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9.8 七月十八·周五 秋風引 劉禹錫 何處秋風至? 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 孤客最先聞。 宜 樂 悲 忌 古詩賞析 詩題為“秋風引”,“引”在這里沒有實義,標示一種文學體裁;“秋風”才是詩人歌詠的對象。“秋風”給人的感覺應該是蕭瑟冷清的,它吹黃了草木,吹落了花葉,更可以吹白了青絲,吹老了人生。 此外,熟悉典故的讀者也會聯想到“秋風思”,是說西晉的張翰因不愿卷入晉室紛爭,便借口秋風起,而思念家鄉的菰菜、莼羹、鱸魚,辭官回鄉,并寫了一首著名的《思吳江歌》,歌曰:“秋風起兮木葉飛,吳江水兮鱸正肥。三千里兮家未歸,恨難禁兮仰天悲。” 后來人們以“秋風思”代指鄉思,如戴叔倫在《題稚川山水》中寫有“行人無限秋風思,隔水青山似故鄉”之句。 以上是詩歌的題目帶給我們的聯想,帶著這些聯想再結合作者的身世經歷——劉禹錫曾長期被貶南方,這首詩就作于被貶期間——可以確定,詩人的心態肯定不是“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宵”這樣的瀟灑曠達。 詩以問句領起,略顯突兀。詩人感受到秋風突然而至,便忍不住發問,它到底是從何而來呢?次句承上,言秋風不僅突然而至,還送來了雁群。由此可知,作者首句的發問,并不是為了尋根究底以探索秋風的來源,而是帶有埋怨的意味,埋怨秋風送來了秋雁。 這里又出現一個意象——雁。大雁是候鳥,每年秋季南遷,年年守期;此外,古人有雁腳傳書的傳說,所以大雁常被人們當作信使。劉禹錫是洛陽人,被貶南方多年,心中日思夜想的肯定是久別的家鄉。此時他看到大雁從北方飛來,不免聯想到北方的家人,他們是否也給自己帶了書信呢?當然,他沒有收到親人的書信,只聽到大雁凄厲的鳴叫聲。所以,詩人埋怨秋風送來了大雁,使自己的思鄉之心變得更加殷切。 以上,詩人只拈出了兩種意象,秋風和大雁,他只就題發問,并承題展開,并沒有說出自己的愁,更沒有點出鄉愁。然而,我們從這兩種意象中大致猜想到了詩人的情感,窺探出了他的內心世界。到底是不是這樣呢? 再看第三句“朝來入庭樹”,詩人突然一轉,視角從空中的大雁轉到了地面的庭樹,說秋風每天清早都來到庭樹中,發出沙沙的聲響,這種聲響最先傳到了自己的耳中,“孤客最先聞”。秋風吹入庭樹,本來是尋常的自然現象,但在詩人眼中,“朝來入庭樹”代表了秋的到來,也代表了時光的流逝,是一種令人心驚的聲音。 末句緊承第三句,并收攏全詩,點出一個“孤”字,至此,詩的主題便十分明了。寓居他鄉之人,才稱之為“客”,思念家鄉之時,才會覺得孤獨;“孤客”對外界的變化是最敏感的,因而他最先聽到了秋風聲。這一結句曲折見意,含蓄不盡,為讀者留有可尋味的深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