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交際文化的產(chǎn)生、傳承與發(fā)展 是人,必然有交往。你來我往,彼此交流。這樣,伴生出社會交際文化,維系和推動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 最初的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接觸,現(xiàn)代人稱交際。開始是相互問候:“你好”?或者“早上好!” 被問方回答:“好。你好?”如果有急事,相互打個招呼。如果沒有急事要辦,兩人便會閑聊一會,表現(xiàn)出相互間的關(guān)系融洽。 在陜西關(guān)中武功地區(qū),農(nóng)村在上個世紀(jì)五六十年代,吃早、午、晚飯時,人們端著飯碗在自家門口或者幾家人圍攏在一塊兒,邊吃飯,邊聊天。談古論今,說東道西,無所不及。把各方面的交際情況用語音語言性非文字文化,表述得十分廣泛。 如果看見過往行人,就會問:“吃過飯沒有?” 被問人會笑著說:“大家吃飯呢!好熱鬧啊!”接著回答:“吃過了?;蛘撸丶揖统??!边@是社會活動中最簡單、最樸實、最融洽的語音語言文化交流。即非文字文化交流。 時至今日,這種語音語言性非文字文化交流,在中國陜西關(guān)中武功地區(qū)一些村子一直被傳承著(其它地方是否如此,筆者未曾實踐,不敢妄言)。用當(dāng)?shù)卦捴v,這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有禮貌的表現(xiàn)。 可以說,這種語音語言性非文字文化交流,是人們社會交往的一種互相尊重、相互融洽的交流方式,也是非文字文化交流中最普遍的一種方式。是須臾離不開的一種大眾文化。 交際文化的另一種表現(xiàn),就是走親訪友,聯(lián)系親情和友情。 在陜西關(guān)中武功地區(qū),從春節(jié)走親戚開始,女婿走丈人家,外甥走舅家;接 27 著就是舅家給外甥送燈籠。到農(nóng)歷五月份,送五月丹五,看忙口,看忙罷。到九月份,要送九月九(送柿子)。生男孩待10天(嬰兒滿10天)待客,請親屬祝賀,滿月待客更隆重;女孩待滿月。都是進行親情交流的一種形式,是一種交際性非文字文化活動的表現(xiàn)。 這種多層面的交際,把語音語言非文字文化交流貫穿于各種往來之中,推動著非文字文化的進步與發(fā)展。 在這里,語言語音文化雖然使用得很少,但是,還是傳承與傳播著。比如:尋找孩子,親人會高聲喊叫:XXX——!你在哪兒——?!快回來——!先用語言發(fā)聲,然后拖聲,好讓被呼者聽到。與平時用語音講話,有一定的不同。 (4)、家教文化的產(chǎn)生、傳承與發(fā)展 所謂家教文化,是指家庭長輩對晚輩進行“身教言傳”和“言傳身教”的一種非文字文化活動。包含有,育嬰教育和家常教育。 1、育嬰教育。這種文化活動,主要是母親對嬰幼兒進行言傳身教教育。孩子的吃、喝、拉、睡和學(xué)說話,主要是母親傳授。也有父親、奶奶和爺爺?shù)?,直到進入家常教育。育嬰教育是非文字文化教育的根基,家常教育是社會教育的基礎(chǔ)。所以,育嬰教育和家常教育是子女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2、家常教育 指的是家長對孩子進行的日常性教育。 在中國古代,家教文化中有家常教育,對男性,有男性長輩給男性晚輩進行田間農(nóng)耕示范和家庭勞動示范;對女性,則由女性長輩對女性晚輩進行示范,教紡線、織布、做飯以及看護小孩,還有洗衣服和手工縫被褥,等。 除了示范性實踐教育,還有口傳語音語言性教育。 比如:“家里來人,對來人要謙和,要己暢(方言:親熱之意)?!?span lang="EN-US"> 教育孩子對來人要有禮貌,要問候,態(tài)度要熱情,語言要和藹。 