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傳播學的背景 發展傳播學起源于勒納于1958年出版的《傳統社會的消失——中東的現代化》一書,并由各地學者進行研究擴展。二戰后,亞非拉許多國家正處于需要解決戰后荒蕪、貧困現狀的時期,國家發展成為獲得民族獨立和解放的第三世界國家的中心事務。它們試圖利用多種手段來促進國家發展,學者們認為大眾媒介可以幫助他們更好的發展,發展傳播學應運而生。 發展傳播學的內涵 發展傳播學將大眾傳播視為世界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有力工具,認為媒介能有效率地傳播關于現代性的信息,并且有助于將民主政治制度、實踐及市場經濟傳送到經濟落后的國家去,如果第三世界國家。和發展經濟學一樣,發展傳播學理論的出現是“應決策者的需要而生的,他們要建議政府該如何做以使自己的國家拜托長期的貧困”。 發展傳播學的模式 發展傳播學是在冷戰背景下誕生的,在它的發展演變過程中形成了若干理論流派,主要有三種模式:主導模式(或稱現代化模式)、依賴模式(或稱依賴性批判模式)以及交互模式(或稱參與性模式)。 主導模式:以勒納、施拉姆、羅杰斯及其他傳統學派為代表,以“現代化理論”為核心主張應當通過大眾傳播引進新思維和新做法,加速現代化進程。大眾媒介是加速國家發展和社會變革的重要手段。 這一思想迎合了20世紀60年代剛剛結束殖民社會渴望經濟發展又無力進行自由市場改革的發展中國家,但由于忽視了當地情況,沒有完全達到預期效果,甚至產生了一些副作用和消極效果。不少發展中國家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難,這一模式遭到了挫折。 #瓦叔補充# 勒納:《傳統社會的消失——中東的現代化》(1958):現代化過程就是城鎮化、教育、大眾傳播的普及和公眾參與這四個因素互相作用的過程,應擴張大眾媒介,使其提供那些發展中國家快速的社會變遷所需要的新觀念、新習慣和新行為的“線索”。 施拉姆:《大眾傳播媒介與國家發展:信息對發展中國家的作用》(1964):從宏觀戰略角度強調發展中國家應充分重視大眾傳播的作用,加大力度、提高效應,以促進現代化。 羅杰斯:《創新擴散》(1962):傳播是社會變革的基本要素之一,并把新思想、新事物的普及推廣看做是特殊的傳播形態。 依賴模式:20世紀70年代,現代化理論遭到批評,第二代范式興起。發展中國家通過大眾媒體尋求發展目標沒有成功,反而發現大眾媒介正在變成發達國家輸出意識形態和文化的工具,于是的發展理論遭到重新評價。 首先,他們認為,當下的工業化主導模式造成了發展中國家落后的局面,而發展中國家進行現代化推動的大眾傳播事實上加深了這種局面。 其二,與大眾傳播相比,地方權力結構,傳統價值觀與經濟體制對于社會變革制約更大,發展中國家發展媒介也會受到社會結構和成本的限制。 其三,隨著大眾媒介的全球化,對國際傳播不平等狀態的憂慮更使大眾傳播與文化帝國主義相連接。 #瓦叔補充# 修正的觀點:羅杰斯等人將問題主要歸咎于發展中國家自身,較少認識到發達國家的影響和外在限制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只是從一成不變的統一模式轉變為因地制宜的“國家媒介政策”模式。 批判的觀點:批判學派的研究者則認為早期的發展傳播學過于強調發展工業和經濟,忽視了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發展中國家的社會組織和文化傳統與西方國家不盡相同,因此不能照搬西方經驗,不能把現代化僅僅理解為“西化”,不能迷信大眾傳媒的強大效果,并形成了“媒介帝國主義”和“依附理論”。批判學派的觀點有助于深化人們對媒介與國家現代化的復雜關系的認識,但未能為發展中國家的傳播發展路徑提供切實有力的建設性見解。 參與模式: 80年代出現于南美,強調基層的媒介實踐,引入發展傳播是為了持久提高人類生活質量,提高公民意識,普及知識,社區媒體,民間文化等。 #瓦叔補充# 傳播技術的飛速發展,為發展傳播學注入了新的活力,研究者在進一步肯定大眾傳播對于推動社會發展重要作用的同時,認為發展中國家應選擇符合本國實際情況的發展目標和道路,形成與之相適應的發展傳播模式。 在批判學派的影響下,發展傳播學者更重視政治和經濟環境對傳播的影響,進一步意識到傳播無法獨立產生效果,從而把傳播視為整個社會發展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認為第三世界國家傳播事業的發展必須以其整體發展戰略為前提。 瓦叔又要送你6小時的課程,告訴你這個暑假哪些傳播學重點是你必須掌握的! |
|
來自: 溪cd > 《傳播學考研必讀 2017瓦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