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葬,是人的最后一項儀式。所謂喪葬禮俗就是處理死者時殮殯奠饌的禮節與習俗。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喪葬禮俗有著重要作用。它不僅僅是為了避免死者尸體腐爛而加以掩埋的活動,也不只是活著的人對死者表示悲哀悼念的禮節習俗,儒家通過喪葬儀式宣揚并實行“慎終追遠”的孝道,統治者通過喪葬制度強調并維系社會等級,達到調控社會的目的。所以,中國的喪葬制度有著極為豐富的內蘊。隨著時代的流逝,繁瑣的喪葬制度也日趨簡化。我們這里介紹的主要是近代江蘇各地的喪葬制度。
1.領路經。病人或老人將死,預先請尼姑至床前念領路經。從寢室到大門一路插上蠟燭。人在臨死前須將其床上蚊帳取起,否則以為人死后將會落入“網尸城”。將小塊銀子放在死者口中,稱為“含口銀”,據說是怕在陰間因為飲孟婆湯而迷了心。要將死者移至堂屋之中的停尸床上,頭南腳北面朝天,大開家中的門,以利死者靈魂離去。親生兒女在老人斷氣前后燒錫箔壽紙,叫“引路錢”。門口燒紙轎、草鞋,庭中燒錠庫以及死者生時衣服數件(但要除去皮衣,否則死者來世將變成犬馬)。
2.在吳地,人死后以水抹身,富者以綢綾十三件,貧者以布衣七件給死者穿上,都是有扣而無紐。在蘇北地區如高郵,是在死者停止呼吸前穿壽衣,又叫老衣。壽衣講究“五領三腰”。“五領”為五件上衣,即襯褂、棉襖、棉袍、罩衫、馬褂;“三腰”為三條褲子,即襯褲、棉褲、罩褲。女喪改棉袍、馬褂為大棉襖、夾襖,改罩褲為裙。有家人守夜。死者頭前供一碗生米飯,叫做“倒頭飯”。頭前足下各點一盞油燈,叫“引路燈”(在吳文化區域如昆山等地,死者腳邊點燃的燈稱為“長明燈”或“幽明燈”)。死者臉上蓋張黃紙,叫蒙臉紙。至夜請僧尼禮懺,稱為“轉斂”。
3.喪服。上輩或平輩人死要戴孝,下輩人死不戴孝。兒子披麻戴孝:頭戴麻布帽(有的帽后垂麻絲),帽子左右兩角掛棉花球,用白布做成袍子穿在身上為孝服,鞋面上蒙上麻布,腰中扎一條反搓成的稻草繩子。女兒和兒媳披發扎麻,穿白布衫裙,腳蹬麻布蒙面布鞋。孫輩帽上縫一小塊紅布。死者同宗每人發孝帽一只,女發孝巾一條,名曰“散孝”。家有喪事要“變白”,服飾及家具物件凡是紅色的,一律搬開或用白紙蒙上。門上貼兩張寬十厘米左右的白紙條作訃告。
4.“吃倒頭飯”。孝子招待親友一律素食,叫做“吃倒頭飯”(吳地稱為“吃豆腐飯”)。死者年齡大,且生前吃葷,在喪事辦完后,最后一頓用酒招待,叫做“謝紅”。
5.引路焰口。喪事須按風水先生的安排辦事。家人要請和尚超度亡靈,叫做“引路焰口”。有的請道士做道場,驅邪捉怪。
6.大小殮。大殮和小殮無大區別,只是小殮不釘尾,不合棺縫。棺木要由族長和孝子的母舅殮收,得其同意后方可入殮。入殮要按風水先生確定的時刻,禁忌屬相的人在入殮時必須回避。大殮在死后二三日,預先小殮。棺內放石灰墊襯。尸將入棺時,先檢尸衣之珠玉,然后由孝子捧頭納入,用水抹尸面,并灑酒尸口。尸體用紅線正位人棺,身下墊以銅錢 (有的用紙錢),伴以死者生前心愛之物作陪葬晶。入殮后,子女親友繞棺一周向死者看最后一眼。接著置登升柩,由孝子磕“四方頭”。在蘇北,蓋棺時,棺釘用子孫兒媳頭發纏繞,隨釘釘入棺內,叫做“挽釘”?!胺忉敗保袉视勺彘L執斧,女喪由母舅操柯。孝子必給執柄者以彩帛或封釘禮金。