再如:“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多一個朋友,多一條生路;多一個敵人,多一道難邁的門檻?!?span lang="EN-US"> 前一句,是教育晚輩出門走南闖北,要多交朋友,不要惹是生非。 后一句,是教育晚輩走南闖北,多交朋友好處多多。多一個敵人,就會出現(xiàn)邁不過去的坎,甚至?xí)l(fā)生想象不到的意外。與人為善,不是與人為惡;與人為友,而不與人為敵。 比如:“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span lang="EN-US"> 教育晚輩,兄弟之間的親情非常重要;父子上陣殺敵,心連心,會無往而不勝。是講父子情更深。 再如:“兒行千里母擔(dān)憂,常報平安到家中。” 教育出門做事的兒子,要經(jīng)常給家里捎信報平安,不要叫母親牽掛操心。 再如:“人有今生,哪有來世?!薄叭怂廊鐭魷??!?span lang="EN-US"> “死了,死了,啥都沒有了?!薄吧粠?,死不帶去?!?span lang="EN-US"> “有錢能使鬼推磨,難買一片赤誠心。” 教育后人,要珍惜今生今世。親情很重要,把錢財看淡一些。人生在世上,啥都沒有帶,人一死,啥都帶不走,啥都沒有了?!板X財是身外之物,誰也帶不走”(家父語)。注重情義,淡薄財利。錢財再重要,買不到人的誠心誠意。 再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一是教育晚輩不要害人,但要防止別人害自己;二是一萬次不出問題,很好。 28 有一次出了問題,就悔之晚矣!教育晚輩們審慎行事,不能有半點僥幸和馬虎。 再如:“坐吃山空”;“螞蟻叼倒泰山”;“勤儉持家,勤奮建家?!薄八浪团滦∩滓?,金山銀山怕的是螞蟻叼”。 教育子女們要勤勞動,不要坐享其成。要勤儉節(jié)約,從點滴做起,不要鋪張浪費,亂花錢。 等等,等等。 (5)、責(zé)任擔(dān)當(dāng)文化的產(chǎn)生、傳承與發(fā)展 在家里,父親被看作是一家之長,史稱“家長”,全家的生活重擔(dān)幾乎都由父親承擔(dān)。尤其是對兒子教育,父親起主導(dǎo)作用。 比如:“子不成才父之過,女不爭氣母之錯。” 是說,兒子沒有成為有用之才,搞了邪門歪道,是父親沒有教育好,是失誤;女兒嫁給婆家不守婦道,不聽管教,惹是生非,是她母親沒有從小好好教育犯下的錯誤。 一方面給后輩們叮囑,是男,要有嚴(yán)格教育兒子的責(zé)任;是女,要有教育好女子的任務(wù)。出了問題,都要擔(dān)當(dāng)責(zé)任,不能不負責(zé)任。 再如:“慣子如殺子”。 是說,嬌慣孩子,等于是用刀殺孩子。教育晚輩要嚴(yán)格管教好孩子,絕對不要嬌慣孩子。 筆者記得兒時聽說“子吞母乳”的故事。 說的是母親死了丈夫,從小嬌慣放任孤子。孩子偷了別人的東西,拿回家,不但不責(zé)備,反而夸獎?wù)f孩子有本事。孩子偷竊不被制止,變成了慣偷。被抓捕,判了死刑。 行刑那天,母親給兒子送送終飯。兒子不吃,說要吃娘奶。母親滿足兒子要求。兒子一口將母親的乳頭咬掉,說:是你害死了我。他母被抬去醫(yī)治,兒子立即被斬。 老人們經(jīng)常用此俗語和這個故事教育晚輩。遇見孩子撒嬌,要進行管教,做了錯事,就要批評:不能慣孩子,慣子如殺子! 再如:“打著親罵著愛,不打不罵看得外?!?span lang="EN-US"> 告訴作了壞事的孩子,作了壞事,就要受到處罰,那是愛護你。你再壞,人家外人是不會管的。只有愛你、心疼你的人,才管教你。不要埋怨或嫉恨管教你的親人。 |
|
來自: 勤奮創(chuàng)新 > 《未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