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本單元包含四篇課文:《竊讀記》《小苗與大樹的對話》《走遍天下書為侶》《我的“長生果”》,主題為“我愛讀書”。 考點 本單元閱讀的常考點: 1.理解標題含義; 2. 賞析優美的詞句; 3. 理解句子含義。 第一單元 【直擊考點·閱讀】講解視頻 【配套單元試題獲取方式】 1.分享推文到朋友圈并截圖 2.將截圖發送給公眾號,并回復“閱讀1”即可獲取 單元詳解 一、《竊讀記》 這篇課文我們要緊緊把握下面這三個考點: 第一,理解標題含義, 第二,賞析優美的詞句, 第三,理解句子含義。
考點一:理解標題含義 何為“竊讀”,作者為什么要“竊讀”?作者怎樣竊讀呢? 一說到“竊”,就容易聯想到“偷”,但本文中“竊讀”的“竊”是“偷偷地”的意思,指的是作者小時候因為渴望讀書,卻無錢買書,所以只能在書店讀書而不買書。 本文以“竊讀”為線索貫穿全文,以竊讀的經歷為主要內容,并通過動作和心理活動的描寫,將“竊讀”的過程和滋味具體化,以表達作者對讀書的熱愛,對知識的渴望之情。
考點二:賞析優美的詞句 本篇課文中有許多優美的詞句,這里重點賞析兩句。 第一句:急忙打開書,一頁,兩頁,我像一匹餓狼,貪婪地讀著。 本句中 “貪婪”是指貪得無厭,沒有滿足的時候。這句話將“我”比作一匹饑餓的狼,一頁一頁貪婪地閱讀猶如餓狼進食,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我”強烈的求知欲和對讀書的渴望 第二句:我跨進店門,暗喜沒人注意。我踮著腳尖,從大人的腋下鉆過去。喲,把短頭發弄亂了,沒關系,我總算擠到里邊來了。在一排排花花綠綠的書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尋找,卻找不到那本書。從頭來,再找一遍。啊!它在這里,原來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文段中一系列的動詞,既寫出了書店顧客之多,讓小小的“我”頗費周折才能讀到書,又寫出了“我”對讀書的如饑似渴、心情急切。 文段中還有對人物心理的描寫,“暗喜”“啊!”等詞句,寫出了作因沒被發現而可以繼續讀書時的開心,和作者發現了魂牽夢繞的書時的驚喜。
考點三:理解句子含義 作為本單元重點學習課文,本篇課文中有許多需要細細品讀的句子,常考點為以下三個句段. 第一句:我有時還要裝著皺起眉頭,不時望著街心,好像說:“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實,我的心里卻高興地喊著:“大些!再大些!” 本句通過“我”假裝發愁的表情和快樂的內心的對比,真實地寫出了“我”為雨天能夠有個充足的理由讀書而無比高興的心情,表現出“我”對讀書的喜愛。 第二句:我很快樂,也很懼怕——這種竊讀的滋味! 這句話是本文的中心句,“快樂”的是“我”感受到了書籍帶來的智慧和快樂,“懼怕”的是“我”害怕被店員或老板發現而遭到訓斥和驅趕,這句話概括了竊讀的復雜感受。 第三句:這時,我總會想起國文老師鼓勵我們的話:“記住,你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 “吃飯長大”指的是身體的物質需求,“讀書長大”則是指精神的成長,心靈的成長;糧食哺育的是身體,而書籍哺育的是靈魂,一個知識與智慧不斷增長的人,才是健康成長的人。 二、《小苗與大樹的對話》 這篇課文我們要緊緊把握下面這兩個考點: 第一,理解標題含義, 第二,理解句子含義。
考點一:理解標題含義 課文題目“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指的是什么? 本文題目表面上與二人名字密切相關,“小苗”指苗苗,“大樹”指季羨林,結合二人的身份、談話內容來看,我們會發現,“小苗”還意味著苗苗在求學和增長知識的路上剛剛起步,猶如破土而出的小苗需要汲取營養,而季老學識淵博、學有建樹,恰似一棵根深葉茂的大樹。
考點二:理解句子含義 第一句:我看的閑書可多了,《彭公案》《濟公傳》《施公案》《三俠五義》我都看。 “閑書”指的是《彭公案》《濟公傳》等正課以外的書,季老舉了自己童年的例子,生動形象地和苗苗交流童年讀課外書的情景,鼓勵苗苗多讀書。 第二句:文學家魯迅曾經講過,要把文章寫好,最可靠的還是要多看書。 季老引用魯迅先生的話,是為了告訴苗苗要寫好文章,靠的是多讀書,而不是說最可靠的是看課外書。 第三句:三貫通,這才是21世紀的青年。 “貫通”指的是全面透徹地理解和領悟。“三貫通”指的是“中西貫通”“古今貫通”“文理貫通”,這句話是針對苗苗偏科而說的。國力的競爭取決于人才的競爭,21世紀是一個知識和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只有學貫中西、博古通今、文理兼備的綜合型人才,才能適應21世紀發展的需要。
三、《走遍天下書為侶》 這篇課文我們要緊緊把握下面這三個考點: 第一,理解標題含義, 第二,賞析優美的詞句, 第三,理解句子含義。
考點一:理解標題含義 課文以“走遍天下書為侶”為標題好在哪兒? “走遍天下”意思是走遍世界,“侶”指的是同伴,作者在標題中毫不猶豫地表明了自己的觀點——以書為伴侶,享受閱讀的樂趣,度過漫長孤寂的旅程。本文以“走遍天下書為侶”為題,充分表達了作者對閱讀的熱愛。
