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生活費不夠花?理財應從娃娃抓起
金秋九月,又是一年開學季,開學還沒幾天,網上關于大學生生活費不夠花的爭論就鋪天蓋地了,很多大學生表示生活費根本就不夠自己開銷,很多家長表示供養一個大學生他們精疲力盡,供需之間一時間似乎成為了矛盾的源頭。學生希望家里可以理解自己多給一些生活費,家長希望孩子可以體諒父母,勤儉節約,不浪費。各說各有理,各自訴苦。 大學生一個月究竟該花多少錢?每個城市、每個人都沒有衡量的標準,低了就是解決溫飽問題,高了就是各種物欲橫流。不應該去攀比,每個人都要立足自己的家庭實際和生活需要,合理的給生活費,花生活費。 家長大多會按照孩子所在城市的一般水平給孩子生活費,哪怕超出了自己所在地的生活標準,也會支持孩子,希望孩子在學校不被排斥,可以更好的融入。 孩子從高中進入大學,就不再只是一個孩子,而是一個成年人,他的需求開始變多,需要生活、學習、社交、提升等等,在自己還沒喲經濟獨立能力之前,把所有的經濟壓力都轉移給了父母,總希望可以給自己更多的空間。 我們不能孩子的各種需求是不合理的,更不能說家長不愛自己的孩子,凡事在一個度之間,而這個度由誰來把握?筆者認為這個度應該有孩子來把握,畢竟所有的花銷都是孩子在決定,每個月生活、學習、社交、提升各支出多少,取決于孩子,取決于每一個大學生。 作為一個成年人,應該對自己的言行負責,對自己的生活開始主宰,決定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能做的,在消費的時候,更多的是理性消費,而不是盲目跟從。錢的功能發揮,不在于花了多少,而在于是否花的值得?是否值得要從個人長遠來看,吃是為了活著,必須吃,可是吃什么就要按照自己的實際情況;穿是生活所需,必須穿,可是穿什么也符合自己的身份;社交是人類進步的必須手段,社交有很多方式,不是吃吃喝喝就是社交,多嘗試一些有利于共同進步的社交,少一些酒肉朋友;學習性支出在大學期間是十分必要的,畢竟大學也是學習,而是是人完全進入社會前的最后一次專注于學習的機會,每一個人都應該本著對自己負責的態度,盡可能的投資學習,不斷的提升自己。 人生最大的投資就是投資自己,一個不舍得對自己投資的人,怎么能抱以幻想得到回報呢?但是投資學習、投資提升自己也要結合個人特點、興趣、愛好,讓這份投資發揮應有的作用,而不是人云亦云,敷衍了事。 大學生如何才能在大學期間理好財,投資好自己,這更多的取決于步入大學之前的各種教育,關于理財、“投資”等方面的教育,首先要做好老師的還是孩子的父母。父母的理財觀念,極大的影響了孩子,一個滿足于吃喝,虛榮的家長,自然無法得到一個用度有序的孩子;一個從不理財的家長,自然無法得到一個會過日子的孩子;一個善于投資自己的家長,想得到一個渾渾噩噩的孩子都難。 理財應從娃娃抓起,首先是家長要做孩子的好老師、好榜樣,想要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希望孩子變成什么樣的人,自己首先朝著哪個方向努力。 理財應從娃娃抓起,其次是從小學會尊重、相信孩子,給自己自主權,放下自己的家長思想,和孩子們做朋友,尊重他們的想法,做出合理的引導,而不是強壓,在“服從式”家庭長大的孩子,對自己是沒有要求的,也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些什么,一個沒有主見的孩子,自然更容易被物欲包圍。 理財應從娃娃抓起,再次就是從小讓孩子學會理財,比如壓歲錢,比如通過家務勞動賺取的零花錢,應該讓孩子自行支配,要牢固樹立那部分錢已經是孩子的了,他想怎么花都是對的,作為家長要做的是引導孩子如何花錢,而不是強迫孩子必須按照自己的意圖支配這筆錢。 理財應從娃娃抓起,最后就是孩子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可以很好的支配這筆錢,不要單純的以花了多少錢來衡量自己,而是以自己提升了多少來要求自己,家長給的生活費如果無法滿足個人提升的需要,我相信一個對自己有要求的人,肯定會愿意通過自己的雙手為自己打造一個未來。 理財從娃娃抓起,從家長言傳身教抓起,從孩子從小樹立理財觀念,培養一個對自己有要求的人抓起。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大學生生活費多少才夠花?這個話題根本沒有存在的必要。(王艷瀟) |
|
來自: 你是不一樣 > 《理財(財務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