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度就是長度2、量是容量3、衡是重量。 中國古代對度量衡的使用,有著極悠久的歷史,從古史傳說中的一些材料看,可能在原始社會和封建社會初期由于奴隸制和封建經濟與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度量衡逐步完善,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 【尺】 最早的尺多用木、骨和象牙制成。因木、骨容易腐朽,保存到后世的很少。現在保存下來最早的尺子是河南安陽出土的幾件象牙尺,尺上都有刻度,正面刻十寸,每寸刻十分。 目前所見最早的銅尺是戰國時期的。 例如:現藏于南京大學的1931年河南洛陽金村出土的銅尺,正背兩面無刻度,僅在一側刻10寸,第一寸刻11格,其余9寸不再刻小格。但在5寸位置刻有交午線。鋸實測尺長23.1厘米,寬17厘米,厚0.4厘米。 始建國元年方斗 【量】 量東西的器皿,如同后來的升、斗。戰國以前這種計算體積的量器多用陶或木料制成,戰國后開始大量地用銅制作量器,流傳下來的很多都是當時國家頒布的標準量器。如傳世的商鞅方升,商鞅變法時頒布的標準量器。器作長方形,有柄,實測容量201毫升。三件有名的陳純釜、子禾子釜和左關鍬都是齊國官定量器。陳純釜和子禾子釜作長圓罐形,有二耳:左關鍬作橢圓形。齊國量制單位為升、豆、區、釜、鐘。新莽始建國元年頒發的標準量器新嘉量有斛hu、斗、升、合、龠yue五種單位,器作圓形,在各部分外面分別有刻銘,說明量值及其計算方法。經實測并據各部分刻銘計算,嘉量一斛近20000毫升,一斗為2000毫升,一升為200毫升,一合為20毫升,一龠為10毫升。新嘉量制作準確,在中國度量衡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近年在文物考古工作中,發現了很多銅量器。 秦始皇二六年詔橢量 【權】 古代量重量所用。多為銅或鐵制,相當于后世的砝碼和秤砣。現存最早的銅權是戰國時期的,尤以秦國與楚國出土最多,秦的許多銅權上都附有始皇詔和二世詔,形制多做成覆盂狀圓形,很像今天的饅首。 官累銅權 喜歡本文的朋友 關注+收藏+點贊 下一講分享青銅器(銅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