考點二:賞析優美的詞句 本篇課文語言優美,尤其以修辭手法的運用為特色,這里重點賞析三個句子。 第一句:這有什么關系呢?你不會因為以前見過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見到他們了吧?你不會因為熟悉家中的一切就棄家而去吧?你喜愛的書就像一個朋友,就像你的家。 本段話中,前三句為三個連續的反問句,后一句將書比作成朋友和家。運用反問,加強語氣;運用比喻,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書與愛書之人感情深摯,充分表達出了對書喜愛。更重要的是,朋友常常相見,家日日都回,卻從來不會生厭,以此說明書常讀常新,百讀不厭。 第二句:你會選擇哪一樣?似乎很難作出選擇。如果你問我,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我會選擇一本書。” 這一句運用了設問的修辭手法,自問自答,在常人難以做出選擇的問題上,作者堅決地選擇一本書,表達了對書的喜愛程度,鮮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觀點。 第三句:一本你喜愛的書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處你隨時想去就去的故地。 這一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將書比做成自己熟悉的朋友和故地,表達出對書濃郁的情感,對一本書喜愛到百讀不厭的程度。 考點三:理解句子含義 第一句:首先我會思考,故事中的人為什么這樣做,作家為什么要寫這個故事。然后,我會在腦子里繼續把這個故事編下去,回過頭來品味我最欣賞的一些片斷,并問問自己為什么喜歡它們。我還會再讀其他部分,并從中找到我以前忽略的東西。做完這些,我會把從書中學到的東西列個單子。最后,我會想象作者是什么樣的,他會有怎樣的生活經歷…… 這段話是作者對自己讀書方法的介紹,環環相扣,層層深入。作者由思考內容到品味欣賞,再到尋找新知,最后總結收獲,具體延伸了作者所提出的觀點——“一遍又一遍地讀那本書”的讀書方法。 第二句:這真像與另一個人同船而行。 這句話是作者在列舉了“一遍遍地讀一本書”的方式方法后的由衷感嘆。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去讀,無論是理解故事內容,揣摩寫作目的,續編故事,品味寫法,還是積累所得,都能讀得津津有味,收獲頗豐。書不是枯燥呆板的,而如一個活生生的人一樣生動。這句話也與題目“走遍天下書為侶”相呼應,相對照。 第三句: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是你自己的東西,因為世上沒有兩個人會用同一種方式讀同一本書。 每個人的人生閱歷不一樣,性格不一樣,所以即使是閱讀同一本書,每個人因角度、觀點不同,得出的結論、獲得的感受也不同,正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只有用自己的方式閱讀,將一本書讀透,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才能將書中的知識真正內化為自己的東西。
四、《我的“長生果“》 這篇課文我們要緊緊把握下面這三個考點: 第一,理解標題含義, 第二,賞析優美的詞句, 第三,理解句子含義。
考點一:理解標題含義 課文以“我的‘長生果’”為題,結合文章開頭的一段話——“書,被人們稱為人類文明的‘長生果’”,進行分析理解。 “長生果”即吃了可以使人長生不老的果子,這里指營養極其豐富。把書比喻為“長生果”,意思是書是“我”成長的精神糧食,也是人類文明延續的營養,形象地說明了書與人類文明發展的關系。
考點二:賞析優美詞句 本篇課文中的比喻句十分精彩,我們選取重點的三個句段進行賞析。 第一句:像蜂蝶飛過花叢,像泉水流經山谷,我每憶及少年時代,就禁不住涌起愉悅之情。 本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地寫出了少年時代讀書生活的美好,使人感受到少年時代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 第二句:在記憶的心扉中,少年時代的讀書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畫頁,也似一闋跳躍的歡快音符的樂章。 將少年時代的讀書生活比作“畫頁”“樂章”,與上一組比喻“像蝴蝶飛過花叢”“像泉水流經山谷”照應,突出表現了作者少年時代讀書生活的快樂與美好。 第三句:小時候受過的一次委屈,平常積累的那些描寫苦惱心境的詞語,像酵母似的發揮了作用。 本句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形象地說明了真實的情感體驗和課外閱讀的積累是寫好一篇作文的基礎,從而說明了課外閱讀的重要性。 最后我們對本單元的課文及考點進行一個總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