以前歸在伽藍菜屬)、胎生蕨類(如胎生狗脊)和一些熱帶睡蓮品種。
假胎生現象是植物長期適應干旱、冷涼、高溫等惡劣環境的結果,并且成為可遺傳的方式而固定下來的。假胎生的好處顯而易見,如果母株在環境壓力下沒有成功授粉而形成種子,或是種子在發育成熟前就被破壞,那么對于一個生長季只開花結果一次的植物而言,一年的努力就白白浪費了。但是對于具有假胎生這一“超生”本領的植物,隨隨便便就能長出幾十至幾百個小苗,繁殖下一代的任務簡直毫無壓力啊。雖然后代的變異率為零,但起碼好過沒有后代。 ▲假胎生的熱帶睡蓮 在睡蓮的原生種中,只有原產于西非地區的小花睡蓮(Nymphaea micrantha)具有胎生的特性。這種睡蓮在葉片和葉柄的連接處,存在一團處于未分化狀態的細胞。在生長過程中,這些細胞會再次分化為根、莖、葉等組織,因此就會產生葉片中心帶有小植株的樣子。胎生的小植株通過葉柄和葉片輸送來的營養不斷生長,當老葉衰老、腐爛之后,長成的胎生植株就會脫離母株,隨水漂流,在新的地區扎根生長,綻放出淡粉色的花朵。 ▲小花睡蓮 N. micrantha 盡管胎生睡蓮只有這一個原生種,但園藝學家們用它作為親本進行雜交,目前已經培育出了超過20個具有胎生特性的熱帶睡蓮品種。本次睡蓮展就展出了'伊斯蘭達'、'多貝'、'魯比'、'蒂娜'等10余個具有葉片胎生特性的品種。這些睡蓮品種不但花朵更為艷麗,而且也保留了胎生的特性,為這些優良品種提供了新的繁殖手段。 ▲可胎生的睡蓮品種:伊斯蘭達N. 'Islamorada' ▲可胎生的睡蓮品種:多貝 N. 'Daubenyana' 除了可以葉片胎生,一些睡蓮品種的花部胎生現象則更為難得。在耐寒睡蓮‘萬維莎’、‘科羅拉多’等品種中偶爾可見。而本次展出的一個夜花型熱帶睡蓮——叢生睡蓮(Nymphaea prolifera)卻對花部胎生‘情有獨鐘’,自開展以來,已有5朵以上的花苞沒有正常開放,卻從中萌發了幼芽。 |
|
來自: cxag > 《花鳥動植物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