7.做七。死后每七日,請僧侶道士禮懺誦經,共七次,稱為“做七”。
8.回煞?;厣匪追Q接眚,又稱撇青,在死后十余日內進行。這天,先將寢室中鋪設恢復當日死 者氣絕時之原狀,然后以死者衣服放在床中,衣服整齊,幻為人形。屋內要懸掛尖嘴雞爪、形狀可怖的眚神于其側,設三牲祀之。
9.出殯。殯葬有三種形式,一是停柩三年后殯葬,二是擱置“六七”即死后第四十二天殯葬,三是入殮后隨即殯葬。一般入殮后三天內安葬。殯葬時間、地點由風水先生確定。親友子女隨棺送葬。子女手執“哭喪棒”(尺許長的柳樹棍)。送葬路上一路丟“買路錢”。挖長方形坑,坑內燃燒稻草,叫“暖坑”;再將銅錢或紙錢放在坑內四角和中央,然后棺材入坑,叫“登位”。子孫兒媳們用衣襟兜些土放在棺木上,叫做“羅裙兜土”;接著揮鍬填土,做成圓錐體似的土堆,有的在墓前立碑。孝子將手中的哭喪棒栽在墳前,子、孫、重孫各栽一排。不久,柳樁做的哭喪棒會發芽吐枝,若枝繁葉茂,則象征子孫繁盛,家業興旺。這些樹后代不得砍伐。殯葬后,在墓前后左右燒些紙錢給野鬼,名為“和鄰紙”;再為死者燒“安位紙”,最后燃放鞭炮?;丶衣飞喜辉S回頭望,忌走回頭路。到家門口,送葬人從點燃的紙錢上一躍而過。
10.燒七。歿后每隔七日舉祭一次,稱“燒七”或“做七”,共七次。逢七時,全家團聚靈前,設食供奉,或請僧道誦經?!傲摺睍r,親朋好友前來追悼,孝子請僧尼做佛事,或請道士齋醮,焚紙制冥房和用具。出嫁女兒辦飯菜供奉亡靈,名為“換飯”。七期之翌日逢農歷初七、十七以及二十七,則此日為“犯七”,家人以為死者靈魂回歸,預將湯罐水缸空壇之口全部蓋好,恐其墜入;又將枕簟被褥鋪好供其服用,謂之“閉殃”。欲辦喜事之家需抓緊在“六七”之內完婚,叫“七內招”,否則必須三年之后才能辦喜事。
11.百祭日。死者死后一百天舉行祭奠叫“百祭日”,死后一年舉行祭奠叫“做頭周年”,此后每年紀念日叫“燒周年”。喪者之家春聯第一年為白紙,第二年為綠紙,第三年為黃紙。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影響并支配民間喪葬習俗的觀念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靈魂不滅和祖先崇拜的觀念,而其中佛教和道教中的陰間和來世想象對喪葬中的許多習俗有深刻影響;二是儒家所提倡的孝道觀念,這種中國特有的儒家倫理思想在喪葬上的反映就是上述繁縟的喪葬禮俗,其中有不少封建迷信色彩。
預營后事
過去人的平均壽命短,一個人一過半百,就要為身后之事預作準備。為人子者也都覺得,為老人籌措百年大事是盡孝之道。預營后事主要是預選死后的居處和預制死后的衣著。居處包括棺材和墓地。這些事一般都在做整壽的年頭開始,以閏月為最佳。
生前預打棺材,有祈祝長壽之意,一般在棺材頭上要雕上(寫上)“壽”字或“五福全壽”之類的圖案,被稱作“壽材”。打壽材被當作喜事來辦,象做生日祝壽一般,親友要送糕糰爆竹之類的禮物表示祝賀。
預選的墓地稱為“壽域”,俗呼為“陰宅”,是死后的歸宿。認為墓地風水是關系到子孫后代興衰的大事,所以往往要請風水先生來踏勘,預定穴位。
