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金水河畔 01 單位有個90后小弟弟,最近情緒低落。 一問之下,原來是跟他一批進單位同事,同樣是90后,不斷在行業獲獎,而自己卻原地踏步。 他說:“領導偏心,對好作品視而不見?!?/span> 他剛進單位時,是個愛說話的小伙。別人一說什么話題,總愛發表高見:同事是985名校畢業,他說985的學生都是混日子;同事的職稱考試通過了,他說職稱制度不合理;同事做的PPT驚艷脫俗,他說網上可以下載。 總之,人往那兒一站,他就是演說家,誰反駁,他就變成偉大的辯手。 有一次,他抱怨單位的考核制度很不合理,終于惹來了主管的一頓狠批: “你看看你寫的報告——錯別字百出、亂用修辭、從網上抄數據應付,我真懷疑你的能力!” 他眼睛里包著淚,滿滿的憤怒。 其實,許多人對自己的才能是很敏感的,面對沒有才華的指責或者心理暗示時,我們要么很沮喪,要么很憤怒。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伯樂不常有。'太多人把自己當作千里馬,天真地發出疑問:伯樂在哪兒呢? 易中天說:懷才跟懷孕一樣,時間久了總會被人發現的。 既然如此,就不要擔心世上無伯樂。 你沒遇到伯樂,只是因為你還不是千里馬,你只是個騾子,在出來溜的時候暴露了,還怨天尤人。 02 很多人說,彭于晏沒有才華,演技很爛。但彭于晏卻是個非常勤奮的演員,為了演好一個角色,他會琢磨角色以前的生活。 拍《黃飛鴻》的時候,導演說打戲不能用替身,于是他就開始練武,有一個鏡頭要從三樓跳下來,他跳了20多遍。 別人問他為什么這么拼,他說:“我沒有特別多的才華,但至少我可以拼命?!?/span> 人應該有力量,揪著自己的頭發把自己從沼澤里拔起來。如果一個人有這樣的狠勁,那么每個人的內心都是驚世駭俗的。 周星馳成名之前,總是捧著一本《演員的基本修養》,即便演一個死尸,他也要琢磨演出層次感。 1983版《射雕英雄傳》里,他飾演一名士兵,在一場戲中要被梅超風一掌打死。 演出之前,他主動跟副導演商量:“我可不可以先用手擋一下,第二掌再死?” 副導演眼睛一瞪:“浪費時間。” 演出時,他只做了“啊”那樣一個表情。 如果將這個鏡頭放慢到30%的速度,你會看到在那一秒鐘的演出里,他臉上的投入。 “雖然小,但也是表演??!”他說。 才華也許會姍姍來遲,但總是抵擋不住認真和勤奮。 03 提起梵高,許多人的第一反應,其實是他的畫很值錢。 大多數人,羨慕才子的并不是他們的才華,只是羨慕才華帶給才子們的激情、快樂,乃至于人群的關注、權力、金錢。 如果你想巧妙地度過一生,那么就去掌握成功學那樣的功利才能——書店里、朋友圈里到處都是: 剛學會把句子寫通順,就立志寫長篇小說;辦了一張健身卡,就認為自己是健身專家;會用Excel求和,就自詡精通Excel各種函數功能;學了初級會計,就覺得自己足以拿下注冊會計師;學了兩天新東方,就覺得自己可以與外國人談笑風生…… 才華何時變得如此廉價? 《紐約客》撰稿人格拉德威爾曾提出過一個著名的“一萬小時定律”: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一萬個小時的錘煉。 如果每天工作八小時,一周工作五天,那么要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五年。 達芬奇畫了六年的雞蛋,才奠定了扎實的繪圖基礎。 齊白石少年畫蝦,畫到62歲忽然發現對蝦的體會不夠深刻。于是經過四年的觀察,他的畫蝦技藝又上升了一步。又過了兩年,他畫的蝦達到了神形兼備。 卓越非凡的天才,其實并非天資過人,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 04 恃才往往就會傲物,并逐漸在自以為是的心里形成所謂的“心理舒適區”。 在這個區域內活動,我們會感到愜意和自在。然而,長期在這樣一個封閉的區域,人往往會變得心安理得、得過且過,失去學習新東西的干勁和熱情,變得平庸。 所以,要想成為才華橫溢的那一個,就必須勇敢的尋求改變,走出自己的“心理舒適區”。 看一下首富王健林的日程表:從凌晨四點到晚上七點,他飛了兩個國家三個城市,簽了500億元的合同。十多個小時里,除了35分鐘露面,其余時間都在飛機上和車上研究項目。 看到了嗎?首富都如此起早貪黑,分秒必爭,比你我有錢還比你我拼命。 現在,也許你的才華還不足以撐起你的野心—— 也許還經常有目光短淺的時候,怒火沖天的時候,萬念俱灰的時候,百無聊賴的時候。這個時候,你需要沉下心來多讀書,做個閱讀家。 三毛說過: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許多時候,自己可能以為許多看過的書籍都成了過眼云煙,不復記憶,其實他們仍然是存在的,在氣質里,在談吐上,在胸襟的無涯。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或文字里。 也許,那便是有才華的模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