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縱與連橫在群雄實力均衡、戰事酷烈的新形勢下,諸侯各國都注重采用“合縱”與“連橫”的謀略,也是這一歷史階段的醒目特點。所謂“合縱”就是聯合眾多弱小國家攻擊一個強大的國家;所謂連橫就是聯合一個強國去攻擊其他弱小國家。 戰國時期,秦國通過商鞅變法迅速強大起來,而齊國在此時也是東方強國。這樣就形成了東西兩大強國對峙、其他弱國并存的局面。就是在這種復雜的情況下出現了“合縱”和“連橫”。 公孫衍,又名犀首,做過秦國的大良造。后來張儀投奔秦惠文王。秦王很欣賞張儀,拜張儀為秦相。但張儀與公孫衍二人觀點不統一,張儀主張“連橫”,而公孫衍主張“合縱”。秦惠文王賞識張儀,便棄用公孫衍。 公孫衍一氣之下,從秦國來到魏國。 公孫衍來到魏國后,很快被魏國重用。公元前319年,他做了魏相。他深知魏國不如秦國強大,為了對付秦國和張儀的“連橫”政策,他提出了“合縱”策略。他號召五國合縱。這五國是:魏、趙、韓、楚、燕。 由于這五個國家都比較弱小,單獨都沒法抗擊秦國,所以公孫衍希望通過合縱增強力量,與秦軍抗衡。 但是人多心不齊,楚、燕兩國沒有派兵出戰,而魏、趙、韓也各有心機。所以在修色(今河南省原陽)剛一交戰,秦軍便大獲全勝,殲滅8萬多敵軍。 張儀建議秦惠文王道:“主公,三晉國尚未強大,我們應乘勝出擊。” 秦惠文王又向三晉發動進攻,韓國把太子全送到秦國做人質,屈服投降,趙國也答應求和,魏國內政受到秦國干涉。 秦國更加強大了,“合縱”不僅沒有打敗秦國,反而激發了秦國斗志。 公孫衍失敗之后,蘇秦出現了。 蘇秦是洛邑人,他和張儀是同學,也是好朋友,但二人的策略也不同。蘇秦也主張“合縱”。 蘇秦第二次苦學之后,先是到了燕國,受到了燕文王的禮遇和重用。 他對燕文王說:“主公,當今秦國最強,時有吞并各國的野心。我們應聯合這些弱小國家,共同抵擋秦國,只有這樣才能保太平。”于是趙、韓、魏、齊、楚五國合縱伐秦。但是由于組織不周,聯軍一直沒有發動大進攻,結果“無功而返”。 ■連橫謀略 秦王面對聯軍壓境,問張儀怎么對敵。 張儀道:“主公,目前齊、楚兩國是聯軍中的強國,只要把它們拆散,其他的都可迎刃而解。” 于是張儀奉秦王之命出使齊、楚。 張儀先到了楚國,買通了楚懷王的寵臣靳尚,然后去見楚懷王。 張儀對楚懷王說:“如果楚國和齊國斷交,秦國愿把商于一帶600里的土地歸還楚國,而且愿意與您結好。” 寵臣勒尚也陳述了與秦結盟的各種好處,楚懷王不顧其他大臣的反對,欣然應允。 楚國和齊國斷了交。 楚懷王派使臣去向秦王要回商于,卻遭到了拒絕。張儀拿著地圖說:“你們大王聽錯了吧,我是說將自己的封地拿出6里給楚國,而不是秦國的600里。” 使臣回到楚國,從頭到尾一說,可氣壞了楚懷王。他立即派兵,攻打秦國。秦國早有準備,打敗了楚國。 楚懷王不甘心,又一次派出十萬大軍攻打秦國。而秦國則聯合齊國,一起打敗了楚國,又搶走了漢中一帶600里的土地。萬般無奈,楚國只好求和。楚國的實力被大大削弱,從此一蹶不振。 楚被削弱后,齊秦兩國對峙,蘇秦的合縱聯系也被瓦解了。 公元前286年,由于宋國發生了內亂。齊國想趁此機會壯大自己的力量,擴張領土。于是,齊國便派兵攻打宋國。 宋國國君眼看著宋國要滅亡,便跑到魏國,齊國和魏國因此產生了矛盾。齊國最后滅了宋國,宋國國君宋康王悲憤而死。 齊國滅宋引起了其他諸侯國的強烈不滿,紛紛想群起而攻擊,但因沒有一個牽頭的也不敢貿然進軍。 張儀對秦王說:“主公,如今楚已經被削弱,齊、秦兩國對峙,若不削弱它,將來必然會對我們造成威脅。如今齊國舉兵滅宋,不得人心,各個諸侯國也十分不滿 意,但它們不敢輕易出兵。如果我們在這時候站出來,組織和聯合其他國家共同攻打齊國,一定會大敗齊國軍隊。到時我們就可以獨自稱霸。” 公元前285年,秦王與楚王在宛相會,對楚王說:“如今齊國逆天而行,不仁不義,將來必然會乘機滅掉你們這樣的國家。”楚國雖然與秦國有矛盾,但看到齊國攻打宋國,心里也想與秦國結交,因此答應了秦王的邀請。 秦王又用同樣的話,說服了趙王。 公元前284年,秦王又與魏王、韓王會談并達成了一致意見。 公元前284年,秦、燕、韓、趙、魏、楚6國聯合攻擊齊國,在濟西大敗齊軍。 齊國也從此一蹶不振,只有秦國傲視群雄,為后來的統一做好了準備。 |
|
來自: liuhuirong > 《春秋戰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