預制的尸衣被稱作“壽衣”,俗呼為“老衣”。壽衣不能用夏天的衣料來做;不用緞子,吳地方言,緞子和“斷子”諧音,不吉利。壽衣一般用縐和綢,男的用藍色,女的用紅色。壽衣不釘鈕扣,只縫飄帶。
還有人怕死后缺少錢用,生前就常常預先焚燒一些錫箔紙錠,以供死后使用,稱為“燒庫”。一般多到寺廟里去燒。
這些事情盡管都是為死亡作的準備,但在民間習俗中卻都被當做是喜事,認為能給人帶來長壽。
喪儀過程
死了人,要設靈堂。當天或第二天,要“報喪”通知親友。報喪多用喪帖,一般用長約尺許的黃紙或白紙制成,上書“某某令尊(父稱令尊,母稱令堂)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時壽終正寢(女稱“內寢”),定于某日某時大殮,特此報聞?!比缢勒卟粷M六十歲,不能稱“壽終”,只能稱“病故”。報喪帖內另用黃色角簽,寫明接報人姓名、地址,以示吉利。親友接到帖子,就要準備祭儀、祭禮前往吊唁。
喪家整個陳尸期間,都要有人陪夜。靈堂內,僧尼輪流誦佛念經,超度亡靈。來陪夜的女眷,幫著折錫箔紙錠。死者家屬不時要焚燒紙錠,燃點安息香。黃昏、半夜、凌晨要“哭三陣”,特別是凌晨哭得最響,俗稱為“哭五更”。
人殮,即將尸體從靈床移入棺柩之中,有“請材”、“請釘”、“請位”三步。先將孝帷卷起,孝子由仆役扶持,掌禮引導,向死者行禮,再向棺材行禮。棺材從門口抬人孝堂,將死者置于棺蓋上,給他“著衾”?!棒馈笔蔷I緞縫制、像一口大鐘似的繡花大衣,可以將死者全身包裹起來?!棒酪卤蝗臁表氂沙黾薜呐畠褐棉k。長子抱頭,其他孝子抱腰、腳等處,在掌禮引導下將尸體放人棺內。孝子給死者用水抹面,以滴酒、米糝喂入死者口中,盡最后的孝養。然后蓋棺加釘,由上材人在棺材四角釘下四枚長釘。封棺時,一家人帶領親友,手執安息香,繞棺七圈,轉行時應將臉時時對著死者,以示與死者的永別。
接著是“請釘”。六、七寸長的一枚鐵釘,俗呼“子孫釘”,置于復著紅綾的盤子里,供在外廳,孝子要象請材一樣向它行禮,然后奉入內堂,先由木匠將釘釘入棺材尾部,接著由族長輕敲三下,然后依長幼之序,各敲三下,最后由上材人釘緊。
最后是“請位”?!拔弧奔磁莆?,又稱“靈位”,形狀象一個“且”字,下面有木座。牌位上覆蓋白綾,倘死者年事已高,可覆蓋紅綾。由孝子從外廳請入,放在棺材前的靈臺中央,然后供菜上祭、燒香點燭,先由孝子、親屬跪拜,再由前來吊唁的親友上祭。
舊時多行土葬,死者睡棺木;棺柩從家中撤走,叫“出殯”或“出喪”,蘇州人俗稱為“出棺材”。
出殯當日,先要“辭柩”,即在棺前供飯菜,燒紙錢,親屬叩頭致祭。孝子將棺木上灰塵撣清。然后“抽棺”,即將棺材提起,抽走擱凳,放于地面。稍停片刻后即起棺啟行,稱為“發行”,出殯儀式正式開始。
抬靈柩者的多寡,視貧富而定,分16杠、24杠、32杠不等。一般人家,出殯儀仗以吹鼓手前導,后隨執事、影亭(放死者遺像),長子抱神主坐在“領魂轎”內(有長孫的,長孫坐轎,長子扶轎而行),親屬尾隨其后,接著是靈柩,最后是女眷,坐轎或馬車。
出殯路線以熱鬧街市為主線。親故知交,往往在途中設香案致祭;靈柩經過,將影亭迎入祭奠,稱為“路祭”。靈柩所過之處,一路拋撒紙錢,所謂“買路錢”。遇到橋梁,孝子要出列拜接。出殯途中,靈柩不得停下,否則是對死者的大不敬,大不吉利。
祠 堂
