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建立初期,職官設置沿襲元朝,中央以中書省、都督府、御史臺分掌行政、軍事、監察。后來朱元璋撤消中書省,并規定永不設丞相,把一切政務統歸六部,由皇帝直接轄制。因政務繁多,朱元璋從翰林院等文翰機關指派官員加殿閣大學士銜,協助皇帝閱看奏章、草擬詔旨。這便是內閣的雛形。 嘉靖以后,大學士則“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儼然是宰相之職。但翰林學士僅為五品官,于是對內閣大學士多加六部尚書、侍郎等銜,以提高其地位,實際并不真管該部事務。凡大學士兼六部尚書者,一般尊稱為“閣部”。 比如張居正的官職,他是太師太傅、中極殿大學士、上柱國,內閣首輔。太師和太傅都是正一品,大學士只是五品官,而上柱國更是榮譽頭銜。 內閣就比較特殊了,它雖然實職上是明朝最高的行政部門,但名義上卻不是,六部也不是它的下屬部門,它比較像皇帝的智囊團,最有權力的智囊團。 內閣的權力的體現在“票擬”上,也就是代替皇帝對奏折提出意見,經皇帝批準后交六部辦理。但內閣對皇帝“不合理”的詔旨,可以拒絕草擬,封還執奏。皇帝不滿內閣意見發回重擬時,如果內閣認為自己的意見正確,可以拒絕重擬,以原票封進。 但最終還是要皇帝的“披紅”,皇帝把“披紅”的權力交給了司禮監的秉筆太監,這也是太監權力的主要體現。內閣的“票擬”和太監的“披紅”就合成了完整的皇帝權力,這就組成了明朝最上層的權力構架。張居正也因為有了秉筆太監馮保的支持,才能改革。 朱元璋廢除中書省后,六部尚書實際上成為朝廷的最高的行政長官,其品位也由正三品升為正二品。其副職叫侍郎。 都察院是明朝中央的司法監察機構,明朝院、部權并重,院長官都御史與尚書平級,為正二品。 內閣和六部并沒有統屬關系,六部尚書完全可以不鳥內閣大臣。 地方上則以承宣布政使為明省級行政長官,明朝全國設有13個布政使司。巡撫一職最初只是臨時性官職,但后面慢慢變成了常設,成為一省最高行政長官。 軍事方面主要有兵部和五軍都督府。兵部有出兵之令而無統兵之權;五軍都督府掌統兵之權,轄管各衛所衛軍,而無出兵之令,且五軍都督府沒有軍兵。兵部尚書是正二品,文職;五軍都督府左、右都督為正一品,武職。 文官的三師為正一品,三孤為從一品,太子三師為從一品,以上官員雖然位尊,但只是一種虛職,是皇帝對大臣的加官和贈官。因此正二品的六部尚書可以說是文官里的頂頭官職了。 官職體系大概就這樣,我們來看看毛文龍的官職: 天啟二年(1622年)六月,升為平遼總兵官,掛征虜前將軍印 天啟三年(1623年)二月,賜尚方劍,加都督僉事銜 天啟四年(1624年)朝廷升其為太子太保、左都督 太子太保為三師之一,文職正一品,左都督為武職正一品,雖然都是虛職,可實打實的文武都是正一品,而且還有尚方劍。 至于袁崇煥的官職則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 兵部尚書正二品,雖然兵部和五軍都督府的權力相當,但品級畢竟差了一些。右副都御史是正三品,督師并不是正式的官名,可以看作是一個臨時工作小組,就是總督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 這樣算下來,袁崇煥以正二品的文職矯詔殺了文武職都是正一品,而且還有尚方劍的毛文龍的確是逾越。毛文龍不是他的下屬,嚴格說起來還是他的領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