祠堂即宗祠,也稱家祠,是一族人共同祭祀祖先的地方。一般一個宗族只有一處家祠,支族沒有家祠。祠堂門楣有祠標,廳額標明“某氏宗祠”,主屋門楣則標明宗族支系的堂號。祠堂一般有頭門、享堂、后堂等建筑。祠堂內設木榜與本主;木榜是放置歷代祖宗亡人名單的木板。宗祠主屋為祖先堂,木榜懸于當門的后墻壁上,按輩次開列從始遷祖(或始祖)開始至今為止歷代祖宗亡人的名單,不寫姓只寫名,尊稱“某某公”。木榜下設若干層神主臺,按輩份及排行次序供歷代祖宗亡人的木制靈位,俗謂“木主”、“神主”,即亡人牌位。祠堂供奉五代以上木主。神主臺前設供桌,上擺香爐燭臺,舉行祭祀活動時擺供品。供桌前地上有磕頭用的蒲團。祖先堂有隔壁套間,專供陳放本族老人的壽器、喜材。
老人將要斷氣時,應將他移入廳堂。斷氣后,其親屬必須帶上鍋缽到江邊或泉邊,丟下錢幣“買”回水。然后用這水為死者舉行沐浴禮。接著為死者理發整容,并脫去身上衣服,換上壽衣。一般是男的著雙數長衣,女的著單數衣裙。俱是黑鞋白襪,手執手巾、扇子。尸體蓋上天地被(即蓋棺被),紅布面在上,白布面在下。棺被遮面,俗謂死人似虎不讓驚嚇活人。其實,擔心其家屬睹人傷情,過分傷心也是一大原因。死者腳尾擺一盞豆油燈,叫做“腳尾燈”?!澳_尾燈”據說可以在地府給死者照明引路,所以千萬不可吹滅。燈旁置飯一碗,稱為“冥飯”,以供死者在陰間享用。
在過去,還有一道“報鐘”程序:停尸后,死者兒孫俱執白燈籠,列隊前到土地廟或者城隍廟“辦哭”,向土地神或城隍爺“報告”家中死了親人。報鐘后,即派人到親戚、死者生前友好的門口報喪,稱“趕老”。報喪的人不能直接進入人家家門,只能在門口談。當親戚朋友得知消息后,便送報喪的人一點“腳皮錢”,一來表示驚悉,二來向報喪者表示謝意。這就是潮汕俗話所說的“買水報地頭”。
然后是“收殮”,即將尸體收殮入棺的儀式。收殮前舉行“飼生”禮,由孝子、兒媳用筷子夾一小塊豆腐、幾粒米飯喂到死者口里。這是古代喪禮中“飯含”的承延。古人認為,飯含是盡孝之道,“孝子所以實親口也,緣生以事死,不忍露其口”(《公羊傳·文公五年》何休注),使亡故的親長和生人一樣享受飲食樂趣,同時也報答死者撫養之恩。殮前要等死者兄弟姐妹兒女都見上一面,然后才可入棺。入棺前棺底要鋪上紙錢,再用紙錢疊成五朵“柿花”加在上面。尸體下棺后又在額上、肚臍、腳尖各添放一朵“柿花”,然后封棺,用斧頭釘上六顆釘,并念:安頭釘,萬事興;安二釘,仔孫昌盛;安三釘,三朝克老;安四釘,四季興??; 安五釘,五代同堂;安六釘,安到圓,內外行孫富貴萬萬年。
如果死者是男,棺木油紅漆,并由族中上輩封棺。如果死著是女,棺木油黑色,并由外家上輩封棺。這就是大殮。
成服上孝。大殮后,死者家屬親眷要披麻戴孝,“成服上孝”,這也是古禮之一。喪服的形式有五種,就是所謂的“五服”: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死者親屬按親疏關系而穿用不同服飾?!皵厮ァ笔俏宸凶钪氐囊环N,意思是割布作衰,不言裁割而言斬,意思是取悲痛至極的意思。這種喪服用極粗的生麻布作成,不緝邊,使斷處外露,以表示沒有裝飾。衣縫向外,裳縫向內,裳前三幅,后四幅。胸前綴一塊長六寸、寬四寸的布條,謂之“衰”;冠用厚紙作成,寬三寸,長跨過頭頂,再用一根麻繩纏在額頭下,謂之“武”;多余的麻繩從兩耳邊垂下,謂之“纓”;頭和腰部各纏以單股和雙股黑麻,謂之“绖”。手持竹杖,腳穿草鞋或麻鞋。“齊衰”用粗麻布作邊,緝邊,衣、裳邊和下際皆縫起,其他形制與斬衰相似?!按蠊Α币馑际侵缸龉ご植?,用熟麻布做成。麻布經過加工,色白較細?!靶」Α币馑贾缸鞴ぜ毿?,用較細的熟麻布作成,質地比大功細密?!熬屄椤笔俏宸凶钶p的一種,用極細的麻布制成,作工更加講究。
孝子手執由族中長輩或母舅賜給的哭喪棒,并念:日落西山,母舅賜杖;兒孫有孝,代代榮昌。
父亡子手執竹杖,因竹有節,意為節哀;母亡子手執桐杖,意為哀痛同于喪父。
靈樞在廳堂里放置一天,在這期間,親戚、朋友便前來憑吊。辦喪事的人家應該在門口放一盤石榴技葉和紅頭繩扎成的小花朵,吊唁者走出靈堂時各拿走一枝,以示除去晦氣,帶來幸運。一天后即出樞,也即送葬。出葬時,棺材上蓋上一張描龍繡風的緞棺蓋。當棺材抬起的時候,要將安置棺材的兩只板凳踢翻。這時,死者親屬必須放聲大哭。出柩時,前頭是挽聯唁軸開路,然后是一個人在棺材前面撒放紙錢,賄賂孤魂野鬼,以免騷擾。左邊扶棺的是孝子、孝孫、孝婿;右邊扶棺的是孝媳、孝女。跟隨在后面的是親戚、生前好友及本族老人。以前,親屬送葬必須穿白長衫,所以潮俗說“穿白長衫綴行”?,F在則只穿素色衣服就行了。
棺材抬到大路口或橋頭,送葬的人,無論親疏內外,一律與死者拜別回家。這時死者親屬要端出一盤糖讓送葬的人吃,以示祛邪。送葬人回到家中,不能直接跨進家門,而是應在事先置放在門口的一盆浸有紅花與菝草的清水中洗滌。
棺材由孝子孝婿護送到墓地安葬,棺材在途中不能歇息。不然的話,會使死者陰魂流落荒野,無可歸宿。故俗語說:“棺材扛上肩——孬歇?!彼?,每次抬棺材必須有兩組人馬,若是其中有人累了,才有人來接替。棺材到了山上時,先在壙里播種子,拿出一些稻谷也好,麥種也好,撒在壙里,并念道:種子落土萬年青,內外仔孫大發家。
一種落土萬種收,內外仔孫富貴蓋亞洲。
種子播落墳山,福蔭子孫做大官。
種子落土發四季,內外子孫大富貴。
種子疊墳頭,親朋戚友人人富齊齊,仔孫代代富雅。
種子播到圓,內外子孫富貴萬萬年,親朋戚友人人賺大錢。
最后收一些種子回去,并念:種子播來播去播有剩,分乞仔孫去大賺,人人富過曼谷阿陳弼臣。
葬畢,送葬者脫去孝服,孝子在墓前點焚大貢香,把亡靈請回家中祭祀,稱為“回靈”。亡靈到家后在家中設靈堂,逢七日祭奠一次,稱做“頭 七”。到“七七”(49天)或百日始畢,稱“脫孝”。脫孝時,要請“師公”誦經超生,保佑亡靈安寧,并早日投胎出世。這時,家屬要糊紙床紙被、金童玉女,以供亡靈享用,并做“白馃”分送親友。
在過去,還流行著二次葬的習俗,據《潮州府志》載:“陋俗相沿,葬后10年或20年,則易其棺而貯骨于瓷罌,名曰金罐,骨黃者復痤原穴,骨黑者另覓佳城,不經甚矣。非一二縉紳明理之家,鮮不為俗所移者。”風水的選擇關系到后代人的福災,所以必須在埋葬了幾年后再扒了墳墓挖出棺材,開棺后把骨頭從踝骨、腿骨、脊椎骨等按順序取出來。打掃干凈后,又按蹲坐姿勢把骨胳一一裝進一個口小腹大像花瓶一樣的陶壇,這個陶壇就叫做“金罐”。撿骨頭時要小心,不能漏掉任何一個細小部位,更不能擺錯位置。如果骨頭顯金黃色,說明風水好,可重新將金罐埋進去;如果骨頭呈黑色,則說明風水欠佳,必須重新找墓地。